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尼采的“精神三变”启发的一种哲学史分期

文摘   2024-11-13 08:02   山西  




前言






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提出了“精神三变”这一概念,他借助“骆驼”“狮子”“婴儿”来譬喻人的精神变化的三个阶段。另外马克思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想必人类的精神变化与时代精神的发展有一定共通之处,那么“精神三变”是否能在哲学史中找到依据呢?前人对尼采“精神三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超人哲学”的阐释和哲学史渊源或者与其他哲学理论的共通之处,并未将其与哲学史分期相联系。在此,笔者受尼采的“精神三变”启发,试图在自己浅薄的哲学史基础上,建构一种“骆驼”“狮子”“婴儿”三阶段式的哲学史分期。






一、作为“骆驼”的哲学史——前启蒙哲学






a)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的“骆驼”:

负重的骆驼,放弃欲念、怀着畏敬之心、背负着一切最重的重负,趋向沙漠。这是一只被巨龙统治和压迫的骆驼。在沙漠中,它称其为统治者和神的那条巨龙的名字就叫作“你应当”。

b)寻求真实之水的“骆驼”——古希腊哲学

i.前苏格拉底哲学:

无论是米利都派、毕达哥拉斯派、爱利亚派、赫拉克利特和原子论哲学家都在寻找宇宙的本原。但他们尚不能从批判的角度看待问题,仍十分朴素。

ii.智者学派到阿提卡哲学:

1.智者学派:

他们倾注更多的注意力到人自身,首次批判思想本身,而且对道德进行了理性主义探讨。

2.阿提卡哲学:

师徒三人的时代是希腊哲学真正的繁荣时期。他们沿着自然哲学传统,在追寻真理的道路上开辟了逻辑学、形而上学、伦理学、社会哲学、美学、教育学等分支。真理在苏格拉底提问的回答中得以显现;在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中永存;在亚里士多德广博的研究中揭露。

iii.后亚里士多德哲学:

无论是伊壁鸠鲁主义、斯多亚学派还是新柏拉图主义,都以形而上学为基础,以逻辑学为工具,将伦理学当做目的。他们试图解决的问题是:认识宇宙自然的本性,寻求心灵的安宁。

c)神圣阴影之下的“骆驼”——中世纪哲学

一般来说,中世纪哲学就是基督教哲学,或者说是哲学在基督教神学背景之下的特殊形态。中世纪哲学的主要问题是信仰与理性之间的关系问题

i.教父哲学:

以查士丁、奥里根等人为代表的希腊教父更注重:理性与信仰的关系、上帝的“三位一体”、上帝与世界的关系等形而上学问题;而以德尔图良、奥古斯丁等人为代表的拉丁教父则注重:信仰和伦理、注重人的罪以及救赎等问题。

ii.经院哲学:

对于基督徒来说,上帝存在是信仰的前提,问题在于是否需要以及如何证明上帝存在。作为研究神学和哲学的中心的学校的教师和学者——经院学者(以安瑟尔谟、隐修士高尼罗、托马斯·阿奎那为代表)就注重用理性的逻辑方法论证神学教义。

d)减负狮化之中的“骆驼”——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哲学

i.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

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并非简单重复希腊罗马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文艺复兴是当时的知识分子以复兴希腊罗马文化之名,行人文主义之实。人文主义反对中世纪抬高神、贬低人的观点,肯定人是有价值、有尊严的;反对中世纪神学的禁欲主义和来世观念,要求人生享乐和个性解放,肯定现世意义;反对封建等级观念,主张人的自然平等。

ii.巴洛克时期的哲学:

这个时代,以笛卡尔、莱布尼茨、帕斯卡尔和斯宾诺莎为代表的哲学家的哲学思想的共同特征是:数学认识的理想,试图寻找一种普遍有效且可靠的认识方法;理性的统治地位,希望以几个确定的基本概念为依据,创立一种无所不包的宏伟哲学体系。






二、作为“狮子”的哲学史——前黑格尔哲学






a)《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的“狮子”:

