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马克思生平与思想研究引论”系列课程第四讲:马克思主义与历史哲学

财富   2024-10-31 08:02   北京  


“马克思生平与思想研究引论”系列课程第四讲:马克思主义与历史哲学



海勒娜·希恩(Helena Sheehan)教授的第四堂课以《马克思主义与历史哲学》为题,以宏大叙事(grand narratives)的变迁史为线索,探讨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及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所发展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

1.马克思恩格斯和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是如何提出宏大叙事的?

马克思主义的宏大叙事深受启蒙运动的影响,旨在为历史和社会发展提供系统性的解释。马克思主义不仅继承了启蒙思想的世俗化叙事,还将之扩展为一种将生产方式视作社会形态演变的核心动力的历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由此出发,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制、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发展,最终将走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希恩表示,马克思主义的宏大叙事强调,历史并非由伟人推动,而是广大劳动群众和阶级斗争的产物。这种叙事反对“英雄史观”,认为社会进步是经济基础和阶级力量的结果。马克思主义的另一特点是其全球视角,它超越了民族国家的界限,探讨全球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在矛盾。恩格斯和马克思都力图通过这种叙事为无产阶级提供历史使命感,即他们不仅是资本主义的受害者,更是推翻资本主义的主体力量。
2.为什么在20世纪会出现对宏大叙事的反对潮流?
20世纪见证了宏大叙事的强烈逆潮,这种潮流源于多重因素的交织。
首先,启蒙思想和现代主义带来的乐观进步观在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的摧残下遭到质疑。由于科学和理性未能阻止暴力和极权主义的出现,知识界开始反思宏大叙事的有效性。
其次,后现代主义成为这种反叙事的主要思想潮流,强调知识和真理的多元性和不确定性。让-弗朗索瓦·利奥塔(Jean-Francois Lyotard)等后现代主义者明确主张对宏大叙事的怀疑,认为这些叙事是压制个体和差异的工具。
另外,实证主义也在推动这种潮流。实证主义者强调知识必须基于可观察的事实和经验数据,并反对任何试图从具体事实中推导出普遍真理的尝试。宏大叙事在他们看来是一种超出科学范围的建构,因此难以接受。
20世纪末的资本主义胜利也导致了某种“资本主义的自满”,认为自由市场和民主制度已成为历史的终结,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宏大叙事的崩解。
3.具有众多差异的实证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为何在反对宏大叙事上保持一致?
尽管实证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在方法论上存在重大分歧,但它们在对宏大叙事的批判上却趋于一致。实证主义者基于经验主义,强调知识必须建立在具体的、可验证的事实基础上,认为宏大叙事是一种无法证实的理论构建。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者则从哲学层面出发,批判任何宣称拥有“普遍真理”或“历史进程”的叙事,认为这些叙事是权力和控制的工具。
这两者都倾向于强调知识的相对性和局部性。后现代主义者认为,所有叙事都是主观的和建构的,而实证主义者则拒绝接受任何超越具体事实的普遍解释。这种共识反映了20世纪末期的一种知识论转向,即从系统性理论的构建转向对局部知识和个人体验的重视。
4. 宏大叙事正在回归吗?
希恩指出,尽管20世纪末以来宏大叙事受到了严重质疑,但宏大叙事似乎正在以新的形式回归。例如,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冲突仍然构成宏大叙事的一部分。资本主义本身也在以“历史终结”等叙事形式持续存在。同时,马克思主义等左翼思潮在面对全球不平等和经济危机时,仍然为人们提供一种解释世界和行动的框架。
一些学者,如弗雷德里克·詹姆逊(Fredric Jameson),提出了“后现代主义对宏大叙述的否定本身也是一种宏大叙事”的悖论。这表明人类在寻求理解世界时,仍然不可避免地需要宏大叙事。当前的全球经济、气候变化和政治危机进一步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宏大叙事的必要性。
5. 历史是一个连贯的故事吗?
关于历史是否是一个连贯的故事,马克思主义者与后现代主义者之间存在根本分歧。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历史是由生产方式和阶级斗争驱动的过程,这种过程具有内在的逻辑和方向性。历史唯物主义将历史视为一种从低级到高级、从压迫到解放的进步过程,并认为最终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然而,后现代主义者则质疑历史的连贯性,认为历史是一系列断裂和不连续的事件拼接而成的结果。根据他们的观点,任何连贯的历史叙事都是一种人为的建构,用以掩盖事实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尽管如此,詹姆逊等人指出,即便后现代主义试图否认历史的连贯性,这种否认本身也反映了一种叙事需求。这表明,无论是采用何种方法论,人类对历史的理解始终需要某种形式的叙事框架。
希恩称,她将马克思主义视为无与伦比的视野,作为一种宏大叙事,没有其他理论能在连贯性、全面性、动态性方面与其匹敌。对其加以阐述和论证,对于意识到马克思主义宏大叙事这一巨大优势的人而言,是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


排版:蒋燕冰

审核:李洋 曲建英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公众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