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中国诗歌学会”,与诗结伴同行
《论诗·二集》,沈苇 著
自西域重返江南后,沈苇于2020年底开启“以诗论诗”的写作,历时3年有余,计有350多首。《论诗》由长江文艺出版社于2023年1月出版,《论诗·二集》于2025年1月出版。两部诗集在风格和体例上是相通的、延续的,可视为共一本书,形成了阶段性写作的可观体量和磅礴之势。沈苇以“论诗”向杜甫开创的“以诗论诗”传统致敬,同时也是对自己数十年诗学经验的一次总结,形成了一个中国古代“诗话”传统的当代版。以诗的形式,探讨诗歌的源流、情感、伦理、技法等诸多问题,具有“元诗”色彩和当下视阈,并将诗学理论内置于诗歌的原创性。“纵论万事万物何以回归于一首诗中”(耿占春语),“迎难而上,为新诗赋予谈论新诗的能力”(敬文东语),具有“一种纵横驰骋的贯通感,一种百感交集的大觉悟”(张清华语)。
《论诗·二集》诗选
沈苇
具体
思辨必须像一道闪电
而我,每天空有七万个闪念
如今我不再像闪电般奔跑
在行走中反复练习后撤
倾心于视阈里迷人的具体而微
有时蹲下身,看蚂蚁们搬家
有时看屎壳郎推动它庞然的粪球……
2022年1月26日于杭州钱塘
无我
无我,以万物为我
以目力可见
和不可见的物象,为我
疏荡之气,质苍之灵
雄深之思,雅健之逸
宛如古风,依稀犹在
无我——
我将我迁徙到笔墨之外
2022年5月6日于杭州钱塘
无意
修路基的人无意中创造了艺术
在挖掘机、电钻轰鸣中
在挖出的湿泥和地下管线旁
一小块草坪静静躺在晨光里
那么孤独,那么柔软
像一个熟知疼痛
又与世无争的补丁
2022年5月8日于杭州钱塘消防公园
让与
让与者离开午后峡谷
一块枯坐过的石头上
尚留下他一丝体温
鸟鸣山幽,然后暮色四合……
寂静,以漫漶的寂静
宣示它对万物的所有权
2022年5月15日于杭州钱塘
美善
只有不死的美善
才能开辟我们未来的版图
只有不朽的美善
由心灵的真意和精华共同酿造
但在道德与悔恨的荒僻牧场
你得深深埋下头去
默默吃草,慢慢吞咽
游牧于时间芜杂的虚空感
具备一种能够消化恶的杂食性
2022年5月23日于杭州钱塘
悲回风
吁,楚国的山坡上
枯草与荣草分道扬镳
荼与荠,不可毗邻而居
悲风啊,尽情吹送、回旋吧
现在,玉佩已摘下
换成巨石和端午粽
动植皆文,而我的蛟龙
将要隐藏它飞舞的文章
——深渊的存在,只为了
诞生昆仑般的祖山和峰巅
注:“而我的蛟龙将要隐藏它飞舞的文章”改自屈原《九章·悲回风》中“蛟龙隐其文章”句。
2022年6月3日于宜昌至杭州D2248动车
隐忍
万物都有孤独隐忍的表情
像蒙了一层虚幻的面纱
当你注视一棵树,枝、杆、叶、花
正在整理凌乱羽毛的一只小鸟……
正是你的凝视,使它们
又往孤独深处后撤了一步
2022年6月10日于湖州庄家村
诗和远方
请不要在我面前说这句话
免得我全身起鸡皮疙瘩
远方没有诗,只有
同样活腻了的
正在遭受人生种种无常的人
不要去爬远方的树、采别人的花
在他人的土地上胡乱挥舞纱巾
挡在伟大风景前频频拍照……
你暂时逃离的地方,也许
藏着一句可以疗愈你的诗
2022年8月4日于湖州南浔
文字砖
顷不想思,顷不相见
当奈何?
勉力讽诵,日夙且休干
叹惟九月上旬之
仓天乃死,作苦心丸
为将奈何吾真愁惶
当奈何!
注:诗中每一句均采自亳州出土汉魏时期文字砖上的内容。
2022年9月3日于安徽亳州
见证
每一张脸、每一片叶都是唯一
有时,混淆神情与凋零
主与客,化为一个个逃逸的瞬间
——我们倾听这悠长的哀歌
见证,书写,于语言密林锲入楔子
——现实感即历史感
2023年2月4日于湖州庄家村
浮士德
行动之诗:从太初有言
到太初有力、太初有为——
“起来!逃到广阔的国土去!”
