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中国诗歌学会”,与诗结伴同行
中华五千年滚滚的历史长河,从黄河文明汇入长江文明,自潺湲细流而汹涌澎湃,流淌着民族的生存史和心灵史。承载着中国人命运的文学/诗歌方舟,也从渔火的一叶而直挂云帆,经历一次又一次浪谷波峰,际会了风云洗礼,男性诗歌的桅杆和女性诗歌的帆影,此起彼伏,分合有致,漂过了古代、近代、现代,直抵人民解放的当代,一面中国当代女性觉醒的诗歌风帆,正“漂向远海”,水天一色,开阔绚美。
《中国女性诗歌史·当代卷》,是中国女性诗歌研究学者孙晓娅女士站在历史的堤岸上,目光掠过中国女性诗歌的源起、发展、兴衰迭代之后,凝眸和体察中国当代女性诗歌创作的流变,在诗史与心灵的交感与对话中,实现的主观感悟的话语建构和新历史主义的书写。
此书的《导论:中国女性诗歌的流变及经典化历程》,是涵盖和引领《中国女性诗歌史》的“古、近代卷”、“现代卷”、“当代卷”三部著作的。她回顾梳理了中国女性诗歌的发生、发展,不断演进的历史轨迹,描述了经过淘洗的经典留存的艺术图谱。中国古代女性诗歌创作,基本上划分为文人文学确立之前的早期形态和依附文人文学而生长的后期形态。早期文学中,女性诗歌高过男性诗歌。远古时代,中国女性实际上创作了中国古代文学最早的诗歌作品,男性诗歌受到女性诗歌的滋养。《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收录明显为女性所作的诗歌就有二十多首。汉代五言诗,汉乐府诗,由于“采风”的下倾,女性诗歌被采录的也不在少数。文人文学兴起后,男性话语霸权挤压和改写女性诗歌,依附文人文学的女性诗歌,按照男人对女人的规范而塑造女性的自我形象。诗的艺术风致,也由疏野而转为雅训。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而女性诗歌则处于没落境况。宋代词的兴盛,仅李清照一人足以与男词人抗衡。元代杂剧戏曲的独盛,明代“诗必盛唐”的模仿风习,都使女性诗歌遭遇到冷落。直到晚明资本主义萌芽,人们的思想观念转变,女性诗歌的复兴才有了极大的可能。从明入清,开启了女性诗歌的繁盛,“蕉园七子”诗社,随园女弟子群,相继鹊起,引导了女性诗歌的新变,延至近代,吕碧成的出现,才呼应了黄宗宪的“诗界革命”。但总体来看,女性诗歌仍笼罩在男权话语的阴影之下。五四新文化运动,标志着中国历史现代性的降临,“个性解放”、“男女平权”的标举,女性的主体地位突显在文化舞台,女性诗歌创作实现了根本转型,并创建和衍生了现代女性诗歌话语。冰心的“小诗”运动,林微因的现代女性形象,“九叶派”中的两叶陈敬容和郑敏的卓越的女性“自主意识”和超拔的现代技艺,都使她们的诗歌留下了永恒的经典。共和国的建立,民族文化的现代性构建成了时代应有的命题。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八十年代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女诗人的女性意识,从女性男性化的“半边天”的偏颇中走出来,实现了几乎与世界女性文化运动错位同构(60年代与80年代)的真正彻底的觉醒。从女性风采、女权主义、女性人本主义,最终女性话语由两性对立到两性对话、沟通、互补,与异性一道创造和分享共同的世界,形成了男女平等的双性写作模式和女性与人性交并的双声同频共振。历史断层中舒婷的女性朦胧诗,新时期翟永明的“黑夜意识”,新世纪王小妮的日常生活写作的神性在场,等等,如一颗颗珍珠,串联成了中国当代女性诗歌逶迤而璀璨的历史和美学的彩练!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学术界开展了一场“重写文学史”的大讨论。最初针对现当代文学史,后来,随着讨论的深入,也关涉到了古代文学史。集中为三个议题:审美的标准,批评家的主体性,社会历史批评的效用。这场大讨论,对孙晓娅《中国女性诗歌史》三部曲的写作,无疑起到了鼓舞激励、拓展思路、另辟蹊径、独立创造的极大的启迪作用。
治史,要有史论。文学史的撰写,要有文学史家的立场、文学史观和研究的方法论。孙晓娅在《中国女性诗歌史·当代卷》的“后记”中,做了明确的自我界定。她说:
“本书立足于当代文化场域,既从女性角度出发,探察当代女诗人如何书写女性的或家族的命运,如何看待多元文化语境中女性经验的意义,如何高扬当代女性的主体意识,又力图摆脱女性性别的单一性或局限性,从文学史发展流脉客观而全面地审视她们在两性复调的文坛中所处的历史定位以及所作出的文学贡献,以警醒的姿态对女性诗歌走过的历程保持反思或质疑。”
这里的要点是:
1. 女性视角,关注当代女性主体的确立,厘定女性生命、生存经验在整个当代文化中的价值和意义;
2.女性的话语创造在当代文学流程中,与男性相比,它的文学贡献和历史定位;
