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过去一年,我参加了多场学术会议,最难忘的是制药人们因行业创新取得进展而洋溢出的一张张笑脸,更被他们始终满怀激情、致力于患者福祉的精神所感动。
年末,研发客再次邀请来自行业协会、监管机构、产业园区政府、国际制药巨头、本土领军企业、新兴生物技术公司及投资界的精英们,分享新年寄语——“我最难忘的2024,寄语行业2025”。尽管过去三年,地缘政治和资本严冬给行业持续带来挑战,但从他们的分享中,我仍能感受到大家对于创新的坚定信念。
拓展阅读
去年12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深化药品医疗器械监管全过程改革,更好满足群众对高质量药品医疗器械的需求。要加大对药品医疗器械研发创新支持,积极推广使用创新药和医疗器械。要提高审评审批质效,加快临床急需药品医疗器械审批上市。这是继“全链条”鼓励创新政策出台半年后,再次从国家层面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医疗、医保与医药改革三医联动,全国协同推进。国家加快新药审批流程的改革措施,医保目录的动态调整以纳入更多创新药物,各地加大税收优惠政策,民间呼唤耐心资本等,为生物医药行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行业不断调整,2025年必将是充满希望的一年。
春到人间草木知,期待医药创新与发展的春天能如约而至。衷心感谢各单位亲笔撰文、赋诗!
行业协会及园区篇
罕见病药物创新与监管共绘新蓝图
中国药品监督管理研究会会长 张伟
回望2024年,挑战与突破并存。这一年,我们见证了多款突破性药物的诞生,它们不仅填补了国内某些疾病治疗领域的空白,更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关注,展现了中国医药创新的强大实力。同时,医疗器械的创新也取得了显著进展,智能医疗设备、远程医疗技术等新兴领域的快速发展,为人们的健康保障提供了更多可能。在药品监管方面,2024年同样是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医药市场环境,监管部门以更加科学严谨的态度,加强对药品全生命周期的监管。从源头研发到生产销售,每一个环节都受到了严格把控。同时,监管部门还积极推动监管方式的创新,研究开发并充分利用监管科学新工具、新方法和新标准,不断提升监管的质量和效率,为医药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医药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回眸2024:医药创新与监管共写璀璨篇章
2024年,作为一名药品监管制度改革曾经的参与者、见证者和今日的荐言者和助阵者,令我最难忘和感同深受的是,这一年我国在罕见病药物研发与上市批准方面又有了新的突破性进展。
为了回应全社会的关注和满足罕见病患者的需求,国家药监局持续推出一系列激励政策,多途径推动罕见病药物研发上市。主要开辟了三条通道:一是鼓励自主创新通道。通过鼓励我国的新药研发,解决部分罕见病无药可用的问题。设置了突破性治疗药物、附条件批准、优先审评审批程序等加快上市通道,用于罕见病药品申报。从技术上,通过加强研发过程中的沟通指导、允许滚动递交资料、合理确定临床终点替代、缩短审评时限等办法,提升罕见病药品研发上市的效率。二是加快引进通道,让更多国际上在研或在产的罕见病用药,可以更快进入国内。一方面,支持跨国医药企业在我国同步研发、同步申报、同步上市。为此,采取了建立临床试验默示许可制度、接受境外临床试验数据等一系列举措。
另一方面,鼓励境外已上市罕见病用药的进口,《国家药监局关于进一步优化临床急需境外已上市药品审评审批有关事项的公告》已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将对符合要求的药品,采取豁免临床试验、纳入优先审评审批,以及缩短检验时限、减少检验批次和样品数量等措施,鼓励申报进口。三是临时进口通道,尽力保障特殊情况下的临床急需。2022年国家药监局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制定发布《临床急需药品临时进口工作方案》,两年来通过临时进口的办法,保障了氯巴占、盐酸沙丙蝶呤等罕见病药品的急需。此外,国家药监局还与有关地方、有关部门加强协同联动,为罕见病临床用药开辟更多通道,包括:支持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粤港澳大湾区医疗机构临床急需药品进口;支持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设立罕见病药品保障先行区等。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近几年我国罕见病用药上市数量和速度实实在在实现了“双提升”。2018年至今,已有130余个罕见病药品获批上市,2024年1-8月,已经批准上市的达到了37个。
