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冰:想起乔尔玛 | 诗人自选

百科   2025-01-26 11:39   北京  

点击关注“中国诗歌学会”,与诗结伴同行

摄影:寒冰

 

想起乔尔玛

寒冰

 


在西柏坡纪念馆电报墙前

 

一面电报墙,37封电报

是408封电报的一部分

是“三大战役”的点线面

是十万火急,穿插包围,千里跃进

是解放战争的排山倒海,决战决胜

在这些笔走龙蛇排兵布阵的文字里

不只是前线军情急迫和统帅部的运筹帷幄

这是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抉择

是一个革命者的信仰信念和钢铁意志

是从长江到白山黑水到华北平原

绵延千里的辽阔山河而你

在木格纸窗下不眠不休沉思书写的身影

已被后来者珍藏在了敬仰的目光里

 

一面电报墙,56米长

是你从韶山到西柏坡的人生距离

是一个革命者前半生

为民族前途命运奋斗的精彩缩影

是你从青春到中年激情燃烧的战斗诗章

是迎接新中国到来前一个统帅的漫漫征程

而发报机深夜滴滴答、滴滴答答的声音

是你描绘给前方百万将士胜利的恢宏音符

 

一面电报墙,我走了28分钟

一个老兵,面对曾经的波澜壮阔

一个词一个词地读

一个句子一句子地念

深怕错过一个字。我是想从

这些笔力遒劲的书写中

读出一个党、一支军队的岁月峥嵘

我从这些电报原文的修改、删减、涂抹中

确实读出了决断前的谨慎和下笔千钧

读出了其中的博大胸怀和实事求是

读出了将帅的充分信任和上下同心

读出了人民军队的战略战术和纪律作风

更重要的是我从这些电报中读出了

中国革命经过28年的艰难困苦

胜利的天平终于在这里在这

16.3平方米的民居里被你轻轻拨动

 

一面电报墙,75年后的五月

我在这里驻足

草木葱茏,已是新的征程

我缅怀、致敬、寻找,心潮澎湃

在这间世界上最小的战争指挥所里

地图、油灯、铅笔、剪刀、电报、圈椅

依然留在原处留在

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

这是你留给西柏坡的

也是留给今天的人民军队的

太行山上星空灿烂

滹沱河水静静流淌

电报墙长廊的发报声每天都在想起——

发林罗刘

请回答下列问题:

……

发中指,粟裕

等级AAAA

刘陈邓,并告粟陈张

……

情况紧急时机

一切由刘陈邓临机处置

不要请示

杨罗耿,并告林罗刘

同意你们三个纵队全部参加平津会战

同意你们对大同、察北、张家口之部署

在这滴滴答答的发报声中

我走进新时代的北庄村

走进拼多多助农直播间

买一双你曾经穿过的圆口布鞋

鞋底,是人民群众的一针一线

 

 

 

想起乔尔玛

 

想起乔尔玛

就会想起山坡下曾经的营房

就会想起有过的艰苦卓绝

想起,是因为一条路因为

一条路的前赴后继。然后写下天山

 

写下独库公路

写下一座纪念碑

写下一个守墓的老兵

写下一个老兵的孤勇和信守承诺

写下他的儿子穿上军装

续写他父亲对一条路的感情

我时常因此在夜深人静时

流下眼泪。譬如在这个八月

 

我又一次想起乔尔玛想起

十字镐、矿灯、钢钎、安全帽

想起老虎口、飞线、防雪走廊、压缩菜

想起大雪覆盖的高山峡谷想起

雪崩、塌方、哈希勒根达板、家书

想起天山深处的坚守与爱情。想起乔尔玛

 

喀什河在日夜诉说

唐布拉草原今日车来车往

一条边疆的路,风光无限

但这些与乔尔玛无关,乔尔玛

只与牺牲、奉献、青春有关

与一位守墓的退伍老兵有关

与士兵的忠诚与信仰高过天山有关

 

那些沉睡在独库公路沿线的士兵

现在都集合在乔尔玛

 

 

 

战争肺

 

