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新论】宇文利:新征程上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创新的范式

财富   2024-12-05 10:03   北京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声明

  本刊创刊于1999年,由教育部主管、高等教育出版社主办。

  本刊为月刊,刊名唯一,无增刊、副刊、套刊或其他版本。本刊目前仅接受邮箱投稿,无任何其他投稿方式。文章一经录用,编辑部会通过电话或邮件联系作者。审录过程不收取任何费用,文章正式发表后将向作者支付稿酬并赠送样刊。请广大作者周知,谨防上当受骗。

  唯一投稿方式:sxlljydk@163.com

  唯一官方公众号: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新征程上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创新的范式

[作者简介] 宇文利,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要]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构建遵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为本兼及个体的主体服务逻辑、以思想为要兼及实际的内容选择逻辑、以辩证为魂兼及形式的思维运演逻辑、以结构为主兼及功能的体系发展逻辑、以论理为法兼及写实的学术创新逻辑。新征程上,党的创新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创新提供新的思想指南,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科技进步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创新注入动力。基于时代面向,新征程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创新需要在原有基础上拓展和培育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实践科学范式、以系统思维为基础的交叉融合范式、以社会文化为基础的客观叙事范式和以综合实证为基础的理性假设范式。

[关键词] 新征程;思想政治教育;学理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创立以来的40年,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40年,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在党的思想指导下进行学科创新、理论阐释和教学育人的40年。40年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也实现了从依附到独立、从乏本到开新、从幼稚到成熟的进展。党的二十大确立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中心任务,提出完善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和加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意见,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创造和学术繁荣具有直接指导意义。新征程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如何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繁荣何以创造、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创新的面向和范式将发生何种变化,凡此种种都是在总结和纪念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创立40年之际需要思考的重大问题。本文试就新征程上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创新的面向和范式予以探讨,以期就教并求得共识,推进未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理创新。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构建的基本逻辑

  众所周知,从1984年在我国高校设立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起,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已有40年的历史。尽管从严格意义上说专业设置与学科建设并不是一回事,但随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成立,伴之而来的是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课程建设、教材编写和科学研究等各项工作而随之展开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无疑就开启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理创造的征程。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是从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政治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中延伸并升华而成的学术理论,也是从政治价值体系和生产生活常识中演绎而成的哲学道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理论不应当仅仅停留在政治政策和政治规范的层面,而应当上升为具有高度科学性和严格学科性的学术理论。时至今日,经过长期的学科建设和理论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科结构和学理模型,展现出具有显著包容性的学科理论基础和学理建构逻辑。概括而言,已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理建构的基本逻辑主要有如下几个:

  1. 以社会为本兼及个体的主体服务逻辑

  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党的指导思想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指引下,以促进社会政治思想的有效传播和个体政治社会化良性发展为目标的特殊教育。从性质上看,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具有高度整体化的政治意识形态教育,也是具有显著个体化的政治思想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学理构建的立足点是要保证所创造的理论始终服务党的领导和国家治理,着眼点则是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社会和个体。众所周知,社会是由诸多散在的个体组成的统一体,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1](P301)个体隶属于社会,社会包含着个体。中国文化是集体主义文化,遵奉以社会本位,但也不忽视个体在社会组织和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范畴是社会和个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理构建遵循以社会为本兼及个体的主体服务逻辑,把理论为社会和个体服务作为支点,让理论的力量武装个体。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发掘自身的学理基础,也意味着它遵从的是社会本位、兼顾个体的主体服务逻辑。

  2. 以思想为要兼及实际的内容选择逻辑

  从名称上看,思想政治教育所包含的第一主题词就是“思想”,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明确“思想”的内涵,即谁的思想以及何种思想但是,思想始终离不开实际,思想一旦脱离了实际,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2](P413-414)这表明,共产党人所信奉的思想理论始终是思想与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而用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理论则需要把思想理论内容与客观现实的实践及实际结合起来。毫无疑问,作为创造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组织主体,中国共产党所信奉的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显然是此“思想”的首要指向,但这种思想既是实践的产物,也是实际的反映。藉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理构建奉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的思想成果为理论之源和内容之本,但同时也要注重学理的客观实际性和现实针对性。这样看来,把思想与实际结合起来,从中发掘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理内容,才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才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有价值的学科理论。