时光飞逝,我依稀记得2006年我在国家药监局药品注册司工作时开始接触罕见病和孤儿药的概念,此后与跨国公司同仁们讨论交流的内容大多是罕见病药物在国外的立法和研发上市情况。2012年,第一届罕见病高峰论坛召开时,几乎没有国内企业的身影,参加会议的外资企业也屈指可数,仅有拜耳、健赞等企业。2014年,冰桶挑战在国内落地,这一年称为罕见病领域的元年,罕见病首次被关注。此后,逐渐有一些地方省份开始探索将罕见病纳入医保体系。2018年,《第一批罕见病目录》发布,20个新药名单纳入临床急需用药。
2021年,一些高额的罕见病药品通过国家医保谈判进入医保目录。2023年,《第二批罕见病目录》出炉,15款罕见病新药被纳入医保目录。至此,已有112款罕见病药物纳入医保。不仅如此,国家还围绕罕见病类特医食品的审评审批,开始有了政策推动。近十年,罕见病领域的政策不断优化,越来越多的人在为罕见病发声。在政府部门、医疗机构、病友组织、公益组织和国内外制药企业等多方努力下,罕见病的诊疗和药物研发有了快速的发展。十年的努力,亲眼可见的变化背后,还有很多尚未解决的问题,依然有很多病友在艰难顽强地活着。
这里再讲一个令我印象深刻并深受感动的例子。2023年10月,我应邀参加了北京协和医院组织的一次罕见病患者的多学科MDT会诊会。这是一个4岁的罕见病MMA(甲基丙二酸血症)儿童患者,需使用羟钴胺注射液治疗和维持正常生活。会议有30多个科室的医生和药师参加,由张抒扬院长亲自主持,还特别邀请了罕见病团队专家、罕见病协作网成员医院以及有关行业专家参加观摩和讨论。为一个罕见病患儿组织如此规模的会诊,充分体现了协和医院高层领导和医药工作者对罕见病患者的仁心大爱、精湛医术和高尚情怀。除了研究确定临床治疗方案外,有关药品来源的合法性以及可及性问题专门指派药剂科梅丹主任药师负责与药品监管和审评部门进行沟通咨询。
甲基丙二酸血症(MMA)收录于我国《第一批罕见病目录》,2018-2021年在国家罕见病注册系统登记的有1753例。羟钴胺注射剂用于儿童罕见病MMA的治疗,是终生用药。该品种国内有2家企业产品(0.25mg:1ml)批准上市,但目前均停产,且说明书中无此适应症。国外批准上市产品有1mg/ml的注射液和5g/瓶、2.5g/瓶冻干粉针剂,适应症为治疗氰化物中毒和B12缺乏症等。我国台湾地区也有产品(10mg:2ml)批准用于贫血治疗。由于病人要用高浓度的产品,主要渠道是通过海淘或代购“美浓”产品(非注册药物,5ml:100mg和10ml:300mg,由美国College Pharmacy药房配制),也有部分来自台湾产品。羟钴胺注射剂是一个老药,原料药中国有生产并出口,临床应用多年。但目前全球尚未批准用于MMA的治疗,多属于超说明书使用。如何尽快解决罕见病患者用药的燃眉之急,无论是药品研发生产企业,还是药监部门都面临着权衡安全与可及、法规与道德的巨大挑战。
有着多年临床药学经验、在医院药学界有着良好声誉的梅丹主任凭着对病患高度负责的责任感和勇于担当的精神,一方面积极说服有关生产企业组织研究开发,另一方面与CDE专家举行线上会议开展沟通交流,探讨药品批准的途径和要求。2024年7月我又参加了协和医院与有关企业的交流研讨会,共同研究产品研发和申报中的法规和技术问题,切身感受到供需双方密切合作,解决临床未被满足需要的重要性。据悉,现已有三家企业投入了该产品的研发,虽然未来市场不大,略显“内卷”,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强烈意识值得赞赏和肯定。CDE对该产品研发也给予了高度关注,纳入了关爱(CARE)计划,并及时进行技术指导。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可能会成为全球率先批准该产品用于治疗MMA的国家,中国自产的药品将为更多的MMA患者带来福音。
近十年来,在罕见病领域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研发的政策,将罕见病新药纳入优先审评,加速罕见病药物上市,提高药物可及性。然而,目前仅有5%的罕见病有药可治,即使成为5%的一员,一些中国患者也只能望药兴叹,因为很多药尚未在国内上市,一些罕见病药物在国内上市比国外滞后数年。为了生存和健康,许多罕见病患者只有选择海外购药,无形中增加了渠道来源不合规的风险,有些患者因受到价格欺骗,给家庭经济雪上加霜。如果说罕见病是一种遗传魔咒,那么加快罕见病立法,加强药物研发政策指引和技术指导,全社会都来支持关心罕见病群体就是打破魔咒的关键。我们有理由相信下一个十年,罕见病领域所面临的难题一定会迎刃而解。
寄语2025:医药创新与监管共创灿烂辉煌
展望2025年,希望与信心同在。在医药创新方面,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问世,针对目前难以治愈的疾病提供新的治疗方案,为更多患者带来希望。同时,我们也希望看到医疗器械领域的创新能够持续加速,为医疗服务的智能化、便捷化提供更多可能。在药品监管方面,我们期待监管部门能够不断加大与全球药监机构交流与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不断完善监管体系,助力更多的中国医药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增强世界人民健康福祉。
