八段锦的“八”字,不是单指段、节和八个动作,而是表示其功法有多种要素,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循环运转。
正如明朝高濂在其所著《遵生八笺》中“八段锦导引法”所讲:“子后午前做,造化合乾坤。循环次第转,八卦是良因",“锦”字,是由“金”“帛”组成,以表示其精美华贵。
除此之外,“锦字还可理解为单个导引术式的汇集,如丝锦那样连绵不断,是一套完整的健身方法
八段锦之名,最早出现在南宋洪迈所著《夷坚志》中:“政和七年李似矩为起居郎……尝以夜半时起坐,嘘吸按摩,行所谓八段锦者。"。
说明八段锦在北宋已流传于世,并有坐势和立势之分。
由于立势八段锦更便于群众习练,流传甚广“健身气功·八段锦以立势八段锦为蓝本,进行挖掘整理和编创。
因此,本书重点对站立姿势八段锦的源流和有关情况进行分析介绍。
立势八段锦在养生文献上首见于南宋曾著《道枢·众妙篇》:"仰掌上举以治三焦者也;左肝右肺如射雕焉;东西独托,所以安其脾胃矣;返复而顾,所以理其伤劳矣;大小朝天,所以通其五肚矣:咽津补气,左右挑其手:摆之尾,所以祛心之疾矣;左右手以攀其足,所以治其腰矣。"
少林武术秘传绝技练功法之八段锦
一段托天提地理三焦:
身正立,胸前迭,臀后突,目前视,若含怒容,左右手相组,两臂及两腿竖直,膝盖靠拢,足跟足尖亦然。
两臂徐向左右挺直,两掌举起经过成一圆形,候手举至头顶,十指互又转,掌心向上,如托千斤重物。
手须尽力上抑,两目注视掌背,庶运用颈膊,身体上部徐向前,屈至两掌覆地,愈下愈妙。
惟两腿仍须挺直,不可稍屈,身体上部徐向上仰,两臂用力,向左右压下。两掌经过,仍须成一圆形,复于正立姿势,惟须慢慢行之。
二段五劳七伤望后瞧
身正立,头徐向右转,目尽力注视后方,试窥左足跟。
且转头时,胸前迭,身不动,肩不斜,头向前转复原。
头徐向左转,目尽力注视后方,试窥右足限,头向前转复原,亦须慢慢行之。
三段推窗望月去心火
两足左右分开,成骑马式,胸挺出,身不可前倾。
两拳握紧,各置腰际,紫心向上,目前视,左腿下蹲伸直如铺地锦。
左手向左勾搂,在手向右猛推,身随之向右,闻时右腿前屈,自注右掌,作推窗望月状。
右腿下蹲伸直,右手向右勾搂,左手向左猛推,身随之向左,目注左掌,左足踏进,复原正立姿势。
四段招空打空力不劳
两足左右分开,成骑马式,两鄂紧握,各整腰际,君手向前猛力击出。
拳与肩平,掌心向下,左拳仍旧,右手指张开向后掳。
如抓物背然,猛力向后收,随即紧握为拳,仍置腰际,同时左手向前击来,掌心向下,右拳向前击出,左拳向后抓,随即变拳收于腰际,至腿酸力尽为上。左足踏复原,此即俗称抓空打空之谓。
[功法简释]
1.四段功,为河南中岳常山少林寺七十二项秘传绝技内外功夫之基本功动法。与达靡十八罗汉手及岳武穆八校锦等少林功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2.一段功中的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
主要是用于人体部位的划分,即横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和肺;
横膈以下脐为中焦,包括脾与胃;脐以下为下焦,
包括肝、肾、大小肠、膀胱等。
因为三焦为通行元气和水谷运行的道路,有主持诸气、总司人体气化之作用,所以十八段童子功、十八罗汉手、八段锦和四段功等少林功法都从“理三焦”入手。
3.关于此功的“基本要点”,少林拳家有言“四段功虽短,然练习时,非避心静气,敛力专神不为功。
练习时须自然呼吸,不可使气,亦不可屏气。盖使气过度则气竭,屏气过甚
则气伤,须平心静气以出之。
下俯之前,宜深呼一口。
两手托天时,须五指重叉,郎效力达于指端,如能足跟提起更妙。
两掌覆地时,切忌用力过猛,致损肾部,亦不可中辍,视为畏途。
各种动作,亦缀而用力,勿急进功,勿求速效也。
因其练时,兴趣愈增,练习愈勤,而其效亦著。
且不占地位,而易得奇效,其法至简,而其理至深也。
功成后,不恃强壮体魄,抑且为习举练功习技之基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