  3. 以辩证为魂兼及形式的思维运演逻辑

  学理创造离不开思维活动,既需要辩证思维也需要形式思维,并且遵循特定的思维运动逻辑。辩证思维是以运动变化的视角来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形式思维是以客观对象的实证性知识为依据、沿着推理和演绎的路径进行的线性思维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专门化和学科化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学理的概括和提炼离不开理性思维的运演和升华。由此,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为借鉴,结合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学理的框架体系得以构建。纵观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学术图景和核心脉络,不难发现业已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贯穿以辩证思维为灵魂、同时兼顾形式思维的基本运演逻辑。换言之,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构建中,学者们既描述了静态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样态,也把握了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变化的图式。从总体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学理推演兼顾了抽象思维中的思想概括和具体思维中的事实阐释。不过,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甚至被他在观念这一名称下转化为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3](P93)思想政治教育学理的全部描述,在本质上是离不开客观而鲜活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

  4. 以结构为主兼及功能的体系发展逻辑

  虽然只有短短40年发展和建设的时间,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却取得了显著成就。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总体图景看,学理构建展现出以结构为主兼及功能的体系发展逻辑。具体来说,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框架上,经过几代学人的努力,已经形成了包括基本原理、发展史、比较学和方法论为主要范式的学理系统。其中,学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最为繁盛,成果也最为显著。透视思想政治教育学理构建的基本逻辑,可以看到研究的焦点集中在理论结构的搭建和完善上,其具体表现则是以横向铺设的思维统领思想政治教育学理的框架体系,同时兼顾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谱系的功能描述。也就是说,在过去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理研究和学理体系构建中,研究者们较多地思考了“如何建成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这个主命题,同时也兼顾了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效果和功能的理论描述与学术概括。毫无疑问,在接下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理构建中,在继续深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学理结构体系的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范畴、要素、对象、载体、环境、政策和制度等诸多领域的系统研究将会更加引人瞩目,这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日渐完善的一般趋势,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本质的内在要求。

  5. 以论理为法兼及写实的学术创新逻辑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创新贯通了以论理为法兼及写实的学术创新逻辑。从思想政治教育学业已达成的学理状况看,论理为先是比较显著的特征,且所论之理也并非空中楼阁,更不是痴人说梦,而是具有鲜明的实践关怀和现实关照。诚然,对任何社会科学研究来说,理论和实践都是需要统一并结合的。然而,理论和实践之间也难免存在张力,甚至会在学科的学理形成初期出现理论和实践不一致、不同步的情况。但从科学研究的规定性上说,“理论研究的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双重关系:它一方面研究全局利益(Interessenlage)的历史结构联系(Konstitutions-zusam-menhang)(理论仿佛也通过种种认识活动从属于全局利益);另一方面也研究历史活动的联系(Aktionszusammenhang),理论可以通过给行为指明方向来影响历史活动的联系”。[4](P2)对于应用性和思想性都很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来说,不仅徒有理论是远远不够的,甚至仅从固有实践中产出理论也是不充分的。“理论对于行为的指导,必须产生于它对世界所作的科学说明。”[4](P387)进而言之,“实践中提出的理论,不是金科玉律,不能被神圣化;它要经受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的检验”。[5](P140)由此看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理构建无疑是理论和实践之间不断互动和相互参照、持续检验和更新的进程,其学术创新的基本逻辑蕴含在由实到理、由理到实的动态渐进过程中。


二、新征程上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创新的机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展现出全新局面,思想理论创新也展现出全新气象。习近平指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6](P8)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创新也迎来了变革和创新的良好机遇。

  1. 党的创新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创新提供新的思想指南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持续创新马克思主义的进程。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7](P58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显著最重要的理论成果就是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为新征程上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造提供了思想指导,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理创新提供了思想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理主题和学术范畴,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指导,注入了鲜活的思想资源。党的创新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强大指导和思想指引,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理变革和创新提供了重要机遇。

  2. 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科技进步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创新注入动力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不仅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支撑,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究提供了全新的命题和创新的机遇。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新征程上的中心任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提出了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课题,从而也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科学命题,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理创新必须向现代化的社会创新看齐和迈进。当前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转型伴随的是人口生育率显著降低、社会老龄化飞速加快、传统意义上的学历教育遭遇发展瓶颈期的进程。与此同时,信息科技的日新月异使得人们对新技术手段产生依赖,对高科技支撑下的信息通信和交互生活需要量急剧增大,需求质量的高端化均衡化趋势日渐明显,这就大大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和发展条件,既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提供了支撑,同时也涌现了诸多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无法充分解释的新问题新挑战。在教育现代化和科技现代化的进程中,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意识和思维方式都会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对待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也难免会出现思想困惑,需要以创新的思维提供思想政治教育学理支撑和学术解释。总的来说,新征程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如何实现自身理论思维和理论体系的现代化,乃至于网络信息化和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变动和模式变革如何科学解释、如何妥善应对,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亟待变革、急需创新的学术命题和理论课题。