同时,我们也希望监管部门能够继续推动监管方式的创新,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先进科技手段提高监管的精准性、靶向性和高效性。我们也希望医药创新产业与药品监管部门之间能够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加强沟通交流,共同研究解决行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推动医药产业转型升级和产品迭代更新持续健康发展,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力量。
最后,赋藏头诗一首,向研发客读者、编辑和业界同仁致以蛇年新年的祝福:
告岁辞旧谱新篇,
别情离绪化云烟。
辰星闪烁映霄汉,
龙跃九霄迎新天。
喜气洋洋满家园,
迎来春色换人间。
金波银浪任悠闲,
蛇报吉祥舞蹁跹。
多元化支付助力医药创新发展
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执行会长 宋瑞霖
2024年,我于多个重要会议上发表了关于中国生物医药创新发展的报告,内容涉及药监政策改革、产业升级路径、临床转化进展、投融资市场动态以及医保谈判与创新药支付机制等核心议题,在此我无用赘述。这一年,无论对政府监管还是行业发展来说,都是充满挑战与收获并存的一年。你问我2024年对我个人而言最值得铭记的一件事,在广州首次成功举办的第九届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无疑成为我最难忘的高光时刻。
这次大会汇聚了1000多名国内外投资机构、创新药企及众多行业精英与专家,尤其是我们特别荣幸的邀请了北京协和医院院长张抒扬作为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新任会长出席,与会者探讨了医药产业的创新研发、临床转化之路与投资良机。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的地域优势,为全球生物医药行业的合作与投资搭建了高效、务实的交流平台。大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是对药促会工作成果的一次全面展示,更是对广州乃至全国生物医药产业蓬勃发展的一次有力证明。
此外,在2024年,中国药促会无论是与沙特药监局的深入交流,还是与澳大利亚驻成都总领事馆的友好会见,都充分展示了我们在推动医药产业国际化进程中的积极态度与作为。这些国际合作为我国创新药的海外拓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2025年,中国药促会秉承“创新、产业化、国际化”的宗旨,将继续为推动我国医药产业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力量,同时也将进一步加强与国际同行的交流合作,共同探索医药创新的新路径、新机遇。
寄语2025,站在医药行业发展的新起点上,我深感责任重大,同时也满怀希望。我们共同经历了药监改革的深化、行业融资的波折、地缘政治对生命科学领域国际化合作的挑战,以及最为棘手的创新药支付难题。这些挑战,既是对我们的考验,也是推动行业进步的催化剂。
特别是创新药支付难题,它关乎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更直接影响着广大患者的用药可及性。我认为,建立以商业健康险为抓手的多元支付体系,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所在。国家不仅要保障国家医保基金的安全,更要通过创新支付改革,让仿制药“用得起”,创新药“用得上”,实现两者之间的和谐共生。多元化支付体系的发展,将为创新药提供合理的回报机制,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推动医药产业迈向更高层次。
展望2025,我期待看到商业健康险与医疗体系的融合,形成共赢机制。我们建立科学的医疗服务目录与药品目录,同时加强商保行业的规范管理,确保赔付比例的合理性,建立以患者服务水平为基础的市场竞争机制。
我常说,要为担当者担当,为改革者撑腰!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来迎接挑战。我们应该坚信,只要携手并进,上述愿景一定能够变为现实。到那时,创新药将获得合理的回报,吸引更多的产业投资,形成产业正向循环。
新年钟响,瑞霖心铭,共创辉煌,共享未来。
张江药谷全链条赋能,铸就中国医药辉煌未来
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浦东生命科学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楼琦
