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问”第二期:2025研发热门赛道有哪些?

学术   2025-01-17 05:01   广东  

  //  

资深创业导师曹进教授与泰格医药、研发客共同举办的第二场“叶问”茶话会,如期在泰格医药董事长叶小平博士的茶室进行。本次讨论涵盖了NewCo模式、BD交易、小核酸技术、AI制药、基因编辑及行业合作等多个方面。


拓展阅读

“叶问”三人组,品茗论道做药那些事 | 预告


NewCo在BD交易中表现活跃


近年来,国内BD交易的主要买方均来自跨国公司。作为经验丰富的安进,其商务拓展负责人陈泳峰在茶话会上首位发言。他总结了对2024年非常火热的NewCo的看法和跨国公司的几个案例。

陈泳峰认为,NewCo模式在BD交易中愈发活跃,其概念和实践早已存在。许多跨国公司长期以来都是采用这种模式,通过成立独立公司运营特定的资产,促进内部科学家创业,并实现多项交易。NewCo模式为生物技术公司带来一定优势,包括资金支持、风险分散、专业团队管理和明确的退出路径。然而,该模式也伴随管理身份的双重挑战,需确保双方权益,保持项目推进高效顺畅。

他提醒道,NewCo可能引发母公司财务压力和运营成本增加,以及股东与管理者利益平衡的挑战。同时,NewCo主要依赖于技术IP,IP的维护和价值评估需要在成立前明确约定,以防止后续隐患。

他分享了一个实例,某家跨国公司一个非优先开发的项目被该公司离职科学家带走,并与外部VC成立NewCo。由于当时对非竞争条款考量疏忽,现在该项目展现出良好的数据,该跨国公司想要重新获得授权或引入技术,却面临挑战。“因此,所有想做BD交易的公司,必须考虑license out的产品会否在若干年后引发对自身竞争的不便。”他说。

此外,陈泳峰说,中国公司成立NewCo的初心和动机需要明确。生物技术公司如何快速推进海外临床,成立NewCo可能是一个好的选择,但需要避免资产被贱卖。去年最近几个出海项目价格公道,说明MNC做BD还是相对合理的,他建议公司在衡量出海的哪条路径更合适时,要综合考虑未来回报。

茶话会接下来,石药集团董事、执行总裁姜昊,齐鲁制药集团副总裁兼全球创新研发总经理陶维康,扬子江药业董事长特别助理兼药物研究院院长王如伟、涌铧投资合伙人陈文、埃格林医药创始人杜涛、正序生物CEO牟晓盾、舶望制药CEO舒东旭分别就资本寒冬下的BD交易和各自公司的新进展发表了看法。

姜昊介绍了石药集团在2024年通过license in 和 license out的交易,让大家看到了石药集团在创新发展道路上的决心。这些交易的成功,证明了石药集团在多个治疗领域的技术实力,也通过高效的合作,不仅加速了新药研发的进程,也为石药集团带来了更多的商业机会和合作可能。

另一家本土头部企业齐鲁集团近年来也加大了交易与合作。陶维康作为齐鲁集团全球创新研发总经理,曾在默沙东从事新药研发十多年,后在恒瑞医药任副总经理兼研发中心CEO近九年。结合跨国公司和本土企业的特点,他谈到,国内药企在提高创新水平和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基础上,通过不同形式的对外合作实现自身产品的全球巿场价值,对药企的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国内外企业引进全球创新资源,对外授权合作的关键,依然是产品的创新度、差异化优势和数据的质量,当然BD能力也很重要。齐鲁的基本策略是‘做强自己、拥抱合作’,有重点的自研和有选择的BD齐头并进,近来在多特异性抗体、ADC、差异化小分子药小核酸药物、基因治疗研发方面已取得一些阶段性成果并在积极推进对外合作;同时齐鲁也引进了如siRNA药物等产品补充和加强创新药管线,加快创新药布局,力争早日解决临床需求,造福患者。”

扬子江药业药物研究院院长王如伟表示,由于集采政策、合规转型、创新药企业lPO受阻等因素,医药行业面临资本寒冬和诸多挑战。未来几年,BD商务拓展成为创新药研发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通过项目的里程碑授权、并购重组、销售权益等,为企业发展注入持续的现金流。需要重观并提高对BD岗位的专业性要求,特别是与MNC谈判,需要有出色的研究数据支持,科学性和逻辑性是非常重要的谈判因素,占据先机,才能争取到更好的交易条件。同时,中国公司在出海BD交易时,需考虑如何与国际接轨,例如利用NewCo模式等综合策略,实现创新药资产价值的最大化。避免项目被贱卖,谈判时处于弱势情况。


