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中国诗歌学会”,与诗结伴同行
穿梭在非传统与传统之间
——略谈林馥娜诗集《诗者的织物》
黄俊怡
林馥娜有一个诗意的名字,这注定她与诗有缘。
第十一届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落下帷幕,林馥娜诗集《诗者的织物》获得了诗歌奖这一殊荣,我并不感到意外。印象中林馥娜写诗已写了很多年,她的确很热爱诗歌,在诗人中表现活跃,她的诗常见诸各大刊物,写作成果丰硕。
约在2010年,我与林馥娜见过一面,那时我租住在广州天河,与她的寓所有一路之隔,记得在一个午后,林馥娜赠过我一本诗集。我后来离开广州,自此与她失去联络。我近来再度执笔,重续书缘。林馥娜获奖,我向她致意祝贺。
癸卯岁末,我收到林馥娜寄来诗集《诗者的织物》。当然,在我未读此书之前已想过,一位获得诗歌界认同的诗人,她的心路历程是怎么样走过来的?从一位文学青年到成为受人推崇的诗人,她的文学之路走来肯定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林馥娜在自序也提到,她从小生活在潮汕乡村,与田野、河流、山川为邻,纯朴的乡土文化必然滋养她的成长。她自小喜欢阅读,尽管那时有些囫囵吞枣,她总算接触了不少中外名著,啃大部头的小说,她对文学的着迷异于同龄者。人在年少时一旦执迷过文字,哪怕吟过一些句子,我想很难会忘记。
执迷文字,逐鹿诗意,将自己与诗联系在一起,林馥娜在诗歌中也由此确立了自己的价值观,譬如,她认为幸福不在于外在物质的多寡,精神的充实比物质的富有更重要,这种达观意识深入她的人生观,也体现出她率直无伪的写作态度。
文学历来重视文如其人。对一位诗人的整体评判,最好的方式是从她的诗中寻找答案。诗人的特点、根性各有不同,有的诗人有悲剧主义的倾向,诗歌弥漫出悲观的情调;有的诗人置身俗尘,耽酒嗜美;有的诗人阅世渐深,逐渐流露出对自然的向往,用诗歌表达出世的思想。林馥娜显然不属于这一类诗人,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传统文人,她并不彰显清高,而是敢于在俗世中藉诗歌说出自己的心声,表达她细腻的情感并体现出其真性情的一面。她并不是一个裹着小脚养于深闺中的古代女子。她是一位对生活充满热爱,向阳而行的女诗人,诗中时有浮现出理想主义的情结。她也是一个敢爱的人,如在《跨年》:“如果你没有爱过,请奉出你的爱。”从这个角度,你可以理解这是一种温情的喊话。随着现代化城市纵深发展,“从前车马慢”的时间概念逐渐模糊,物质与文明的发展拉锯,从某种程度上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鸿沟,林馥娜用爱心,发出自己的声音,正是对冷漠社会表达的一种关切。
林馥娜是“70年代”的诗人,长期生活在前沿都市。信息时代,资讯发展迅速,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但林馥娜守有一份旧情怀。譬如《信》,她以诗喻情信,她的“信”亦是她性情的“真”。她的旧怀在《雨夜宽窄巷会旧友》《小寒时节晤三五好友》等“友情系列”诗中同样得到体现。她在诗歌描述了她穿过或宽或窄的巷子,与友人推杯换盏,相谈甚欢的情景,且有些意犹未尽。这足以说明林馥娜热忱的待友之道,对朋友不设防御,这也体现出她有广阔的胸襟。她在致“70后”诗友中坦言:“年岁渐长,能不结交就不结交”,其真情由此可见一斑。
《诗者的织物》不乏有许多行走异域的旅游诗篇,如《塞纳河水》《在维堡》《科莫湖》《爱丁堡的海》,这些诗歌多以作者游历中所见所闻所感,抒写了自己的真实情感,读其诗歌,有如身临其境之感,这均体现出她的诗歌写实主义风格的特点。在诗歌创作上,不乏运用白描的手法,用简练的诗行,刻画出人或事物鲜明生动的形象。如《塞纳河水》:“修女在石砌的河堤边/雕塑般伫立/仿佛她与这条河流同为恒久存在。”诗歌人物与景物交织在一起,互相映衬,从而使诗歌的画面感具有全面、立体、真实的呈现方式。
林馥娜的诗歌思想介于非传统与传统之间。也许早期受到现代欧洲文学思潮的影响,她有些诗歌的思想风格表现出前卫的特点,并因此引起关注。诸如《夜色,安静恰好》《能不能留在你的春天里》《晚境》,这些诗歌无论从构思还是在表现手法上均显示出前卫及其先锋性。
林馥娜的诗歌在非传统中也表达出传统意识。如从其姓氏说起,林姓在潮汕地区是望族,她有着地域性宗族观念,慎终追远,并有追溯家园的情愫。《清明之眼》里她思考尘世,洞悉人之来去,这一生死宿命古老的命题。《屈子祠》思君独醒,“舍浊世兮赴清波”给楚时诗人敬一炷香,怀古幽思,溢言于诗。林馥娜将历史沿传下来具有悠久人文传统的文化融合在诗歌中,使诗歌具有时空的探索和跨越,有历史的厚重感和空间感。现代诗歌中重视构建传统文化伦理观念的诗作并不多见,这是其诗歌在非传统、现代性等风格中固守有传统意识的一个例证。
《诗者的织物》其寓意取自《织物》的诗篇:“我用诗之线编辑珀涅罗珀之织物/在解构与重建中接通你来临的时光隧道。”在荷马史诗《奥德赛》中珀涅罗珀是奥德修斯的妻子,等待远征的丈夫,她忠贞不渝的事迹成为各个时代的典范。《织物》表达出内心对理想的坚守。每个人最初的情感都是“珀涅罗珀”的织物。但理想主义与现实时有对峙,从一而终的“织物”之路坎坷而艰难,林馥娜塑造自己的理想人格,用诗歌编织自己的文学梦,她对诗歌长期的坚守,终于获得认同,她理应获得祝福。
本文刊于《揭阳日报》2024年1月22日
作者简介:黄俊怡,广东省传记文学学会副秘书长、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作品刊于《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广东文坛报》《广西民族报》《海南农垦报》《海口日报》《湛江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