坚持创新引领、生态优先、人才为本、改革驱动、开放协同,32载春秋,张江药谷从无到有培育和做强中国的创新药孵创体系,支持和陪伴生物医药企业从萌芽到壮大,从创意的火花到产品的落地,从分子的探索到药物的诞生,从学术的“paper”到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的实现。
回首2024,张江药谷步履不停,承载创新使命勇往直前。
2024年,从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3-2027年)》,到上海市人民政府出台《关于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全链条创新、改革与赋能成为主旋律,这一年,顶层设计为生物医药产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2024年,张江药谷创新成果涌现。7个1类创新药获批上市,其中持有人主体全部在浦东5个、持有人研发在浦东2个。迄今,张江药谷共有39个1类创新药、32个创新医疗器械研发成功获批上市。
2024年,张江药谷出海之路愈走愈宽。4款国产1类创新药在欧美日等海外市场成功上市,20家企业完成美国或欧盟产品认证,全球化步伐稳健有力。
2024年,数十场精心策划的产医融合对接活动成功构筑起企业与医疗机构之间的桥梁,有力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与落地实施。
2024年,上海浦东生命科学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应运而生,肩负打造浦东生物医药产业专业服务平台的使命,加速浦东生物医药产业的体系化发展进程。
如今,张江药谷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构建从“点”到“链”再到“面”的全方位创新生态体系。
每一家生物医药企业,都是张江这片创新热土上的璀璨明珠,汇聚成超过2300个闪耀的“点”,共同点亮生物医药产业的未来之路。
以内外资领军企业为代表的CXO服务集群,以国家药品、器械审评检查长三角分中心为代表的监管服务体系,以及超过200家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共同构成发展生命科学的完整“链条”,为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生物医药国家重点实验室集群,以上海光源、蛋白质设施等为标志的大科学设施集群,以及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科技大学临床研究中心等高等级科教医集群,共同打造了一个包罗产业、科教、研发、医疗、资本于一体的广阔“面”,全面加强创新策源,为张江药谷的未来发展注入无限活力与希望。
把握当下,奔赴未来。展望2025年,张江药谷将坚持全链条创新、全链条改革、全链条赋能。通过先行先试突破,不断优化产业生态,推动一系列制度创新,惠及企业;通过与国际顶尖机构组织合作,共同赋能前沿技术创新,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应用;通过完善自身创新生态体系,吸引更多全球优秀人才和创新资源汇聚于此,为产业持续创新和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我们期待在新的一年里,与各位行业同仁携手共进,加快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为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更加卓越的贡献。
苏州BioBAY是中国生物医药创新的骄傲
苏州工业园区生物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殷建国
回望2024年,中国生物医药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篇章。这一年,我们见证了行业各方积极寻求突破和新机遇,中国在全球医药行业中的地位也实现了质的飞跃,从创新支持者升级为关键创新引领者,推动着全球医药行业的新格局。这不仅是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骄傲,也是我们每一位从业者的荣耀。
BioBAY作为苏州工业园区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科技创新载体,历经17年发展,目前已汇聚了650家创新药械企业。2024年以来,园区共有11款创新药获批上市,新增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共31张。在2024年10月举行的中国生物技术创新大会上,现场发布的报告显示,BioBAY所在的苏州工业园区在综合竞争力上稳居全国第二,产业竞争力、人才竞争力、合作竞争力三项均位列全国第一。这些成就的取得是BioBAY与园区企业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我们坚持开放合作、创新发展的生动体现。
