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百草园杂志社”关注山大最会玩儿的历史文化期刊公众号
“事实高于怜悯,因为我现在不是在讲述我自己,而是在讲述那个令人压抑的、充满着阴森可怖印象的狭小的天地。普通的俄罗斯人曾在这个小天地里生活,而且至今还在生活着。”[1]高尔基这样评价自己的童年生活。
世上没有“从来应当”,一切的幸福都要靠自己挣得。一个人的童年时代并非“从来应当”充斥着天真幼稚和欢声笑语,许许多多的底层孩童过着如高尔基儿时一般的压抑、痛苦的生活。本文将通过分析《童年》中的几个(类)典型人物来剖析沙俄时期的底层社会面貌,并以此理解在如此社会中俄罗斯何以能够拥有“不灭的希望”。
外公卡希林:充满矛盾的父权拥有者
外婆阿库琳娜:满怀希望与爱的父权拥护者
外婆是一个如太阳一般温暖的存在。“她说的每一句话都像是一朵盛开的鲜花,温柔、鲜艳、清新。”小高尔基在外公家过着寄人篱下的阴暗、压抑的生活,是外婆十成十的关爱和保护给予他许多温暖和阳光,支撑着他的生活。
“外婆到来之前,我仿佛在昏睡,仿佛躲在黑暗中。她的出现唤醒了我,使我见到了光明……这是因为她对世界充满了无私的爱。这种爱使我感到充实,使我在艰难的岁月里充满了坚强的力量。”
外婆几乎对每一个生命都施予同情和怜悯。她每时每刻都把“上帝”“圣母”之类的字眼挂在嘴边:“圣母啊……求你保佑,可别让我受罪恶的引诱,不要让任何人受欺侮,也不要让人无故欺侮我!”
可是依靠这种爱和“圣母”的保佑无法挽救她濒临灭亡的家庭。她纵容祖父卡希林对她施加暴力,一味忍受,并对这种行为表示理解:“力气不比我大,可他比我年长!再说,他是丈夫!上帝叫他管住我,我只能忍受,命该如此。”善良不等于懦弱,不等于向父权压迫者妥协,外婆的不抵抗行为实际上也在助推卡希林家庭的没落。
母亲瓦尔瓦拉:反抗失败的牺牲品
瓦尔瓦拉出生在这样父权统治下的家庭,她是难得的一位没有被异化的家庭成员。卡希林对女儿的希望就是:“我要把她嫁给贵族,嫁给一位老爷!”但是纯洁坚毅的瓦尔瓦拉志不在此,她勇敢地与父权压迫和重重苦难作斗争。这一点可以从以下两个事件看出:
1、拒绝嫁给贵族老爷,而是扛住父亲的激烈反对,选择了穷小子马克西姆——他与当时的卡希林家差距悬殊,只是一个穷木匠,但他聪明善良、乐观向上,充满了生命力和激情。夫妻二人携手离开了这个黑暗的家庭。
2、马克西姆因病早逝,瓦尔瓦拉把年幼的儿子寄养在外祖家后,又毅然决然离开娘家,自己外出谋生。几年后回到家,小高尔基看到的依然母亲是“坚强”“挺直腰杆”“神采飞扬”的,她再一次坚决反对父亲给他谋划的婚事。
但在男权充斥,妇女地位低下的社会,瓦尔瓦拉仍然会面临“娜拉走后怎样”的问题,她不得不给自己重新寻找一个依靠。不幸的是她遇到了暴戾狡诈的叶夫根尼,她一边忍受着毒打,一边还要为他生儿育女,最后油尽灯枯,撒手人寰。在这样的社会中,瓦尔瓦拉的不幸实则是一种必然。
俄罗斯不灭的光明:希望的种子
《童年》的原作中,高尔基通篇都在对阴沉压抑的家庭和社会氛围进行批判,几乎难以找到表现生机和希望的句子,唯有以下这段直接表达了高尔基心中“不灭的希望”:
“……虽然这些丑行令人恶心,使我们感到压抑;虽然他们扼杀了无数美好的灵魂,但俄罗斯人的心灵仍旧是那样健康、年轻,正在克服并且最终能够克服这种丑恶的行为。