  3.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和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为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创新提供机遇

  伴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理应构建出本土特色理论和自主知识体系。习近平指出:“如果不能及时研究、提出运用新思想、新理念、新办法,理论就会苍白无力,哲学社会科学就会‘肌无力’。”[6](P20)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和特色理论体系。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在跨学科知识借鉴和多学科理论融合中形成的交叉学科,是在博采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和自然科学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建构自身学科独立性和学术自主性的学科。如果说前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理是在大量借鉴哲学、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哲学社会科学思想理论基础上构建的,那么新征程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就必须把握机遇乘势而上,实现学理变革和学术创新。就此而言,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学理变革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题中之义,既要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中汲取思想理论营养,也要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同程并进、同向而行。另一方面,借助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契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也需要打造更加贴近中国具体实践和思想实际的自主知识范畴与理论体系,形成既能解决中国内部问题也能够与世界对话,为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实际贡献的崭新学理范式。


三、基于时代面向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创新的范式

  范式这个概念是由美国学者库恩在探讨科学研究中提出的,它指向具有科学共同体意义的类型化思路。按照英国学者马尔凯对库恩本意的解读,“常规的科学研究是由各种范式指导的,也就是受一系列的相关假定—理论的、方法的和经验的假定—来指导的,它们被各个领域里研究者所普遍接受”。[8](P98)在一般情况下,范式被通俗地理解为“典型的例子或模式样式或模式”。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探索中,范式是指包括世界观、方法论、理论基础、思维路径和理论逻辑在内的系统样式和基本模型。本文所使用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范式是在中观意义上使用的,专门指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研究生成和推导演绎的基本样式。毋庸置疑,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走向成熟的过程中,自然需要经过学科积累和学科蜕变,尤其是要经过学科的学理和学术不断趋向稳定化、公理化的转型。在学科成熟的进程中,学科理论的创新全赖学理范式的转换和变革。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9](P54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时代条件、社会境遇、制度建设和思想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明显滞后于形势需要,甚至出现了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需求和对象要求不能充分适应的局面。就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形态和理论内容而言,对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学理准备不足、学术阐释不到位、哲理概括和科学规律总结不深入的情况已逐渐显现出来。在一定程度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学理的研究模式和创新范式已呈现滞后状态,单纯沿用传统理论框架和话语体系也出现难以跟上思想进步和时代精神创新的隐忧。“一个由范式所引导的研究的成效会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而这些难题用现有的规则根本不能解答。这些规则普遍的无能为力导致了人们去探求新的规则,特别是那些对旧的思想方式不太认同的青年人更会积极去寻求新的东西。”[8](P98-99)藉此,基于时代面向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创造和学术创新亟待实现范式转换,需要用新范式激活思想政治教育学理创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学理价值。在系统考察思想政治教育学界长期以来沿用的学理阐释范式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新征程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理创新需要在原有基础上拓展和培育新的研究范式。

  1. 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实践科学范式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二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以唯物史观为根本出发点,并以之作为其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支点和基础。一段时间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界关注并探讨学术研究从哲学范式向人学范式的转换,认为早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的构建遵循的是哲学范式,沿用哲学的概念、范畴和理论命题构建起思想政治教育的原理体系。随着时代发展,有学者建议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应从哲学范式向人学范式转换,构建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理论模型。实事求是地说,这种建议的确适应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客观要求,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不过,人学范式到底是何种范式,人学范式的思想逻辑和理论体系如何建构,却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和持续探讨的命题。实际上不管是哲学范式还是人学范式,归根到底都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实践科学范式。也就是说,无论形势如何变化、理论如何演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理创新始终不能离开唯物史观的指导,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实践科学的构建模式和解释范式因此,要在保留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工具理性的意识形态学科基础上,拓展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实践科学对象而不仅是哲学对象的理论生长空间,拓展其实践科学的学理内涵,提升其科学论理和学术应用的含量,特别是要跳出人为设定的从“应该是什么”推导出它“本来是什么”的传统思路的窠臼,以全新的知识模型、学理逻辑、实践规律和科学方法发掘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建构的新规范和新路径。