在全球生物医药领域BD交易持续升温的背景下,2024年BioBAY共发生近30起BD交易,其中海外授权18起,累计金额107亿美元。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创新药走出国门,研发实力得到了国际市场的认可。这一成绩不仅是BioBAY的骄傲,也是整个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缩影,标志着中国在全球生物医药领域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正在不断增强。
BioBAY一直秉承着立足苏州,放眼全球的发展理念。我们的企业创始人来自全球各地。近两年,我们的团队到访瑞士巴塞尔,英国伦敦、剑桥等地的生命科学产业园区,签署了合作意向书。2024年,BioBAY法国商务中心和英国商务中心先后挂牌,为两地与中国生物医药企业之间的人才交流、技术合作等提供便利。我们正积极为园区内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搭建了桥梁,推动本土创新药的全球化发展。
展望2025年,我们满怀信心和期待。BioBAY将继续携手全球伙伴,共同探索生物医药的无限可能,以开放的心态迎接挑战,以合作的精神共谋发展,以创新的力量引领变革。我们也希望资本市场能够加大对生物医药领域的关注和投入,为创新药物的研发和产业化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我们期待在新的一年里,与各位同仁一起,为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添砖加瓦。
广州开发区四十载砥砺前行,共谱生物医药华章
广州开发区投资促进局局长 徐晖
香港第三家医学院将成全球创新力量
香港科技大学校长策略顾问 卢毓琳教授
头部企业篇
恒瑞研发创新 “新、快、特”
恒瑞医药全球研发总裁 张连山
佳泰莱上市开启新篇章,共绘医药创新未来
四川科伦博泰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葛均友
绿叶制药国际化征程再添里程碑
绿叶制药集团高级副总裁 孙志刚
回望2024年,对于绿叶制药集团、我个人以及我们整个研发团队而言,7月26日无疑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在这一天,我们自主研发的ERZOFRI(棕榈酸帕利哌酮缓释混悬注射液)荣获美国FDA的上市批准。这款每月仅需给药一次的长效针剂,专为精神分裂症及分裂情感性障碍的成人患者量身打造。
ERZOFRI继2023年RYKINDO在美国成功获批上市之后,再次展现了我们在中枢神经系统(CNS)新药研发领域的卓越实力。如果说RYKINDO标志着中国高端复杂制剂首次踏入美国市场的大门,那么ERZOFRI则意味着中国改良型新药正不断突破海外技术壁垒,为全球患者带来更加高效、创新的治疗方案。这一成就不仅进一步巩固了我们在全球CNS治疗领域的领先地位,更为我们的全球增长战略勾勒出一幅清晰的蓝图。
这份荣耀的取得,离不开绿叶制药多年来的深厚积淀与资源优势。自20多年前踏上国际化征程以来,我们已构建起涵盖全球研发、生产、市场运营的一体化产业链,业务足迹遍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我们的业务网络、注册、临床等团队资源也已全面覆盖欧美日等主要医药市场,为产品的国际化之路奠定了基础。
展望2025年,中国新药出海仍将是不可阻挡的趋势,更多国内药企将目光投向海外上市。基于我个人在FDA评审及GMP核查方面的丰富经验,以及绿叶集团RYKINDO和ERZOFRI在美国成功申报并获批的宝贵实践,我深感对于渴望进军美国市场的国内药企而言,提升自身实力是关键。我们必须在研发创新价值、临床试验设计以及商业化生产质量管理等方面与国际标准全面接轨,以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
此外,FDA无疑是药企构建“Global R&D”体系的最佳导师。在新药研发过程中,与FDA保持密切沟通,深入了解其对产品创新的关注点和要求,能帮助我们及时发现并改进研发工作中的不足,从而提交更加符合FDA审评要求的研究和申报资料,加速创新产品的获批进程。
当然,新药的成功“出海”只是迈向全球化的第一步,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在“客场”与跨国药企同台竞技,需要我们展现出更强的综合实力和应变能力。
新年钟声已经敲响,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我衷心祝愿2025年的中国医药行业能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共同绘制出更加辉煌的篇章!
