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平子友长教授系列讲座第一讲:物象化、物化与异化:马克思经济学手稿研究

财富   2024-11-12 08:03   北京  


平子友长教授系列讲座第一讲:物象化、物化与异化:马克思经济学手稿研究



11月7日下午,平子友长教授系列讲座的第一讲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讲。第一讲的主题为《物象化、物化与异化:马克思经济学手稿研究》。


本次讲座的内容共分为四个部分:

1.物象化和物化的概念区别;

2.物的人格化的双重含义:资本及其结果资本家;

3.晚期马克思对异化的定义;

4.作为物化资本的科学。


1.物象化和物化的概念区别

教授认为,马克思的物象化和物化理论有三个逻辑上的阶段:第一阶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转化为物(Sachen)与物的关系;第二阶段,物之间的物象化关系转化为物(Dinge)本身的社会自然属性;最后,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转化为体现社会自然属性的物(Sachen-Dinge)之间的物象化-物化关系。

关于物象化-物化与异化的关系,教授指出物象化-物化与异化是一体两面的,是一个社会结构的两个方面,两者具有一样的逻辑结构:物象化-物化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远离和独立于人本身,采取异化的物的形式,而在这一过程被重新定义为人的活动与他们对异化的物的行动时,就可以表述为异化。

教授认为,异化概念不能被简化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异化劳动,不能归因于剥削。

2.物的人格化的双重含义:资本及其结果资本家

人的物象化过程同时也是物的人格化过程。

教授认为,物的人格化有双重含义。第一重含义是指物作为类主体性的主体获得了对工人实施控制的社会权力,在这里物自身被视作主体。然而,商品、货币、资本这些物自己不能在市场或者生产过程中运动,它们需要具体的代理人代表它们履行物象化-物化的职能,这是第二重含义,在这里,主体是人。这里十分典型地展现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方法:马克思是从资本引出资本家,而非从资本家引出资本。马克思在这里有一种特别的因果颠倒,这也是马克思区别于古典政治经济学和主流经济学的地方。如果我们从常识出发,满足于常识,我们就不可能发现资本主义体系的真理。

物的人格化的两重含义的区分对于异化理论的界定是先决性的。异化在理论上对应的是第一个意义上的物的人格化,而非第二个。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者没有认识到第一个物的人格化,所以在他们那里,异化只和第二个物的人格化有关,所以他们不理解为什么马克思在定义异化的时候没有提及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关系。

由于这一方法论设定(将异化对应于第一个物的人格化),几乎所有用于规定资本的范畴的建构可以脱离资本家这一概念来进行。因此异化其实就是一种特殊的劳动和劳动自身的关系,也即活劳动和过去劳动的关系。

3.晚期马克思对异化的定义

教授认为,异化概念在马克思1860年代的经济学手稿中仍然作为方法论概念——和物象化-物化概念一起——起了重要作用,教授认为这是一个有争议的观点。

教授指出异化表明了劳动对劳动的客观条件的最重要的关系——这一关系从根本上规定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这一关系即为劳动主体(工人)与他们的劳动对象或劳动条件的异化,过去劳动的产品作为劳动条件有一种支配工人的活劳动的社会权力。这一异化关系是物象化-物化的最终基础,规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为一种特殊的历史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体系的所有功能和运转都基于这一异化。

教授再次强调,异化是在第一个物的人格化概念下讨论的,也即不引入资本家这一主体。马克思将异化定义为过去劳动对活劳动的支配,这发生在他将资本家这一概念引入第二个 “资本的人格化”概念之前。异化概念并不需要资本家这一概念作为其前提,异化的本质不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许多马克思主义学者将资本和劳动的关系简化为资本家和工人的阶级关系,把异化当作一个异化的人即资本家,这是因为他们不理解异化和物象化-物化之间不可分离的关系。

4.作为物化资本的科学

教授认为,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者总是倾向于把科学视作一种积极的因素,认为能够把科学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分别开来。然而,在现实的情况中我们不可能把纯粹中立的科学从它们的资本主义规定中抽离出来。作为物化资本的科学具有十足的欺骗性。

资本创造了一个生产体系,甚至将科学也纳入其自身的支配之下,使科学适应资本的要求,以及持续地将一切科学成果应用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科学是以资本主义的生产为导向、以利润最大化为导向的。任何资本主义时代的科学技术乃至一切理论都在它们自身中包含了资本主义的特质。

资本的统治不仅寻求社会关系上的实在性,而且试图把自己伪装成科学的真理和事实。社会关系就此隐身,所有能被看见的只有“科学的事实”,这是一种更高形式的神秘化。作为物化资本的科技使得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以前所未有的程度强力地影响整个自然界以及人的身体和心灵。

李旸老师首先提出其他学者关于物象化和物化关系界定的不同意见,有学者认为物化是先于物象化的阶段,而平子教授认为物象化先于物化,希望教授进一步澄清他对物象化和物化关系的理论。

教授回答指出,他是日本唯一区分物象化和物化概念的学者。此前日本学界的讨论认为异化是马克思后期抛弃的概念,将异化简单看作是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因此研究不多。教授在看1860年代的马克思经济学手稿时发现,如果要准确定义异化,必须区分物象化和物化。如果只看资本论第一、二卷,用物象化概念讨论就能解决。卢卡奇也留意到物化概念主要在第三卷中运用到。如果讨论物和物的关系,这个主要是物象化的过程。而第三卷讨论到了利息、地租、生息资本等问题,超出了物和物的关系问题,涉及到物的性质所产生的问题,就要用到物化的概念。

汪越老师认为,物象化和物化不是两个时间上先后的阶段。马克思认为没有任何东西是脱离社会关系而存在的,没有脱离社会关系的物。所以物象化和物化不是先后关系,而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接着,汪越老师提出我们要有反常识的意识,从现实出发,这是和辩证法相关的。最后汪越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异化的定义是什么?异化是资本主义的特殊现状,还是所有阶级社会的共同现象?

教授肯定了汪越老师关于物象化和物化关系的理解,指出物象化和物化实际是资本主义的不同成分。教授对汪越老师关于马克思主义方法的理解表示赞同。关于异化的定义,教授说如果异化等于剥削,那就是所有阶级社会都有对劳动的剥削。而他不同意这一观点。有些人说,劳动本身有异化的方面或者说成分,这也是对劳动的误解。马克思怎么定义?在什么语境下用的?教授认为马克思使用异化概念的语境,在描述活劳动和过去劳动之间的关系过去劳动支配、统治活劳动。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用异化概念,所以不用引入人的概念。异化是劳动对劳动的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对工人的工作条件的关系

老师们提问后,同学们也对教授提出了问题:财产(property)和所有权(ownership)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教授回答道,就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来说,资本家是生产条件的所有者,劳动的购买者,生产过程的建造者,资产阶级是决定性的阶级。但就物的关系来说,市场、资本主义的机制是一个自我运行的统治过程,资本家只是资本的代理人,也即第二个物的人格化。不能把资本主义简化为所有权的问题,生产过程本身就具有资本主义的特质。教授认为存在一种没有所有者的财产(property without any owner),就像悬浮在空气中,发挥着统治的作用。

讲座到此顺利结束,教授指出,本次讲座讨论到的一些问题会在下次讲座中有更详细的讨论。平子友长教授的第二、三场讲座将于11月14日、11月21日于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开展,欢迎老师和同学们踊跃参与,具体信息详见下方海报。


撰稿:倪师洋
摄影:陶如薇
排版:闫欣彤
审核:宋朝龙 刘庆霖 曲建英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公众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