3. 以反思和质疑为基点的多维度、开放式的研究的策略和广阔视域。
这部“当代女性诗歌史”的体制建构,作者有她自己的设计方案:打破过去文学史以政治变动为分期的惯例,而以女性诗歌生长、形态和思潮演化为线索,来展现当代女性诗歌丰采多姿的历史画卷。置放于中国文化现代性的潮流中,观照当代女性诗歌的流脉,波涌歌曲,浪溅珍珠,使其涵泳着现代文化精神及其自身的艺术精神。全书的体例:以总括性“导论”带动各章节,每个章节选定一位具有代表性的女诗人,“引论”先概述她所处的历史文化语境、女性歌歌创作现象或某种诗歌思潮,作为背景和依托,然而进入正题,展开诗人论,从生平阅历、创作道路、生命体验演化,到审美个性特质、艺术创构、话语命名,论述渐次展开。然后,把她的思想和艺术蜕变与演绎,放置在比较文学(男女诗歌,中外诗歌)的视野中,最后在“结语”中总括定她的女性诗歌价值和文学史地位。
关于对女诗人经典作品的文本细读。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英美兴起了文学“新批评”学派。他们认定一件文学作品是一个独立自足的语言系统。主张以语义学的方法,运用隐喻、含混、反讽、悖论等概念,对作品中语言和结构的各种要素作详尽的分析和解读,使文本成为一个充满冲突、张力的有机统一体。孙晓娅在中国传统诗学文化语境中,使之本土化了。她不是文本细读,而是细读文本,凸显了批评家的主体性。她的细读文本,并不回避诗歌创作的外部因素,而是认为诗是内外宇宙相互激动生成的艺术生命体。诗的感觉与诗的话语同步,它是诗歌内化孕育与外化传导的重要的审美介质。所以,她对诗歌赏析的具体操作,首先从对话语感知入手,诗感的气场由诗歌话语播撒,进而是由语象而感受诗的意象,“瞻言而见貌”,然后,省察意象的组合与空间架构,体验其所负载的情感与思想,批评家进入整体的诗意境界。流连于诗境中,与诗人同情共鸣。感同身受之后,她抽身冥思,从艺术感受上升为审美判断。在赏读的整体过程中,全身心的投入,想象力的发挥,暗示空白的填补,以及哲学和美学观照,都从不侧面起着各自的效用,最终实现心灵与心的契合,完成灵魂对灵魂的探险。
选择哪些重要诗人进入当代女性诗歌史,无疑是编撰中必须着重解决的学术难题。由于女性诗人众多,难免众说纷纭。孙晓娅“开径独行,无所依傍”。没有成规可以借鉴,沒有他人的路数可以套用,但她大胆独创,自筑殿堂。本书规避了大而全的写法,不仅尊重诗歌史的秩序性、流动性与现场感,而且也尊重个体生命的细节性、偶然性和神秘性。选择六位女诗人进入诗歌史的独立章节,既看重时代的时间节点,又考虑创作的独特性和诗歌史的意义。比如灰娃、郑玲,她们属于新的历史时期之前五六十年代归来的诗人。灰娃的创作起点和艺术经验的不可重复性,以及打破常规的意象编码,奇绝的话语修辞。郑玲,因诗受难,坎坷人生与浑朴深挚,构成了她新的审美范型。比如舒婷。处于历史转折的夹缝,她的诗,朦胧中独具女性生命的觉醒。比如翟永明,在女性主义诗潮中,“黑夜意识”的独标,以及绵长创作途程中,不断有来自个人心源的燃爆点。比如王小妮,日常生活写作,自然平淡的意象话语中,深含着深刻内涵和哲性思致。比如蓝蓝,自然风物、人文现象的个性化书写,不乏批制的机锋,且有生态诗歌的意味。为了弥补,其他当代女诗人的介绍,散见于“导论”和每章的“引论”中。由此形成了浪花簇拥、波峰涌起,不断流进的女性诗歌的河流的历史景观。
《中国女性诗歌史》的写作,不啻是一项浩繁的文学工程。既有绵长古代的回眸与察看,又有现当代的瞩目与扫瞄。六年间,竟有三部女性诗史相继问世。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学术成果。这其中,交织着艰辛与快乐、清醒与失眠,迷茫与求索,神秘与惊叹,更有纵深与横阔,资料与义理,低抑与高蹈,哲学与美学,乃至人格与人格的互塑,灵魂对灵魂的澡雪,主观与客观的平衡,诗史的诗性化言说。无数个日日夜夜中孤灯与梦想相伴,不尽的心神与血泪的源源付出,终于构造了一艘女性诗歌“救赎”的方舟,载着中国女性和人类的命运,从远古漂来,又向当代的远海漂去。
中国的女性诗歌“漂向远海”,漂向世界,漂向终极,漂向人类中的末日与朝阳重升。
一部别开生面的女性诗歌史。
一部填补历史空缺的创新著作。
一丛当下诗苑中摇曳多姿的女性诗史的艺术竒葩!
可喜,可贺,令人心生感佩,感激……
2025年1月31日
作者简介:苗雨时,当代诗评家,河北丰润人,1965年毕业于河北大学中文系。现为廊坊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第四届主席团名誉委员。长期以来致力于现代诗学研究,从事诗歌评论写作。出版著作有《诗的审美》《诗歌写作技巧》《河北当代诗歌史》《走向现代性的新诗》《当下诗歌现场》等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