高血压防治,信立泰任重道远
信立泰药业总经理 颜杰
一品红药业创新研发加速
一品红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研究院院长 杨文谦
2024年,是一品红药业在创新研发上迈出坚实一步的一年。一品红作为一家传统药企,从2019年申报第一个仿制药开始,短短几年,实现了在创新药研发上的突破。治疗痛风的药物AR882在全球范围内开始了3期注册性临床研究,基于临床2期溶解痛风石的数据,FDA授予快速通道认证。该药目前在美国是同类靶点临床进展最快的药物,基于优良的安全性和药效,我们认为AR882将会是在美国上市的第一个基于URAT1机制的治疗痛风药物,为广大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在中国,我们完成了AR882的2期临床研究,目前正在准备3期临床的启动。
APH01727是一品红团队自研的GLP-1小分子激动剂,与辉瑞的Danuglipron相比,各动物种属体内清除率更低、同剂量下暴露量更高,小鼠体内降糖、具有减重作用,有效剂量低于Danuglipron,目前该分子在开展1期临床试验。这些进展表明一品红药业的创新研发体系已经完成搭建,目前围绕慢病中的代谢和免疫领域,布局了10多项First in class和Best in class的创新项目,目标瞄准全球市场。
中国的医药行业,因为集采和国谈,叠加地缘政治风险和中国经济下行压力,面临资本寒冬困局。传统药企销售和利润增长缓慢,生物技术企业融资困难,医药行业发展需要的资金大幅缩水。可喜的是中国医药人通过授权出海,实现了部分的资金支持。但是对于一个参与全球竞争且力争作为中国经济增长重要一环的医药行业,这是远远不够的。
2024年11月,广州的第九届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上,前药监局长毕井泉提出构建创新药稳定可期的市场环境,发展商业医疗保险的观点。作为医药人,我深深地认同这个理念。
展望2025年,我认为业界需要共同努力,通过各种渠道,让国家决策层和广大的社会群众看到医药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性:1)具有新质生产力的特质,高技术含量,提升国家竞争力;2)朝阳产业,需求永远不会消失,产业可以实现良性持续发展;3)行业复杂,需要多门类的专业人才,创造就业岗位。推动国家在政策层面上思考医疗支付端的问题,推动发展商业医疗保险,建立灵活多样的支付体系,构建稳定可期的医药市场环境。
作为医药人,我深感荣幸,期待2025年国家支付端的政策开始向灵活多层次的包容性制度转变,为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祝福大家,2025年,在各自的岗位上取得满意的成绩。
最后以李白的一句诗同各位同仁共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跨国制药篇
礼来多奈单抗获批引领创新
礼来全球高级副总裁、礼来药物开发及医学事务中心负责人 王莉
阿斯利康中国晋级全球战略研发中心
阿斯利康全球高级副总裁、全球研发中国中心负责人 何静
2024年对我而言是非常有纪念意义和激动人心的一年。不论是年初我们的CEO 苏博科正式宣布阿斯利康中国研发中心成为全球五大战略研发中心之一、还是阿斯利康在5月投资者会议上宣布2025年目标的提前达成、2030宏伟愿景的正式发布,对于阿斯利康全球研发中国中心来讲,都是里程碑式的事件。毫无疑问,阿斯利康中国研发团队在全球的战略地位,达到了历史新高。在总部2030年上市20款新药、达到800亿销售额以及零碳排放的宏伟愿景里,中国研发都会贡献重要的力量。
迈向全球战略新高地
我相信,成为阿斯利康全球战略研发中心,并不只是一个公司事件,也是中国医药研发行业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事件,这标志了中国整体医药研发生态圈力量的崛起以及全球顶级医药公司对中国科研和创新能力的强力认可。这份来自阿斯利康全球管理层的强大信任背后,是中国研究者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重磅的科研成果发布、是中国生物医药科技创新的厚积勃发、是整个医药研发生态圈的发展硕果、也是阿斯利康中国研发团队过去几年迅速成长、早期科研能力、全球项目领导能力的大幅提升。
