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马克思生平与思想研究引论”系列课程第八讲:马克思主义与总体性

财富   2024-12-03 12:36   北京  


马克思生平与思想研究引论”系列课程第八讲:马克思主义与总体性


海勒娜·希恩(Helena Sheehan教授第八讲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和总体性totality。在本次课程中,希恩教授围绕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是否构成一个连贯的世界观”这个核心问题,具体讨论了以下问题: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论总体性

希恩教授指出,总体性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优势。总体性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不是静态的或已完成的东西。动词totalizing比名词totality更能捕捉到它开放的过程。总体性是一种活动,而不是一个对象;它是对整体的定位,而不是对整体的最终概念;它是一种思维方式,总是努力在相互作用的整个脉动和复杂联系中理解每一种现象。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总体性”理论的问题

西方马克思主义将总体性理论的发展史勾勒如下:始于马克思,跳到卢卡奇和法兰克福学派,快速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的新左派,并延续到今天的后现代化版本的马克思主义。它的最大问题在于:将自然和历史决然二分并轻视自然,借而忽视或故意排除甚至歪曲恩格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主观地划清界限。希恩教授强调,马克思和恩格斯都非常强调自然科学的重要性,都拒绝自然与历史二元论,他们把自然看作一个整体,而人类及其历史是其中的一个动态维度。


、当代反总体性的表现和原因

希恩教授探讨了反对总体性的力量及其表现。她指出,当代经验的碎片化、对主义的敌意、肯定这种碎片化的哲学,以及多元主义与系统性思维之间的对比,都是反总体性的表现。这些力量表现在实证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哲学流派。希恩教授进一步分析了这些反总体性思潮的原因,包括对总体性理论的误解、对权力集中的担忧,以及对个体自由和多元价值的强调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挑战

希恩教授还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挑战。她强调,中国马克思主义立足主流传统,肯定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致性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范畴,延伸至政治经济学分析。同时,她也指出,中国在实践中面临着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挑战,以及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希恩教授认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不仅要坚持基本原理,还要不断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需要。

这次课程为师生们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视角,理解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总体性世界观的重要性、必要性,并探讨了它在当代历史中的意义。在课程的最后,面对同学们关于如何更好地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史观的提问,希恩教授回答道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既定的、制约着他们的环境中,是在现有的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的

 

“马克思生平与思想研究引论”系列课程相关资料可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官网获取。


审核|李洋 曲建英

排版|瞿杨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公众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