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下午,平子友长教授系列讲座的第二讲在理科五号楼301教室顺利举办。第二讲的主题为《劳动对资本的实际从属与唯物史观》。
在本次讲座中,教授共围绕7个问题展开:
1、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从属
2、协作作为实际从属的基本形式
3、唯物史观的一般公式
4、一种反驳:作为外壳的生产关系
5、界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矛盾的新尝试
6、资本主义与私有财产
7、从马克思的后期思想看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式现代化
1、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从属
教授认为,在19世纪60年代,马克思改变了其在40年代通过与恩格斯合作获得,并在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阐述的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认识。这一变化由他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引入的两个关键范畴引发:劳动对资本的实际从属与资本的生产力。它们与在这一过程中同时出现的一个新范畴“资本特有的生产方式”密切相关,因为“资本特有的生产方式”在理论上不应按照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从属,而应按照劳动对资本的实际从属来发展。
2、协作作为实际从属的基本形式
教授认为,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理解为是在劳动实际上从属于资本的基础上产生的。这意味着,建立在劳动形式上从属于资本基础上的生产方式还不能被看作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种“特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改变了生产力的整体结构,创造了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生产方式,资本在生产过程的持续技术革命中起到决定作用。而协作是实际从属的首要和基本形式。同时,马克思并未把资本主义协作看作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协作的一种特殊历史形式,而是把协作本身看作标志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一种历史形式。
教授提出,在协作中,大量工人和生产资料被置于由资本组织的生产过程中,这种新型生产力就是资本的生产力。教授具体从六个方面阐述了资本的生产力:(1)资本是社会生产力转化为资本生产力的组织者;(2)生产力与劳动力的差别;(3)资本的力量——权力的新概念:在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从属中,资本家只是工人生产的剩余价值的剥削者。而在实际从属的条件下,资本家同时作为生产过程的监督者和组织者,资本主义的管理过程产生;(4)生产关系不能简化为财产关系,生产关系的发展会带来财产关系的转变,如在股份公司中表现出的所有权与管理权的日益分离;(5)实际从属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6)没有资本家的资本主义是可能的吗?如果我们将资本家定义为私人投资者,答案是肯定的;如果定义为资本的人格化,答案则是否定的。
3、唯物史观的一般公式
在教授看来,如果将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描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简化,那么它们由以下命题构成:生产力可以不依赖生产关系而发展;生产力归根到底决定生产关系,而不是相反;生产关系与财产关系在本质上一致,后者无非是前者的法律用语;由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生产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然而,上述命题只能运用于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从属,不适用于劳动对资本的实际从属。
4、一种反驳:作为外壳的生产关系
教授指出,有学者反驳他的观点,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仍运用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命题,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看作“外壳”。但仅解释为外壳,便会将生产关系还原为财产关系、所有权关系。“外壳”只在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从属条件下适用。在劳动对资本的实际从属中,即便外壳被“炸毁”,剥夺者被剥夺,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的职能也并未被改变,并可能产生新的统治阶层。
5、界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的新尝试
教授提出,资本的真正限制是资本自身。马克思把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看作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矛盾爆发的必然形式。经济危机不过是对现存矛盾的短暂的解决,在危机后,资本主义生产又一次开始新的经济周期。如果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部矛盾没有其他爆发形式,那么从理论上讲,这可能意味着:(1)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不会敲响;(2)即使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敲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仍然存在。这个问题促使我们更深刻地思考资本主义与私有财产的关系。
6、资本主义与私有财产
在教授看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能够以一种非常灵活的方式处理财产形式。在其发展过程中,它从根本上改造了私有财产,股份公司的成立使资本取得了与私人资本对立的社会资本的形式,产生了“作为私人财产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在这一过程中,对马克思而言最困难的任务是如何把社会生产力转变为真正能够克服工人异化的生产力。
7、从马克思的后期思想看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式现代化
教授认为,在向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过程中,克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困难的任务之一是实现从资本的生产力向一种新型的社会生产的转变,使工人和其他生产主体能够以一种非资本主义的方式进行协作,马克思将其描述为工人的联合。这种转变必须包括技术过程和生产力的组织方式。在资本主义全球化背景中,如何在不放弃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前提下,创造具有有效竞争力的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共同面临的根本问题之一。
在与谈环节,刘庆霖老师提出,平子友长教授在讲座中细致考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劳动对资本的实际从属和唯物史观的关系,要理解其理论,必须理解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从属和实际从属的区别,还需进一步把握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资本对科学和技术的物化、技术发展对劳动关系的影响等过程。李洋老师提出,平子友长教授在讲座中深入探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部矛盾、危机以及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道路。在此基础上,她就“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如何处理与资本的关系并创造出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向教授进一步提问。对此,教授认为,必须具体区分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国家的发展形态,结合不同国家的实际情况寻找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在讲座最后,现场听众就“如何考察劳动价值论的当代价值”、“如何清晰界定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从属与实际从属”问题与教授展开进一步交流。
讲座到此顺利结束。平子友长教授的第三场讲座将于11月21日于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开展,欢迎老师和同学们踊跃参与,具体信息详见下方海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