2024年,是值得阿斯利康中国研发团队自豪的一年,我们在2024年实现了多个“首个”: 中国首个Discovery项目开展、全球临床试验在中国实现首个患者入组(FSI)、首个中国领导的全球I期临床试验、成立中国的首个全球胃癌学术基地、获批阿斯利康中国首个胃癌适应症、首个哮喘生物制剂等等一系列的好消息。而在为团队成长自豪、不断激励团队成长的同时,我们也在提醒自己,科学是长期的投入和不断的积累,成为与阿斯利康Cambridge、Gaithersburg一样杰出的研发中心,我们依然还有很长的道路,要有耐心走好每一步,在逐步领导全球临床研究的同时,团队自身临床前早研能力的提升、与中国科研机构、临床研究机构、生物科技公司的合作,助力整体生态圈的发展,成为全球创新引擎,都是长久发展的重要基石。
积蓄力量,迎接创新春天
从行业来看,不可否认,2024年是跌宕的一年,全球动荡、经济环境和地缘政治面临很多不确定性,对中国生物科技行业的资金投入开始收紧,业内也有“寒冬”的论调广为流传。但行业周期和起伏,其实从来都是不可避免的,是否有好的创新成果、有核心的高价值资产,是否能及时调整、选择正确的战略应对不确定性,是重要的考量因素。相信大家也看到,包括阿斯利康在内,多家跨国企业在2024年在中国达成了多个BD项目,这凸显了在目前大环境下,国际上依然对中国高质量创新有巨大的需求。
展望2025,我坚信,患者的需求不会改变,行业对高质量创新的需求也不会改变,科学发展的脚步不会停滞,在寒冬中积蓄力量、在寒冬中大浪淘沙,我们在春天来临时,会有更加盛大的绽放!
宝剑锋自磨砺出,科学新知展患颜。
金蛇迎春呈新象,创新宏图迎辉煌!
百时美施贵宝加速推进“中国2030战略”
百时美施贵宝副总裁、中国研发负责人 朱正缨
勃林格殷格翰“研”途新岁序章
勃林格殷格翰大中华区(中国大陆、香港及中国台湾地区)高级副总裁、研发和医学负责人 张维
年终将至,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刻,回首2024,那些奋斗与突破的画面宛如星辰闪耀,照亮了我们一路前行的道路,也为新的一年积蓄了满满的力量与希望。
2024:敢为人先,破局前行
2024 年,于我们而言,极具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当属 “中国关键”(China Key)战略成功落地五周年。“中国关键”开启了中国参与勃林格殷格翰所有创新药物早期临床开发项目的大门,为其产品在华研发进程按下 “加速键”,赋予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回溯 2018 年,彼时国家药监局颁布 60 天临床试验默示许可制度,pre-IND/pre-NDA 沟通制度亦应运而生。在此背景下,勃林格殷格翰勇立潮头,率先将中国全方位融入全球早期临床开发研究体系之中,成为跨国药企中的先行者,开启了一段携手共进、开拓创新的征程,在这五年间不断书写着奋进与突破的故事。
佩索利单抗皮下注射剂型(斯全诺):以中国速度引领全球之先。回首 2023 年5月,创新生物制剂佩索利单抗其用于预防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Generalized Pustular Psoriasis,GPP)发作的新适应症,在上市申请进程中比欧美地区领先 5 个工作日,成为全球同步研发且率先在中国递交上市申请的案例,开启了全新的里程碑。 而在2024年 3 月,勃林格殷格翰中国再度领先,凭借佩索利单抗皮下注射剂型(斯全诺)成功实现 “中国首发”,早于欧美及日本。这一荣耀时刻的背后,凝聚着整个团队无数个日夜的执着坚守、不懈拼搏与辛勤付出,他们用智慧和汗水铸就了今日的丰功伟绩,也为 China Key 项目的辉煌历程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为中国医药研发领域树立了新的标杆,激励着我们在未来的道路上继续砥砺前行,续写华章。