对于NewCo这一模式是否长久,涌铧投资合伙人陈文的态度是“观望“。他说,NewCo对资产许可方是一种创新的企业组织形式,能快速响应市场机会,灵活地快速决策,企业可以将新项目与其他部分分割,减少整体风险。不过也可能增加企业的管理复杂性和协调成本,对投资人而言未必是最理想的退出方式。

新兴领域各抒己见


舶望制药CEO舒东旭介绍了该公司与诺华在2024年达成的巨额交易。他认为产品本身技术和数据扎实是开展交易的成功要素,此外在谈判前的提前充分准备非常重要。小核酸技术因其成本低、长效性等优点,在慢性病治疗等领域具有广阔前景。

拓展阅读
舶望如何与诺华谈成交易|遇见舒东旭

基因编辑技术作为生物医药新兴领域,也被广泛关注。正序生物CEO牟晓盾介绍了该公司在基因编辑方面的研究进展,尤其是全球首例治愈血红蛋白病的碱基编辑药物高效的临床进展,目前已有十多位β-地贫患者在接受治疗后成功摆脱输血依赖,展示了基因编辑技术针对遗传性疾病和慢性疾病等可实现精准治疗以及“一次治疗,终身治愈”的可能性。不过,这些新技术在商业化进程也同样面临挑战,如市场接受度、支付体系等问题。

近日,FDA发布指南草案Draft Guidance: Considerations for the Us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o Support Regulatory Decision-Making for Drug and Biological Products,就AI在医药研发上应用提供了不少建议,希望AI的使用能够支持有关药物或生物制品的安全性、有效性或质量的监管决策。这是FDA近年来发布的第一份关于使用人工智能开发药物和生物制品的指导文件。

埃格林医药创始人杜涛认为,AI在医药研发领域是一种重要工具。目前美国在医药数据获取和应用上暂时处于全球相对领先的地位。尤其是且其医药数据的商业化程度也很强。在这方面,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医药工业正在积极赶上。中国在AI医药领域, 特别是临床数据方面正面临着很大的机遇。为此,如何加快布局医药AI领域,提高数据质量和商业化程度,加强国内和国际合作是中国医药工业所面对的一个全新课题。他所在的埃格林医药使用AI临床技术,仅用了5年时间就获得了6个FDA的临床试验批文。这充分展显了AI在医药开发领域的巨大潜力。


2025年慢病、大病依旧火热


最后,业内最关注的是2025年行业发展趋势,春天会如期而至么?罗氏中国创新中心负责人沈宏预判了2025年的研发热点将会继续包括针对代谢类疾病,实现减重以及调节多项代谢指标的药物领域。随着GLP-1受体激动剂等的药物市场发展,针对各种靶点的多肽、小分子、分子胶、小核酸等新技术也不断涌现,为代谢疾病类药物的发现提供了丰富的手段。这些新技术所创建的平台至少还可以火热10年。

除了代谢减重,沈宏还认为,其他慢病、大病和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的疾病领域,如心血管疾病、炎症,神经系统疾病(包括中风、帕金森,老年痴呆等疾病的治疗和慢性炎症的治愈等),同样蕴含着巨大的机会。然而,某些领域的致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需要学术界进一步探索,以指导靶点的选择和验证。从竞争来看这些是相对的蓝海领域。

对于肿瘤领域,他表现出比较谨慎的态度。当前肿瘤领域竞争过于激烈,赛道高度细分,且联合用药的要求使得新药研发难度极大。单品种肿瘤药物的商业价值可能相对有限,而非肿瘤领域可能更具潜力,竞争情况也相对缓和,所以未来中国药物研发会增加在非肿瘤疫病领域的投入。

从左至右为姜昊、舒东旭、曹进、叶小平、沈宏、毛冬蕾、泰格医药联席总裁吴灏、杜涛、王如伟、陈泳峰、陶维康、陈文、牟晓盾



行业资深创业导师曹进老师总结说,叶问茶话会实则是抛砖引玉,“正如叶问有三问,茶话会也有三重目的:首先,邀请业内专家,为的是我个人能向各位前辈请教,汲取宝贵的经验与智慧;其次,鉴于叶小平博士在业界的较高地位,茶话会也为我提供了一个直接向叶博学习的宝贵机会;最后,茶话会还促进了专家老师之间的交流与碰撞,通过多视角、多层次的探讨,为行业发展开启智慧。”
 “正如华为的任正非所言,‘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在叶问茶室,我们则是‘一杯茶吸收天地之精华’,品味禅茶一味,享受思想的盛宴。这里聚集的皆是博学多才之士,‘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共同营造了一个充满智慧与灵感的交流空间。”他最后说。



编辑 | 姚嘉
yao.jia@PharmaDJ.com 

访问研发客网站,深度报道和每日新闻抢鲜看
www.PharmaDJ.com

研发客
由行业资深中英文独立编辑创办,致力于成为医药行业发展路上的指明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