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磨课沙龙(第1期)顺利举办

财富   2024-10-28 08:09   北京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磨课沙龙(第1期)顺利举办


2024年10月24日,“科研与教学的互动——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磨课沙龙(第1期)”在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理科五号楼301教室顺利举办。本次沙龙活动是在北京大学教务长办公室的指导下,由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会、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生教务办公室、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教务办公室共同承办。参会人员围绕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应当如何开展思政课教学,实现科研与教学的良好互动展开了热烈的学习和交流。

 

活动分为开幕式和磨课沙龙两个阶段。开幕式由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孙来斌主持,北京大学教务长办公室主任、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孙华,北京大学教务长办公室副主任于菲,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仰海峰先后致辞。
孙来斌书记指出,促进科研与教学的互动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举办青年教师磨课沙龙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孙华主任肯定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教学、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勉励青年教师在新的历史机遇下推动思政课教学和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迈上新的台阶。

 


仰海峰院长对举办青年教师磨课沙龙活动的意义进行了深刻阐述,鼓励青年教师们将磨课活动中的交流与反思落实到思政课堂中去,以科研支撑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全面提高科研与教学能力。

青年教师磨课沙龙环节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会青年委员袁蓓主持,依次进行了“科研-教学”互动经验分享、青年教师发言交流和教师点评三个环节。

 
经验分享环节,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秦维红教授以“感恩思政课之教学分享”为主题,分享了自己在思政课教学历程中最深切的体会在于“教学以诚,虽不中不远矣”,并提出了三“要”和三“不要”原则:要“诚”“爱”“做”;不要迎合学生、不要居高临下,不要娱乐化、轻松化课程,不要形式大于内容、为改革而改革。秦维红教授结合价值观课程的知识不仅要入脑还要入心更要落地的最终目的,阐述了她的教学理念和风格。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史春风教授以“敬畏”和“学习”两个关键词阐述了自己的教学体会。对于“敬畏”,首先就是敬畏职责,要始终对教书育人的职责保持敬畏;其次是敬畏知识,作为教师需要终身学习,教到老学到老;最后是敬畏人才,作为一名北大的教师,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来面对我们所教授的一批全国顶尖的学生。就“学习”一词,史春风教授阐释了四个关键向度,即教师需要加强学习、拓宽视野、更新知识与提高技能,她形象地指出,在课堂上要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就要有“一桶水”“一潭水”。

党的建设研究所王久高教授首先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自己到底要传递哪些核心内容,特别是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更要精挑细选,确保讲授的内容既有深度又具启发性。其次,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应紧密关注社会现实热点问题,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此外,王久高教授还鼓励教师们要有自己的思考,不要仅仅满足于传授书本上的知识。他认为,一个好的教师应能够引导学生重新思考、深度思考问题,这样才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位深耕于讲台多年的教授的分享,赢得了在场师生的热烈掌声和广泛认同。在随后的青年教师发言交流环节,各研究所的青年教师代表与博士后代表均分享了自身教学教研的真切体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所夏少光老师肯定了作为思政课老师对讲台要怀有敬畏感,要在思政课实践中不断思考如何更好地发挥北京大学作为综合性大学的优势,鼓励不同专业背景的同学将学科知识与课堂内容相结合,在学生的课堂展示中不断挖掘建设思政课的宝贵资源。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所王倩老师分享了自己的教学感受和心得,她认为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不仅需要用大脑去学习知识,还需要用身体去实践,用心灵去感受和传承。对此,她特别提到了从经典中发掘问题的重要性,希望能够在具体的内容传授中,以这种方式引领学生们深入思考和学习。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金德楠老师提到,通过集体备课和听课,深刻感受到了老师们对教学的专注与热情,不仅在教学上精益求精,还通过授课和日常交流,向学生传授了许多人生道理和深刻思考,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贾凯老师指出,作为一个新入行的教师,应从自己的研究领域出发,找到与自己研究内容相近的教学板块,并将其精心打磨,同时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将学术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解释框架融入教学中,这样不仅能保持课程的时效性和前沿性,还能增强教学体系的思想性,提升教学质量。