突破“愚蠢的小宇宙”
洗净羊皮纸上堆积、霉烂的知识
“让我们投身到时间的澎湃,
投身到事变的翻滚!”
否定的精灵,肯定的精灵
构成一次合唱、一个整体:
梅菲斯特/浮士德/歌德
2023年2月10日于杭州钱塘
写:日常
由于羞愧,他在写
由于写,贫乏带来一点改变
由于改变,今天的茶花多开了一朵
由于一朵,更多的花朵参与春天的进程
由于进程,语言和灵魂爱上淬炼
由于淬炼,他的“写”变成了生活和日常……
2024年3月19日于杭州拱墅
序
张清华
蜂拥而至,是的,一束光,也是无数道光,带着海量信息与灵感,带着尖锐的穿透力和呼啸而来的启示,扑面盈怀,猝不及防。
以诗论诗,或诗歌中的“元写作”,自然并不稀奇,属“古已有之”。《尚书·尧典》中的“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能否算个例子?当然是。因为从形式上看,它很像是一首短诗,同时又是谈诗歌的规律与写法。照美国人华莱士·马丁的说法,如果一个叙事人在一个作品中,“谈论陈述本身或者它的框架”,他“就在语言游戏中升了一级”,从而“把这个陈述的正常意义悬置了起来”(《当代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若将此说法置换到诗歌之中,就是一个写作者在一首诗中,谈论到这个作品本身,或是谈到了更普遍的写作问题,他就变成了一个“比较高级的诗人”,因为他的这种方式使得诗歌的正常意义获得了悬置和凸显的效果,一个文本实现了敞开,或者产生了在写作层面上的“自我意识的自觉”。
请原谅我在一开始就变成了一个掉书袋,因为这样有助于把问题说清楚。元写作在中国古代的诗歌中,有狭义和广义的大量例证。广义来看,凡是能够提醒我们关注到一首诗本身的写作,或是与前人作品之间、与一般的写作问题之间的关联的,都可以认为是具有元写作的性质。曹操动辄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也算沾边;而魏晋之后大量文人创作中的“用典”之风,应该也与元写作有关,因为它不止是一种“互文”,而且也将一首诗的经验和文字秩序,实现了某种“嵌入”和“敞开”、悬置或凸显。一旦如此,它也具有了某种“元诗”意味。宋人喜欢在诗歌中谈论诗人某时某刻的经验或情境感,也使得其诗具有了元诗性质,像“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类,写作者的处境感与身份感与一般的作品相比,要加强了许多。
当然,还有杜甫的《戏为六绝句》,这便是古人写作元诗的典范了,专门来“以诗论诗”,这也是沈苇这部诗集的基本体例。
当代诗人的元写作例证可谓不胜枚举,众多诗人以此为志念,探索很多。有不少研究者谈论了张枣的元诗写作,我都认同,但例子非常广泛。当年在《非非》杂志上读到的周伦佑的《第三代诗人》,还有于坚的《对一只乌鸦的命名》这类诗,都是经典的“元诗”面孔。更早一些的,我以为欧阳江河的《玻璃工厂》与《汉英之间》也都是具有“元写作意识”的作品。尤其《玻璃工厂》,故意以“隐含”的方式,凸显了在“玻璃的诞生”背后的一个“诗歌的诞生”的潜文本;而《汉英之间》,则凸显了写作中主体的身份与语言同在的某种命运感,一种“被语言隔开”的奇特处境。
海子的元诗写作非常之多,主要表现在他对于众多大诗人的对话性想象与投射上,他对屈原、萨福、但丁、歌德、拜伦、雪莱、普希金、兰波等,都有对话性和阐释性的想象,其中都暗含了关于他们的诗歌和人生的看法;他的《祖国(或以梦为马)》中,最后的结尾处说,“太阳的山顶埋葬诗歌的尸体——千年王国和我/骑着五千年凤凰和名字叫‘马’的龙”,事实上已经悬置和敞开了这首诗的写作,最后他说,“我必将失败,但诗歌本身以太阳必将胜利”,应该是标志着这首诗已然成为了元写作的例证。
西方诗歌中的元写作,可能比中国诗歌中的情况更加多杂,从《浮士德》到当代的史蒂文斯、博尔赫斯,都可以找到大量不同倾向的例证,但我还是赶紧打住吧,来说沈苇的正题。
