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工作坊:“马克思主义的逻辑与当代世界的现实”顺利举办

财富   2024-11-08 08:03   北京  


工作坊:“马克思主义的逻辑与当代世界的现实”顺利举办


2024年10月28日下午,“马克思主义的逻辑与当代世界的现实”工作坊在理科五号楼301教室进行。工作坊由都柏林城市大学传播学院名誉教授海勒娜·希恩(Helena Sheehan)主讲,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健主持,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副教授王莅、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焦长权、《地缘政治经济》总编辑本·诺顿(Ben Norton)参与对谈。本次活动由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生外语科研训练营主办,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级本科生李奕颖、马馨悦、李子木,2024级本科生刘霁萱参与交流。

希恩首先对主办方表达了诚挚的感谢。希恩认为,马克思主义者之间、马克思主义与其他知识传统之间存在许多争论。这些争论应被纳入写作和教学,因为它们几乎总是与当下相关。以《历史唯物主义》期刊收到的投稿为例,很多文章都集中在哲学方面,而缺乏对现实的关联。希恩表示,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平等的,我们要避免将马克思单独突出,忽略恩格斯等其他马克思主义者的贡献。此外,希恩还分享了她对中国的观察和思考。她认为,对于任何想要对中国发表意见的人来说,理解中国的复杂性和历史是必要的。当前,马克思主义的任务包括分析资本主义的地缘经济、理解资本主义的演变以及探索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马克思主义者需要解决当前时代的意义危机,包括心理健康危机、知识的荒芜以及世界观的缺失等问题。

围绕希恩的讲座内容,王莅老师认为,马克思虽逝世多年,但其思想在当今世界仍具强大影响力。无论西方还是中国,都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思考当今问题。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是关键,这包含马克思及其思想、与恩格斯的关系及其追随者三个层面。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开放的理论,各国虽有差异,但都认同其所具有的生命力。

焦长权老师认为,当今世界比以往更需要马克思主义。由于新自由主义在经济学界占主导,但缺乏整体视角,大量研究与现实脱节。他呼吁从整体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关注当代中国及全球变化,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诺顿认为,理解马克思主义需结合时代背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在理解资本主义全球体系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诺顿批评了将经济学视为与政治学分离的学科的观点,他强调,必须从自由主义理论那里夺回经济学。

在学生与听众发言环节,同学们就布哈林是否是马克思主义主流的代表、中国的独特发展路径、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在当代历史中的意义、信息碎片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是否能帮助人们形成系统世界观等问题向希恩提问,希恩一一进行回应,现场讨论氛围热烈。


文字:刘芷由

图片:邵显越

排版:蒋燕冰

审核:李洋 曲建英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公众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