这一成就不仅是对研发实力的认可,更是我们敢为人先精神的胜利。它让我们看到,在全球医药研发的舞台上,中国团队有能力引领创新,把握机遇,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这一成果也极大地鼓舞了团队的士气,让我们坚信只要坚持不懈、勇于探索,就能为患者的健康福祉贡献更多力量,照亮生命前行的道路。
硕果累累,共同成长,助推行业发展。在“中国关键”战略的推动下,勃林格殷格翰不仅在中国启动了多个早期临床研究项目,还与中国顶级的医院和临床试验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我们进一步升级了HOPE项目 (HOspital Partnership Excellence),与中国31家医院签约,为临床试验的快速启动和执行提供了保障。
“中国关键”战略加速了创新药进入中国市场,也为跨国药企在中国市场的布局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对于药监部门来说,能够更自主地进行早期临床开发计划的审评和批复,对中国监管机构审评审批能力进阶提供了具体实践案例;对于中国研究者而言,他们能够在药物研发的更早阶段就参与其中,分享中国的治疗经验和标准,将中国患者的需求融入到全球研发方案之中;对于中国患者来说,他们能够有机会获得最新的治疗手段,看到更多治愈疾病的希望。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2025:迎难而上,共铸新篇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展望2025年,行业虽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但中国的医药创新一直在发展和进步。
在全球趋势、监管政策以及行业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创新支付一直是行业关注的议题。随着医药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创新药物进入市场,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然而,创新的合理回报、民众的支付能力仍是需要我们去思考的问题,这一问题需要政府、药企、医疗机构、保险公司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探索多元化的创新支付模式。可以看到,创新支付机制实际上在不断完善,除了医保,惠民保、商业保险等新型支付方式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些方式将提升民众额外的支付能力,让创新进入正向的循环。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愿在新的一年里,我们都能心怀梦想,砥砺前行,为患者的健康福祉不懈奋斗!
武田“武聚未来”五年中国发展计划圆满收官
武田全球研发高级副总裁、全球研发区域负责人兼武田研发中国及亚太中心负责人 王璘
安斯泰来维恩妥尤单抗获批启新程
安斯泰来中国副总经理及开发本部总监 王娜
产业合作伙伴
泰格医药20年坚持服务创新
泰格医药总裁 曹晓春
方明杰:赛默飞创新合作驱动医药市场新增长
赛默飞中国区总裁 Miguel Faustino
2024难忘太美医疗赴港IPO迎来数字化时代
太美医疗科技董事长兼CEO 赵璐
秉持 “患者至上”的企业理念
Catalent中国区总经理 孙凯
中国药品监管当前最关切的议题
润东医药研发(上海)有限公司总裁&CEO 姜海
捷信/信华eCOA SaaS引领DCT创新
捷信医药和信华医药创始人、董事长 林峰
东曜药业助力行业扬帆出海
东曜药业首席执行官兼执行董事 刘军
濠麦科技是研发者的“超级智能大脑”
珠海濠麦生物科技董事长兼CEO 龚元香
预告:下篇我们邀请到40多家biotech管理者、投资人畅谈2024里程碑成就和新年愿景,请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