攫取自由的狮子,是屠龙的狮子。它的每一根鬃毛都诉说着“我要”。它要跟巨龙搏斗以求胜利,它要在沙漠里称王。狮子虽有强力,也有无法胜任之事——创造新的价值。可是为自己创造自由以便从事新的创造—这是狮子的大力能够做到的。

b)劫掠自由的“狮子”——启蒙哲学

启蒙运动时期,神学不再是哲学的主题,哲学对公共意见和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空前强烈——人权逐渐得以实现。这一时期形成了如下哲学观点:

i.以笛卡尔和斯宾诺莎为代表的理性主义——相信理性的力量。

ii.以洛克及其英国的后继者为代表的经验主义——相信经验是一切认识的基础。

iii.以培尔为代表的怀疑主义——对人类认识所及的范围表示怀疑。

iv.以霍尔巴赫、拉美特利和狄德罗为代表的唯物主义

v.以柴尔波利和伏尔泰为代表的自然神论——认为上帝创造了世界,但是上帝并不干预世界的进程(介于一神论和无神论之间)。

c)说出否字的“狮子”——康德哲学

谁若想在哲学方面创立某种独立的新思想,就不可能问心无愧地回避康德的批判哲学。哲学将再也不可能像从前的纯朴时代那样幼稚了,因为有了康德,哲学必须变得更加深刻——他将哲学的维度深入到了理性批判的层面,对先前的“独断论”直言否定,使其不再有市场。

i.前批判时期:

这是康德思想真正开始形成以前的时期。在英国的经验主义哲学家约翰·洛克和大卫·休谟的影响下,康德开始怀疑理性主义的正确性,因而也开始怀疑旧的形而上学是否可能。他接下来的任务就是确定人类理性的界限。

ii.三大批判:

a)纯粹理性批判:

考察纯粹体系化的认识的可能性,并试图弄清理性在认识中的作用。

b)实践理性批判:

考察始终如一的道德行为的可能性并试图弄清理性在道德行为原则中的作用。

c)判断力批判:

考察对自然现象进行(情感上和理智上的)判断的可能性(这种判断是从合目的性的观点出发的),并试图弄清理性在这种判断中起的作用。

iii.后批判时期:

康德并不把他的“批判工作”看作是他的哲学的全部,而是把它看作必要的前期准备工作,看作是一种对工作场地的清理和牢固基础的建立。康德将在那个经过批判而被清理了场地并巩固了基础的地基上建立他的真正的思想大厦,也就是在那个已经划定了界限的范围之内,就世界、人和上帝等问题表达出自己的系统的思想。这也就是康德“后批判时期”著作的主要目的。

d)宣告自由的“狮子”——费希特哲学和谢林哲学

i.费希特哲学:

费希特试图消除康德的二元论,将康德哲学改造成为一以贯之的哲学体系,他称这样的哲学体系为“知识学”。费希特的知识学中,当他试图从一种最高原则中推导出整个世界的内容时,他的出发点是:第一步,自我设定自身。但是,仅有自我的设定并不能发展出宇宙整体,还缺少一种起推动作用的因素,还缺少一种促成发展的条件,也就是缺少自我的对立物;因此,费希特又指出了第二步,自我设定非我。紧跟着第一个设定(正题)之后就是第二个设定(反题)。自我与非我并不能作为相互排斥的对立物永远存在下去,还需要第三个命题,在其中正反两题的作用将受到一定的限制,它们将不再相互排斥(合题)。

ii.谢林哲学:

谢林同意费希特的观点,即哲学应该是从最高的统一原则出发按照逻辑必然性推演出来的科学体系,但是他意识到费希特哲学存在着深刻的局限性。谢林的同一哲学看来:绝对自我不足以充当哲学的最高原则,因为它始终受到非我的限制;哲学的最高原则既不是自我也不是非我,既不是主体也不是客体,而是超越于自我与非我、主体与客体之上的“绝对”。






三、作为“婴儿”的哲学——黑格尔及以后的哲学





a)《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的“婴儿”:

孩子是纯洁,是遗忘,是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游戏,一个自转的车轮,一个肇始的运动,一个神圣的肯定。这时,婴儿精神想要有它自己的意志,丧失世界者会获得它自己的世界。

b)自转的车轮——绝对精神的回归运动

黑格尔认为逻辑学的开端是不能有任何前提,是不做预设的。在这一点上,黑格尔哲学是很像“婴儿”的。对黑格尔来说,整个世界的进程是精神的自我发展。哲学的任务就是,在思考中观察这个自我发展的过程。

i.辩证法:

在黑格尔那里,合题不是限制正题和反题,而是“扬弃”(aufheben),这个德语词含有三重意义,一个意思是“废除”;第二个意思是保留,在这个意义上,并非消除某个东西,而是在一个更高层面上使某物得以保存;第三个意思是“举起”,就是说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正反两题将不再显现为相互排斥的对立面

ii.哲学三级结构:

1.逻辑学:

在黑格尔那里,逻辑学是与传统意义上的逻辑概念完全不同的东西。迄今为止作为思维的形式和规律的逻辑学在黑格尔的逻辑学里只占据一部分地位。黑格尔严格地按照前后一致性原则从一个出发点开始而发展出他的全部的逻辑学。作为整体的逻辑学并不是只为了考察我们人类思想的形式和内容,而是为了考察精神、理念和永恒无限的自在存在的状态。

2.自然哲学:

黑格尔在伯尔尼做家庭教师的时候,面对艾伯塔斯山秀美的自然风光他表现得无动于衷,大自然似乎触动不了他的神经。黑格尔显然更关注“精神王国”,所以,黑格尔的自然哲学是他的整个思想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他总是试图从一个原则出发推导出一切。当经验现实与他预先设定的体系不相符合的时候,黑格尔就不惜削足适履了。

3.精神哲学:

a)主观精神:

黑格尔把精神的第一阶段称为“主观精神”。主观精神的思想研究的是个体的人的生活。只有在人的身上——精神才意识到自己。在这里,精神开始从“出离自己的存在”状态过渡到“自为存在的”状态。之所以说它是开始,是因为精神在个体的人那里还不是真实的和完全“自为的”。

b)客观精神:

对黑格尔来说,客观精神也可被称为伦理学。他看来,客观精神的世界就是家庭、社会和国家的世界,也是历史的世界——个体的主观精神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客观秩序的领域,因而他也进入了超个体原则的范围之内,也就是进入了伦理学的范畴。

c)绝对精神:

蔓延在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之上的是绝对精神。在这里,精神才从“他在”完全返回到自身,精神才是“自在自为的”。

c)新的开始——马克思的哲学(作为哲学家的马克思)

欧洲思想的三大主流——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在马克思那里汇合到了一起。

i.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保留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不过,他又在其中补充了与黑格尔完全相反的内容,他转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弯,在马克思看来,他这是把黑格尔颠倒了的东西重新再颠倒过来。马克思认为,思想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正是所有现代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认为,思想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正是所有现代哲学的基本问题。他所持的唯物主义是辩证的、能动的,要的是要把此原理运用到人的社会生活中去,而且不仅仅在理论上认识社会或解释社会,而且还要在实践上改造社会。

ii.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从物质生产实践出发,找到了理解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它主张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科技革命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体系,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必须从劳动活动与社会关系中把握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理论主题的根本转换,即“从世界何以可能”转向“人类解放何以可能”,并由此建构起了一个新的哲学空间。

d)神圣的肯定——存在主义的先驱

i.叔本华:

年轻的叔本华在他的主要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里写进了他的全部哲学思想。他的主要的哲学思想可以简要概括为:世界是表象,我们的意识只是世界的镜子;世界作为意志,意志是世界的本质,个体是意志的客体化。

ii.克尔凯郭尔:

克尔凯郭尔发现,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总是某种实际的个别问题——我这个特定的人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应该这样做还是那样做?这类问题就是“存在”问题。哲学只有关注这类问题才有意义。客观的思想对于主体及其存在是漠不关心的,而思想主体作为存在者却非常关注他的思想,因为他存在于这些思想之中。只有真正面对存在的认识才是根本的认识

iii.尼采:

尼采“使用锤子从事哲学思想”。他毫无顾忌地砸碎了在他看来是错误的旧有价值,并且同时又建立起了新的价值和理想。“真正的哲学家是发号施令者和立法者。他们说:‘理应如此!’人的何去何从首先由他们决定。”尼采无所顾忌地摧毁了一切价值,他宣布“上帝死了”,与此同时,他也提出了人类的新目标:众神已死,那么我们让超人生。看吧,我教导你们何为超人!



四、结语





越是写下去越是感受到自己的浅薄,越是感觉到对尼采和其他哲学流派的研究和理解的不足,尤其是最后一阶段,几乎是望文生义地生搬硬套。鲁莽的想法总能诞生是粗糙的作品。刨除种种不足,唯一让笔者问心无愧的就是这篇文章无惧“你的创新点在哪里”这般诘问。总之,本文受到尼采“精神三变”的启发,试图构建一种非流行的哲学分期。




~

稿~

稿





 图文|苏晴生草(柳奇麟)

网编|琴尾草(彭梓嘉乐)

美编|好韵草(胡琴好)

 一审|百泽草(马旭伟)

  二审|乐鸢草(乔思源)

三审|化爻草(左江田)

责编|蓝星草(刘颖)


baicaoyuan-sxu

西

     




百草园杂志社
做杂志,先会玩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