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下午,平子友长教授系列讲座的第三讲在理科五号楼301教室顺利举办。第三讲的主题为《马克思与恩格斯:哲学与实践》。
在本次讲座中,教授共围绕3个问题展开:
1. 特定对象的特定逻辑:对一般哲学的批判
2. 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解读
3. 实践唯物主义与唯物史观
在认识论维度,有抽象[1]和具体[1]、理论[1]和实践[1]等范畴。范畴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前者决定后者,后者可被归纳和还原为前者。二者之间的差别是理论内部的差别。
在本体论维度,有抽象[2]和具体[2]、理论[2]和实践[2]等范畴。范畴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后者决定前者,前者对后者产生一定的影响。二者之间的差别是理论与其外部的实践的差别。
马克思批判包括黑格尔在内的一般哲学,认为他们混淆具体[1]和具体[2]、实践[1]和实践[2],将后者还原为前者,现实由此被思维所操纵。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指出,具体[1]是具体[2]的思维再现,但事物在思维上的再现过程并不是事物本身的现实起源过程,这种再现也无法达到完美而详尽的状态。由此观之,相较于一般哲学,马克思明确区分了上述范畴的双重维度,并强调了范畴在本体论维度的特殊意义。教授肯定性评价道,实践[2],包括与此相关的具体[2]等范畴的提出,表达了全新的哲学观念,是青年马克思在欧洲哲学史上的首创。
2.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解读
教授强调,马克思在他的几乎所有文本中——包括《提纲》——都是在本体论的维度上理解“实践”范畴。通过对《提纲》中重要条目的解读,教授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以往的哲学家,包括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都停留在理论[2]的边界内对现实作出解释;而真正改变世界的实践是实践[2]。第二,认识的真理性问题需要通过实践[2]来证明。第三,法国唯物主义在实践[1]的意义上理解环境的改变和教育,由此导致两部分人的分裂。马克思在实践[2]的意义上理解环境的改变,并将这种改变环境的实践[2]称作“革命的实践”。
3.实践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
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恩格斯将哲学的基本问题概括为:思维和存在何者具有第一性?这种概括的问题是:将世界视作认识的对象,认识的主体则从外部观察世界,这是一种认识论的视角,属于理论活动的范围。
马克思则从本体论的视角,即从实践[2]的角度理解现实世界。据此,哲学的基本问题被重释为:(1)位置问题:在思考、写作和表达时,哲学家或科学家把自己置于现实世界的什么位置?(2)生活方式的问题:作为一种特殊生活方式,哲学家或科学家的研究对他们自己或整个实践[2]意味着什么?
马克思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第一,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共存于一个世界,二者间不存在距离;第二,思维是作为能动的主体性存在的人的实践生活过程的基本方式之一。马克思的回答是想强调,第一,应当在本体论而非认识论维度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从本体论角度看,被视作特殊生活方式的其他意识活动最终是由构成实践[2]的整个实践关系决定的。
教授指出,离开实践唯物主义就无法很好地理解唯物史观。但是,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却并没有被马克思之后的传统马克思主义者所继承,究其原因在于:一方面,马克思本人没有写过任何关于自己的哲学思想的文献;另一方面,传统马克思主义者仅仅在认识论维度理解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把它解释为一种具有普适性的科学方法,通过这种方法,现实被纳入理论[1]中。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注定滑向经济决定论。
在与谈环节,李彬彬老师指出,平子友长教授在讲座中提出了三个洞见,第一,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评判同样适用于旧唯物主义;第二,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是在实践[2]基础上的唯物主义;第三,理论和实践是反思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存在问题的新视角。在此基础上,他就“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对实践的理解是否属于认识论意义上的理解”向教授进一步提问。教授认为,认识论中的实践和本体论中的实践,其区别在于,前者是理论的拓展和应用,后者是理论无法完全涵盖的人类的现实生活。列宁往往把实践与理论联系起来加以理解,因而他的实践概念属于认识论意义上的实践[1]。
结合平子友长教授的讲座,李洋老师阐发了自己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关系”的理解。她认为,仅在理论领域理解恩格斯的成就及其意义是有限的。准确而言,恩格斯是从实践出发走向理论,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这是恩格斯与马克思在研究路径上的差异和互补之处。在此基础上,她就“如何看待恩格斯晚年关于人类学、自然科学、军事等现实问题的研究”向教授进一步提问。教授指出,恩格斯在哲学领域的成就有目共睹,对此他并不否认,但恩格斯缺少对实践[2]的理解,因而他的理论是不同于“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论唯物主义”。
在讲座最后,现场听众就“如何理解资本时代下目标与实践的关系”、“如何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与其参与的革命活动(例如1848年革命)之间的关系”、“理论对实践的反作用应当在定义[1]还是定义[2]中理解”等问题与教授展开进一步交流。
平子教授系列讲座至此顺利结束。平子教授的精彩讲解拓宽了学院师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视野。学院师生与平子教授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为进一步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提供了启示。
撰稿:陶洳薇
摄影:邵显越
审核:宋朝龙 刘庆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