  2. 以系统思维为基础的交叉融合范式

  列宁说过:“形成各门科学之间的联系,使它们简明易懂,建立科学创造的新的方法学,—这就是科学发展的前景。”[10](P465-466)现代科学学科创新离不开学科之间的交叉和理论的跨界融合,其中学科交叉是原则、要素跨界是思路、理论融合才是关键。倘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仅有对其他不同学科知识、理论和方法的借鉴而不能够实现理论深度融合和学理创新再造,那就不能够产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主体性,也就不会实现真正的学理创新。就40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建设进展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确从其他先行的基础学科中借鉴了大量的概念、范畴和理论,事实性地推动了学科的理论交叉,但迄今为止,占主导地位的理论创造和生成模式依然是两类:一类是原理相对多地依靠纯粹哲学思辨和逻辑推演,另一类则是原理相对多地依靠纯粹政策叙事和思想阐释之所以出现后一类型的学理创造模式,一方面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仍处在发展期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该学科始终与政治活动和政策导向保持不可脱离的关系有关。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变革和学理创新,就要切实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思维从单一向多样、从零散到复合的转型,并以系统思维为基础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理的深度融合。其具体要求是:第一,从整体性原则和系统性视角出发,科学审视和评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交叉融合状况,辨梳学理变革的进度,明确学理创新的路途。第二在学科理论的交叉融合中逐步提炼富有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规律性和时代性的主体范畴与实践范畴,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生成逻辑和理论创新体系。第三,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理应用和测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学理创新的时效与实效。

  3. 以社会文化为基础的客观叙事范式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建设的主线索是以思想政治为依托,侧重对学科理论进行结构化铺陈和政策性诠释,致力于实现对政治社会化的理论体系架设。客观地说,传统学科理论思维的基本演绎模式是相对静态化和扁平式的。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周期尚短、研究的思维方式深受中国传统学术思维范式影响而决定的。当然,由此产生的理论建构模式并不是没有成效的。不过,面对新的形势发展和社会变革,要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建设,推动学理变革和创新,就需要把理论构建的横向拓展模式推进为纵向拓展与横向拓展相结合、平行结构与垂直结构相交叉的架构方式,把学理叙事中以政策代理论、以他者代自我的传统主体解释范式转换为以社会文化为基础的客观叙事范式。众所周知,社会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存在和开展的基本场域,文化是人们从事生产生活和精神活动的产物,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厚土壤。客观叙事是基于人们的生活现实和行为模式而进行的描述方式有论者指出:“人可以说是在叙事中梦想,在叙事中幻想,通过叙事去信仰、质疑、计划、交谈、调整、记忆、期待、学习、希望、绝望、建构、批判、恨以及爱。……叙事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特定的看待世界的方式,它使世界变得有序和可以理解:具有当下性。叙事是人们进行表述的形式,关系到表述在时间上连贯性;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经历并跨越时间的秩序和意义。”[11](P244-245)从人类发展和社会演进的宏阔视角看,新时代的社会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诠释和学理变革提供了契机。拓展以社会文化为基础的客观叙事范式,不失为新征程上思想政治教育学理创新的范式选择。

  4. 以综合实证为基础的理性假设范式

  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真正成为一门现代科学,就要在学科早期理论建设成就的基础上,致力于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学理的未知领域,拓宽学理变革的预设空间,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学理的内蕴规律性和普遍指导性。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学理作为科学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把握和揭示以及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趋势的前瞻性预测。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社会形势和日新月异的网络空间格局,新征程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理变革不但要跟上形势,而且要超越固有思维方式,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人的政治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规律的结合中探寻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领域、根源空间和本来世界的普遍律动与特殊样态。藉此,新征程上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创新需要开辟以综合分析和实证研究为基础的理性假设范式,实现从跟踪性研究向预设性研究的转变,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学理的主动价值和能动作用。具体来说,就是要把综合研究和分析研究相统一,把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把整体研究和具体研究相协调,把事实研究和价值研究相融汇,并在此基础上作出感性归纳和理性演绎,发掘思想政治教育学理的“未来学”意义,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理创新的全新空间。


注释: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理论与实践[M].郭官义,李黎,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5] 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所.哈贝马斯在华讲演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6]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 [英]迈克尔·马尔凯.科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M].林聚任,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0] 列宁全集,第6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1] [英]拉波特,[英]奥弗林.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关键概念[M].鲍雯妍,张亚辉,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陈 娟

版式制作:李希贤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期刊

★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性刊物

★ 全国高校思想理论教育核心期刊

★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

★ 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 全国百强社科期刊

★ 2021年荣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


本刊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4号富盛大厦1座12层《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

邮政编码:100029

投稿邮箱:sxlljydk@163.com

微信公众号: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公众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