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北大思政课教师磨课沙龙(第2期)顺利举办

财富   2024-11-15 08:01   北京  


北大思政课教师磨课沙龙(第2期)顺利举办



2024年11月7日,“科研与教学的互动——北大思政课教师磨课沙龙(第2期)”在北京大学教师之家顺利举办。本次沙龙活动由北京大学教务长办公室、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办公室、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会共同承办。参会人员围绕如何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如何探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效衔接的创新路径展开了热烈的学习和交流。

活动由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会青年委员袁蓓主持,分为开幕式、主题发言和交流发言三个阶段。在开幕式环节,袁蓓老师首先介绍了出席此次沙龙活动的主要领导和老师,并对他们的到来表示了诚挚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随后,北京大学教务长办公室副主任于菲致辞。

在主题发言环节,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王倩老师进行了题为“马学科中的《世界近现代史》教学探索”的分享。王倩老师从三部分展开:一是马学科中《世界近现代史》的定位;二是课程内容的设计;三是科研与教学的互动。在谈到课程定位时,王倩老师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历史学学科的交叉关系,强调开设这门课程可以加深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并以史学的方法深化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研究。在课程内容设计方面,王倩老师从范畴界定、图文并茂、专题设计、讨论形式、问题意识等角度阐述了课程设计的经验。在谈到科研与教学的互动时,王倩老师表示,她会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中,不断更新和完善课程内容。此外,王倩老师还提到了课程的一些难点和挑战,如历史的延续性和断裂性问题、如何避免西方中心主义等。她表示,将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克服这些难点和挑战。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林绪武教授进行点评与指导。他首先对王倩老师的勇气和努力表示赞赏,认为《世界近现代史》课程难度极大、历史跨度极广,但王倩老师能够承担起这一重任,值得充分肯定。同时,他强调此课程对本科生学习的重要性,指出学生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史等领域需要有世界史的知识储备。在谈到《世界近现代史》课程的特点时,林绪武教授认为其具有从世界历史进程理解马克思主义和从马克思主义理解世界历史理论的宏大视野,问题导向突出,体现了通与专、纵与横、传统与现代、教学与科研的结合,随后,林绪武教授也对课程的提升优化提出了一些建议,一方面,可以在导论课中更多地融入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参考书目中加入外文的著作,鼓励学生阅读英文版的教材与史料,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与世界进行学术对话的意识。

在随后的发言交流环节,各研究所的教师代表依次分享了自身教学与科研的真切体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所的汪越老师分享了自己的教学心得与困惑。她指出,自己所授课程《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同样面临着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做到课程设计的宏观与微观、详略得当的问题,自己接下来应该在课程设计中与《世界近现代史》课程做更好的衔接,从而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逻辑思维。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的王聪聪老师分享了自己的教学心得,并探讨了跨学科视野与英文教学的重要性。她表示,听完王倩老师的分享后,她深感无论是上专业课还是思政课,教师都需要具备更宽广的视野,既要有专业学科的支撑,又要涉猎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在课程设计时,要注重学生在听说读写各个方面能力提升,尽早让学生接触到外文科研论文的阅读和写作,以开拓他们的国际视野。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的张会峰老师表示,王倩老师的课程内容丰富,真正做到了“有史有论,以论带史”。他强调,思政课教学要注重历史视角和比较视野,通过比较各种思想和社会道路,最终让学生理解并认同我们所选择的马克思主义道路。张会峰老师还特别强调了逻辑的重要性,他认为,讲历史要从风土人情出发,推导出经济、政治、文化到思维方式环环相扣的关系,通过这样的教学,我们可以培养出更多具有广阔视野和深厚学识的人才。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的邱华宇老师分享了自己参与磨课的体验,并对如何有效开展讨论课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困惑。她表示,通过观看第一期的报道和亲身参与此次活动,她深感收获颇丰,学到了很多关于如何进行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引入教学的方法。同时,她也提出了自己在教学中的困惑,并就课堂讨论如何让学生有所收获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的路宽老师认为,王倩老师从整体史和全球史的视角出发,通过提炼和概括不同历史阶段的主题主线和时代问题,将整个世界近现代史贯穿起来,为本科生搭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他特别肯定在教学中融入最新科研成果的做法,指出让学生了解不同学术观点,有利于培养其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在谈到历史教学方法时,路宽老师表示,在传统的经济史和政治史为主的基础上,将社会史和文化史融入历史教学,可以呈现一个更为全面、鲜活和丰富的历史图景。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撰写家乡史、口述史等方式,有助于帮助学生从自身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出发,更好地体会大历史和小历史之间的联系。

党的建设研究所的叶帆老师分享了心得体会。他表示,王倩老师的课程内容时间跨度广,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甚至艺术等多个方面,且图文并茂,细致入微,巧妙地将理论和历史融合在一起,让他收获颇丰。同时,叶帆老师也提出了自己在授课中遇到的一个问题,即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将课程内容讲细、讲深,并提到未来会就这一问题与王老师进一步交流学习。

医学部教研中心的薛方圆老师分享了自己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体会和思考。薛方圆老师首先表示,在王倩老师的精心备课中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尤其是王老师提到的文本探讨中的实证研究,让她认识到实证研究对于增强理论说服力的重要性。在医学生的思政课堂上,她会适当引入中医药文化,通过中医的理念和马克思主义的理念相通相融之处,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的陈绍辉老师对王倩老师的课程设计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表示,《世界近现代史》课程很好地融合了历史的厚度、视野的宽度和学理的高度,将思政课应有的要素相统一,并巧妙地衔接了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八个相统一。王倩老师对于政治性和学理性的把握,以及通过理论的彻底性引领学生,都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启发。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的耿仁杰老师分享了自己的教学心得与学习体会。他认为,用实证研究去证实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从革命的范式到现代化的视角,是一种非常有益的教学方法。王倩老师强调的文本与语境的结合,让他深刻认识到在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应该将其置于具体的历史语境中进行解读。耿仁杰老师对组织方表示感谢,并期待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学习和交流机会。

第二次青年教师磨课沙龙圆满举行,为青年教师搭建了思想碰撞与经验共享的平台。此次活动不仅为北大思政课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提升注入了新活力,更为教学改革带来了全新的思考方向与灵感。我们满怀期待,希望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能够见证更多杰出的青年教师崭露头角,携手并进,共同开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新篇章,推动其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撰稿:姚灵毓、陈小雨、葛世林
摄影:张碧游
排版:闫欣彤
审核:宋朝龙 曲建英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公众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