那年

岳父八十岁

来京做检查

彩超显示,慢性肺阻病

医生说,肺部吸入过太多硝烟

这是战争肺。然后问

老先生,你上过战场

岳父不语,只是点头——

他在一个劲地咳嗽。现在

 

岳父离开我已经六年

在他的墓地,在阴山的南坡

我每年依然能听到

他的咳嗽声

 

 

 

集《骑兵军》语句兼致巴别尔

 

针茅草在不安的大地上沙沙作响。

哗哗的水流从数以百计的马腿间奔腾而来。

 

我们听到了马刀没有一息声音的默默的砍杀。

鲜血从他的头上像雨水从麦垛上哪样滴答下来。

 

骑兵连打着军旗,

走在弯弯曲曲的加利奇的街道上。

 

征途上血迹斑斑。

而歌声则飘扬在我们斑斑的血迹上。

 

夜抚慰着忧伤的我们,轻风

一如母亲的裙裾,拂遍我们全身。

 

田野的星星高悬在父亲的小屋上。

 

 

 

军号嘹亮

 

军号嘹亮,一个老兵

每天在号声中

起床、工作、下班、休息

时间并没有让一个老兵

适应脱下军装后的日常

 

军号嘹亮,一个老兵

每天在号声中腰板挺直

走路依旧是75厘米的步幅

一分钟116至122步的行进速度

有人喊他的名字,他习惯答“到”

给他安排工作任务,他只答“是”

不讲条件,不谈困难

 

军号嘹亮,一个老兵

号声在他年年月月的梦境中

在他现在的手机铃声里

出操、集合、开饭、熄灯……

一个老兵的一天,从号声中开始

在号声中结束。他在铜质的音符中

继续着军人的养成和一日生活秩序

其实他更愿意听集合号和冲锋号

在集合和冲锋的号声中

他时常会为自己新的职责使命

加温淬火,时常会回味

有过的一往无前和勇猛顽强

 

军号嘹亮,一个老兵

哪怕已脱下军装多年

依然保持着冲锋和前进的姿态

依然在锤打箭簇的锋芒

为祖国,为军人的荣誉

 

军号嘹亮

 

 

 

我的妈妈叫美丽

 

三月

满大街走着叫美丽的女人

花枝招展,笑意盈盈

快乐、幸福、小心思

都荡漾在脸上

她们收下所有的祝福

也就收下了这一年的好时光

我在祖国的哨位上也写下祝福

想送给一个也叫美丽的女人

她在内蒙古草原

我见到她时,她弯曲的腰身

距离大地又近了一寸

她是我的妈妈

 

 

 

桂枝香.登临送目

——致王安石

 

在金陵,远去的不只是故国

你凭栏远眺,怀古思今

 

也是九月,秋风一样萧瑟

江水一样澄澈旷远。半山兄

 

我寻着你的足迹,站在你

曾经的登高处,“旧事如流水”

 

不说征帆远去,白鹭被惊飞,不说

翠峰苍山、丝竹画舫和燕舞笙歌

 

面对一座城,一江水,面对

一样的灯火繁华,我也在咏史吊古

 

能说的并没有超越你,那就写下江山如画

一首《后庭》遗曲,谁在作新歌

 

而谁又是一代一代的吟唱人

那怕一千年,依然叹不尽荣辱兴亡

 

 

 

青春作伴好还乡

 

战争结束了

杜工部要赶在春天回到洛阳

 

在襄阳,面对汉水

我停留于一首诗和一首诗中的风云

 

一千三百多年前,杜审言途经故乡

写下《登襄阳城》。许多年后

 

流离失所的杜工部听闻收复河南河北

放歌、豪饮,欣喜无以言表。只是

 

面对同一座城,祖孙俩

心境不同。今天

 

我登襄阳古城

汉水云接天回。纵然

 

时空已转换,在襄阳

我们却都是匆匆的驻足

 

杜审言是这样,杜工部是这样

我也是这样。至于

 

何处是故乡,何处是心灵的依归

杜审言不知道,杜工部不知道

 

今天的我,在漂泊多年后

也不知道。只好写下

 