沈苇的《论诗》,原初我猜想也是“诗人谈创作”的朴素动机,与严羽袁枚王国维这些人谈诗,与歌德与艾克曼谈文学,都并无二致,只是他将自己的灵感,那些雪片一样飞来的经验的片段,进行了诗化的处理。因为很显然,与其将之变成有逻辑的,需要验证和阐释的话语,还不如写成直奔真理或主旨,也不必那么“讲理”的诗句,岂不来得更生动,也更有趣。于是就有了这部规模堪称庞大的诗集。
整体看,《论诗》的编排是即兴的,是繁星的或鳞片式的“散论”,沈苇并没有将其按照“内篇”、“外篇”、“杂篇”等等部分,来进行归类——尽管可以这样做。有的是谈诗人主体的,有的是谈本体论问题的,有的是谈写作的某种境遇的,有的是谈诗歌类型的,有的是谈方法的,有的是谈语言的,有的是谈风格的,有的也可能纯粹是无厘头的。“空气中有死亡、墓葬和冷颤/去抓住最后的救赎:一把母语的落叶/尽管理想国和玫瑰园早已驱逐诗人/柏拉图仍把诗视为‘有翅膀的神圣之物’/在废墟的过去和荒凉的未来之间/诗是此刻、此在,是流水之上的居所/像张志和的一叶扁舟,驶离肮脏的河岸……”这是《论诗》第一部中的一首,《此在》中的句子,庶几可以视为是“海德格尔式”的论法了,虽也保留了张若虚、苏东坡式的思维。不过,这似乎已然越出了“论”的窠臼或陷阱,而变成了“诗”,因为它最大限度地保有了感性、感觉与意象化的质地。
其实我非常喜欢沈苇这种“不讲规则的编排法”,对诗人来说,“无定法”才是法。过于规整地打理,是理论家和批评家的工作,诗人只消把最珍贵的经验,最到家的秘籍,最精彩形象的奥义,和盘托出就可以了。让我截取其中的一小部分的标题,“冥合”“魅影”“趣味性”“归宿”“汲”“豹与猫”“布莱希特”“向下”“语言”“深渊”“现代性”,这是第一集中的题目;还有第二集——也就是本集中的“刹那”“海”“痴与静”“风景诗”“坠落”“梦”“缰绳”“堂·吉诃德”……都可谓是万花筒式的呈现方式,霞光万道的流云散金式的呈现方式,某种即兴的、随性的、偶然遇合式的衔接与连缀,嵌合与化生,反而会生出更多“蒙太奇”的增殖与溢出效应。
在我看来,与理论家的工作相比,沈苇的《论诗》可能更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因为它不是立足于“知识化”的一种动机,而是再造了“诗歌写作的工作现场”。一切写作的过程、因由、流程、工序、要义、手段、旁及、后果……都以感受性的、质感的、立体的和形象的方式得以呈现,阅读的过程就是启示的过程,是灵感激发的过程,是心有灵犀和心有戚戚的过程。更遑论,这实际也是中国古代“诗话”传统的一个当代版。
当然,最值得一谈的还是见识。沈苇是当代重要的诗人,他广阔的人生经历,从葳蕤的俏江南到荒芜的大西北,再到“少小离家老大回”,虽只是半生经历,但与其他人相比,已是多出一世的丰富与不同了。仿佛《红楼梦》中的那块石头的逆行,从地陷东南的繁华,到那了无一物的大荒以西,如今沈苇又返身还乡,回到了山清水秀的杭州。我猜想他定然也常会有如在梦中之感。这使他对诗的理解,一下子具有了更大的宽度与纵深,也有了不吐不快的冲动。故而他从内到外,从古到今,由近及远,从天上到地下,从本体到方法,从形而上到形而下……有了一种纵横驰骋的贯通感,一种百感交集的大觉悟。
从哲学上说,这近乎于一种大欢喜,也是一种大悲愁。我猜想在沈苇的脑海里,忽然出现了一种蜂拥而至的景象,这些来自生命内部的冥想与声音,正伺机而动,寻找一个契机和出口,现在他终于找到了。一个着魔的肉身在发出万物的交响,或者说,万物汇聚,正借助这个肉身生命的投射与赋形,成为一片话语的风景。
我从《论诗》的第一集就已是忠实的读者,现在忽地又有了第二集,让我讶异沈苇的创造力,简直如闪电一样地不由分说和猝不及防。我除了享受,还有膜拜。
读这样的诗集毕竟与其它的不同,需要长久地细品。言有尽而意难尽,意无穷而言无用。且让我慢慢体味,慢慢享受这个过程。
2023年12月11日,北京清河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