我们的生活是非常奇妙的。在我们的生活里,虽然有滋生各种无耻和败类的肥沃的土壤,但这种土壤终究会长出卓越的、健康且富有创造性的力量,生长出善良和人道的东西,它们不断激发我们建设光明的人道的新生活的不灭的希望。”
感人至深,振聋发聩。
下文依旧列举书中的几位象征“光明与希望”的人物。
1、“我”(即高尔基)——不屈的斗士:
全篇始终以“我”的视角叙述家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不停地对着身边的人发问:“这是为什么?”“他(她)到底做了什么事?”但始终得不到任何人的回答;对这种暗无边际的生活,“我”由疑惑和恐惧转为愤怒和恶,直至最后变得淡然、心灰意冷、努力让自己置身事外;“我”喜欢感受自然的力量,在阳光的照耀下、星空的笼罩中形成了坚定的自信;“我”始终反抗险恶肮脏的败类,赞美美好光明的人性。
很难想象,这些故事结束时,他才只有十一岁。他的叙述语气始终很平淡,谁能想到就在这种平淡之下隐藏着多少波涛。阴郁的生活贯穿阿列克塞的童年,但一个心向光明、永不向黑暗屈从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高尔基却在这地狱般的烈火中涅槃重生。
2、“好事儿”——充满智慧与理性的科学家
在全家人都看来,“好事儿”是一个怪人——穿着破烂、沉默寡言,总是关在屋子里做各种化学实验,因此不允许“我”与他接触。但正是“我”的逆反,让“我”结识了“第一个没有亲戚关系的朋友”。
“好事儿”不把“我”当作孩子而是知心的朋友,教给“我”许多道理:什么是真正的力量、做事掌握技巧的重要性、什么事情不值得记在心里……他心地善良,甚至劝“我”不要同他来往,只是因为“你要是同我亲近,家里人必然会骂你”;临别时分他安慰我不要哭,“可是他自己却哭了,两行热泪从他那模糊的眼镜片后面流了下来。”
他就是这样一位善良赤诚的人,是“我们祖国无数优秀人物当中的一个”。
3、“我”的五位同龄朋友——俄罗斯真正的希望
在高尔基童年时代的末期,他已沦落至街头捡破烂以补贴家用,所以交得的朋友也都来自于社会的最底层,有的是孤儿,有的是乞丐的儿子。这些孩子都靠着捡破烂生活,但就在那个盗窃成风的时代,他们也坚决拒绝扒窃。
善良的孩子们与同样善良的装卸工人做朋友,他们之间互相关爱、彼此帮助,亲密无间。他们传递给当时社会最缺乏的、最美好、最纯洁的情感。这些孩子才是名为希望的种子,才是俄罗斯乃至全人类最光明的前途。
深沉的苦难带给俄罗斯人民数不清的血泪,在统治阶级的重压下,底层人民如蝼蚁一般匍匐在地,苟延残喘。但是人民坚信,乌云遮不住太阳。只要丢掉幻想、坚决斗争,光明终会在革命斗争的洪流中重现人间。他们高呼:“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亲们~
百草园长期对外征稿哦~
在公众号回复
‘我要投稿’
即可得到相关说明
亲爱的同学们
请拿起你的妙笔
撰写华章!
图文|荆草(李嘉璇)
网编|羽衣草(李抒语)
美编|墙头草(王振鑫)
一审|小蓬草(王亦冉)
二审|百泽草(马旭伟)
三审|闲庭草 (张杨)
责编|普罗草(王译锋)
微信号:baicaoyuan-sxu
微博:山西大学百草园杂志社
长按二维码后识别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