“青春作伴好还乡”,致敬那些

怀揣梦想、坎坷奋斗并忧国忧民的人

 

 

 

父亲

 

父亲在凉城3458平方公里范围内走过

崞县窑、刘家窑、厂汉营、岱海渔场、县城机关

他无数次走过岱海滩,无数次

在夜色里,在风雪中,推着自行车,骑着摩托车

爬过蛮汉山、马头山,走在阴山的脚下

他在算盘、票据与扶犁耕地之间,完成了

一个农民与一个小知识分子的自由切换

田间抽穗的五谷无数次为他弯腰点赞。而沉默

 

是他对所有困难、迷茫和曲折的回答

退休后,他在城里住了十年

最后还是选择乡下选择了土地

他是一个唯物主义者

并不害怕谈论死亡

他遵从内心,在一面坡地上

提前选好了自己百年后的安息之处

我和弟弟尊重父亲的决定并且

买了高度白酒,放在了父亲的新家里

他听后,笑的慈祥,腼腆。我理解

 

一个沉默且爱喝酒的人

哪怕是百年之后

也愿意与酒说出自己的心事

而活着的人也需要用酒

为一个人的新生庆贺

 

 

 

月亮升起

 

今夜,我在手机备忘录里写下

我要走了,就在明日的早晨

一句话,有无限感怀

月亮升起,疏星寂寥

爸爸妈妈已在东边的厢房睡下

 

亲爱的爸爸妈妈

年迈并没有让你们放下热爱的劳作

而土地是你们一生的挂念

小院里的玉米

在一场雨后迅速拔节吐缨

黄瓜、豆角已挂满支架

葫芦花完成授粉,杏子已熟透

秋果开始挂上枝头

原野上的马铃薯花朴实动人

这是你们回乡后的喜悦与自在

只是亲爱的妈妈

你的腰身,还有我爸爸的腿脚

已不允许你们再去耕种。我要走了

 

半个月的假期

我一次次在清晨、黄昏

爬上风声强劲的南山,远眺人生的童年

一次次在曾经放牧的旷野

伫立、回味,看鹰的飞翔。我要走了

 

我把对你们不尽的叮嘱、苦口婆心

留在这深邃苍茫的夜色里。也把我

饱含风霜的泪水留在这暖热的土炕上

 

 

 

读心术

 

读一本卷宗,就是在读

一个人的承诺或背信弃义

也是在读当下。所有的一言难尽

以及虚与委蛇,在我

翻阅卷宗页码的声音里

被一一还原。我是如此一丝不苟

 

我需要从这些文字的陈情与质证中

找出阳光、微风、细雨。努力缝补

人性的缺陷,生活的遗憾

以及人心的最大共识

 

 

 

你相信你会归来

——致叶瑟夫.布罗茨基

 

本不应该你承受的

你都承受了——

审判、监禁、流放

罪名是不劳而获

在你离开列宁格勒,侨居国外时

你说,相信我会归来,不是我归来

就是我的作品归来。事实是

你最后还是客死他乡

而你的作品

如你所预言

确实回到了祖国

 

“大地,请接受一位尊贵的客人”①

 

注:①引自奥登《悼念叶芝》

 

 

 

寒冰,本名刘高举,另有笔名岱海,中国诗歌学会会员。1988年起发表文学作品,诗歌散见《解放军文艺》《星星》《中国新诗》《法治日报》《中国艺术报》《橄榄绿》《草原》《鹿鸣》等,有作品被《中国年度优秀诗歌2021卷》《2022年中国新诗排行榜》《中国新归来诗人诗典(2017—2023)》等多种选本收入,获国防大学第三届军事文化节“优秀军事文学作品奖”,出版诗集《低吟的苍茫》。



转载本公众号诗文请注明出处

制作:赵云 / 编审:符力、安琪 / 核发:金石开  
法律顾问:北京市京都律师事务所 王瑛 
北京格韵律师事务所 贾娜



中国诗歌学会
中国诗歌学会1994年经中宣部批准,民政部注册登记的国家一级学会。 主管单位:中国作家协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