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勒娜·希恩(Helena Sheehan)教授的第三堂课讲述了马克思主义与哲学史,她由对哲学的理解,即认为哲学是一种统揽知识的世界观引入,重点探讨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如何将哲学史概念化,具体分析了以下问题:
从最早的时代起,有关哲学的一些问题就被提出和辩论,并在范围和复杂性上不断发展。最好的哲学总是出现在这种持续的过程中,在不同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概念之间的斗争中。我们应当采取科学的哲学研究方法,即把马克思主义置于整个哲学史之中,通过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特别是与生产方式的转变和阶级斗争的联系,将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对哲学史的解释区分开来。马克思主义已经取代了所有片面的世界观,并将哲学带入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综合。不同于具有明确性的经验科学或绝对主义概念,马克思主义走出了任何以牺牲其他部分为代价,仅注重部分现实的死胡同。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每一个概念都是集体劳动的凝结,是几个世纪社会历史的产物,每一种生产方式都产生了独特的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者通过社会分工的演变来追踪这一点,在这种分工中,知识分子成为可能。然而,随着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越来越脱节,知识分子变得越来越片面、原子化。阶级社会将人类所有的重要活动划分为不同的部分,并将其固定在不同的人群中。在哲学史编纂中,常见的问题是人们理解的哲学史是哲学家的历史。不论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康德、黑格尔甚至是马克思,人们对其思想的理解都是脱离时间和历史语境的。哲学家的想法被视为离散的单元,似乎是在自主活动中产生的,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或科学发展没有必要的联系,也没有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不仅仅是思想家和文本的集合,更是一个植根于其他进程的复杂但连贯的过程,一个需要参与和前进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者总是把思想放在社会历史背景中去看。哲学史是万物历史的一部分,在物质生存手段、调查研究程序、哲学趋势、经济和社会结构、文化仪式、道德规范不断演化的过程中,思想产生了。哲学史的“规范”叙事通常仅包括主流角色。随着时代进步,曾经在边缘的人得以入场。知识的历史根植于社会的分裂。由于社会按照阶级、种族和性别划分劳工,沿着排除阶级、种族和性别所开辟的断层线贯穿了知识的历史,使女性、无产者、黑人等成为边缘人。随着被压抑者迎来他们的崛起,过去两个世纪的解放运动不仅挑战了现有的权力结构,也挑战了思维模式,譬如社会主义革命、反殖民反帝国主义运动、妇女解放运动、反种族主义运动等。这些运动不仅要求包括那些曾经被排除在外的人,也对那些被纳入其中的人所产出的知识的本质提出了深远的叩问。希恩认为,哲学史不断被完善、修正。这是一个辩证的过程,包括把黑人的历史加到白人的历史上,包括否定整个以欧美为中心的历史大厦,包括讲述一个新的更加包容、完整和复杂的故事。当然,知识逐渐传递到此前的边缘人手中并不是结束,还有许多问题亟待我们深思和回答。重塑知识是一件挑战性很大的事情,譬如无产者就需要从地平线开始筑起自己的知识。已经被生产的知识,譬如文明的历史、文化的历史、科学的历史,来自阶级、种族和性别的劳动分工,来自一个鸿沟之间——鸿沟在于那些居于上方统治和写作的人和那些在底层为他们提供衣食住所的人。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产生了已有的不完美的知识。可重点在于,这些遗产不仅属于那些设计建筑、撰写书籍和进行实验的人,也属于那些生育、耕种和建造城市的人。
排版:闫欣彤
审核:李洋 曲建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