政治经济学研究所封世蓝老师和李亚伟老师分别就自身的实际教学体会分享了感悟。封世蓝老师表达了在北大授课的幸福感和收获,特别是能够接触到来自各专业方向的优秀学生,他们的观点展示为教学带来了丰富的思想碰撞。封老师还指出,思政课的教学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师生互动和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同样需要老师自身不断学习和提升。

李亚伟老师就如何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这一问题进行了思考与分享。李老师指出,除了认真准备教学材料和内容外,更重要的是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愿意听、主动思考,这有利于学生们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能形成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张权老师认为,上课的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一个不断认识自己和学生的过程。无论是阅读参考书、使用教材,还是听取同学的反馈和督导专家的评价,都能帮助教师更好地认识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和优势。要想上好课,教师就需要与学生进行更多全方位的、立体的交流,以点带面地了解广大不同学科的同学的想法。

党的建设研究所李洋老师结合自己讲授全英文课程“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the Life and Thought of Karl Marx”的经历,表示自己从其他老师的经验分享中学到了很多,如保持真诚和敬畏之心,以及将思考反映到教学工作中等,今后会充分利用学生多元的文化背景,以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王垠丹老师作为博士后代表进行了感悟分享。王老师首先对学院在博士后期间提供教学机会表示了感谢。随后,她通过个人经验阐述了教学和科研的关系。科研为教学提供支撑,让教学拥有真正的观点;而教学则对科研有促进作用。一次完整的科研教学过程是对知识的二次消化和深入过程,有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从而有效促进科研工作。

在点评环节,孙熙国教授真诚热爱敬畏学习关注实践”概括了三位教学名师的精彩展示,并对参会青年教师充满深刻思想和富有学术魅力的分享给予高度肯定和赞赏。他表示,本次教学展示和发言分享坚持了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和办学原则,坚持了学院提出的理论为本,内容为王,问题导向,形式创新”的教学理念,展现出了过硬的政治素质、精湛的业务能力和高超的育人水平,充分体现了北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的学科自信学术自信和学院自信。

李少军教授充分肯定了老师们的科研与思政课教学经验。他首先表达了对学院举办此次活动的赞赏,并指出年轻教师的成长让他深感欣慰,学院的发展后继有人。他指出:北大作为最早在中国高校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高校,学院有责任在新时代继续走在前列,为党和人民培养出优秀人才。在分享个人教学经验时,李少军教授特别强调思政课教师的理论自信的重要性,他说:思政课教师要用热情点燃课堂,用智慧启迪心灵,用理论力量去征服学生。李少军教授还指出,思政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因此,思政课不仅老师要讲的好,还要教的好,更重要的是学生要学的好。

郇庆治教授就思政课的本质、教学方法及改进方向发表了独到见解。强调,思政课的核心在于传授政治正确及主流价值观的知识,这种知识实质上是一种思维方式,旨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谈到如何讲好思政课时,郇庆治教授认为,思政课应与人生相结合,通过史学方法、现实理论分析等多种方式,达到思政课的教学目的概括来说,一是回应现实,要直面社会现实和学生迷思,用理论解释现实,增强思政课的说服力;二是回归内容,要摆脱形式主义,重视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确保教学质量;三是要回答问题,特别是要结合北大的专题课教学传统,讲好每一个专题,以世界观、方法论为最高标准,用正确的思维方式说服学生。

此次青年教师磨课沙龙为青年教师们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分享经验的平台,也为提升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推动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我们期待在未来的教学中,能够看到更多优秀的青年教师涌现出来,共同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文字:陈小雨、姚灵毓、张碧游、葛世林

图片:黑永张奥

审核:宋朝龙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公众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