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MNC寻找中国项目的手段 | 年度

学术   2025-01-15 05:01   广东  

  //  

• 2024年大约31%的大型跨国药企引进的创新药候选分子来自中国;

• 研发费用激增,研发效率低下是MNC频频出手的主要驱动因素;

• MNC正积极在中国开展BD活动;

• MNC在探索灵活多变的多元合作模式。


中国已成为大型跨国药企的创新源泉。为什么是中国?

一位活跃的大型跨国药企亚太区BD负责人透露,在生物医药几乎所有的领域中,中国创新项目的占比都颇高。他们在搜寻标的的时候发现,50%~60%的专利属于中国公司。

而最大的挑战是许多项目的详细情况和具体数据并未公开,因而他们需要广泛开展BD活动来接洽中国公司。同时,为迎合双方的需求,跨国药企也在探索灵活多变的多元合作模式。

这是一场双向奔赴。“融资困难和IPO收紧使得中国初创药企迫切需要资金支持研发工作,而收购中国创新药物可以帮助跨国药企降低成本,利用中国创新公司的资源并接触到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全璟咨询的主管合伙人储旻华表示。


频频出手背后的真相


“研发费用激增,研发效率低下是诸多跨国药企频频出手的主要驱动因素。”储旻华表示。

因畅销药专利到期,到2030年大药企可能将面临高达2000亿美元的收入损失,他们迫切需要补充创新产品和新的上市策略来保持市场领导地位。而过去几十年,制药行业的研发支出从每年约 300亿美元跃升至2020年代的2000多亿美元,收入增长总体上却处于停滞状态。

还有另一个数据值得关注:2019~2023年,全球前20大制药公司晚期管线的平均研发投资回报率(ROI)不太乐观,其中2022年仅为1.2%。


找中国项目手段灵活多变


跨国药企在中国的BD活动正在变得更加活跃,他们在积极探索与中国本土创新企业建立更紧密的关系网络。根据Stifel Financial Corp.投资银行部门的一份报告,去年每家跨国药企的研发负责人都至少去过中国一次。

罗氏亚洲和新兴市场合作活动的前负责人Darren Ji对彭博社表示,他从未见过有这么多跨国公司来中国寻求合作。他补充说,其共同创办并领导的科望医药已接洽了多家跨国公司。

2024年9月,艾伯维举办了首次线下“中国合作日”,该公司搜索与评估团队(Search and Evaluation,S&E)副总裁Niels Emmerich博士亲临了现场,直接与中国企业交流。他曾对研发客表示,从今年开始,每年的“艾伯维中国合作日”活动,我们都积极于与中国优秀的创新本土企业建立起联系。

拓展阅读
“自免一哥”为何扩增中国公司人员?

10月,BMS连续第二年举办了“中国合作周”,公司董事会主席、首席执行官Christopher Boerner也亲自带队来到中国出席活动。

强生、罗氏、拜耳和礼来等公司已经或正计划开设孵化器,与初创公司及早建立关系。

同时,这些跨国药企也会与外部的孵化器、加速器和投资机构进行长期的互动与合作。一方面建立资源网络,相互推荐合适的项目,另外也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投资孵化项目。

除了初创公司,还有许多源头创新项目来自高校、医院和研究所的技术转移办公室等,跨国药企同样重视与这些机构的合作。例如,诺和诺德和Evotec在前年合作推出了药物研发加速器LAB eN2,合作成员包括美国波士顿大学、乔斯林糖尿病中心(Joslin Diabetes Center)、哈佛大学和麻总百翰(Mass General Brigham)等。就在前不久,Evotec公布了首批的三个项目,将重点推动诺和诺德针对不同的心血管代谢疾病的研究。

中国高校近年在新药研发领域的贡献也越来越突出,武田全球研发对外创新中心中国区负责人徐亚南提到,武田正在探索和本土高校建立合作关系。

广泛的合作需求还催生了一类“共享经济型”的新药研发联盟和开发合作公司。如德国的Evotec SE公司通过链接制药和生物技术公司、学术机构、患者权益团体和风险投资家等来快速提供创新产品与方法。诺和诺德、BMS、拜耳、默沙东、勃林格殷格翰、武田等都是其合作伙伴。

2023年,辉瑞和Flagship Pioneering建立了一种“创新供应链”的独特合作模式,“打包式”地孵化项目。双方共同投资,通过利用Flagship旗下40多家人类健康公司和多个生物技术平台,探索开发10个单一资产项目的机会。2024年11月,辉瑞同Flagship旗下2家Biotech公司达成合作,剑指肥胖症和非小细胞肺癌。

跨国药企的合作模式正在变得越来越开放和灵活,甚至可根据合作方需求“量身定制”合作方案。比如武田曾经采取过这样的模式——对于看好的Biotech,先进行股权投资,在取得一定成果后再引进其早期的项目。

交易很多时候也不再是直接“拿来”。辉瑞中国战略及业务发展副总裁任宇在2024年11月份的一次投融资会上提到,辉瑞愿意陪伴具有潜力的Biotech公司一起成长,从各个角度来支持中国生物医药创新,如直接引进,或给予资金、服务等方面的支持,待取得一定积极的临床结果后引进项目。


未来新药“都”将来自中国?


MNC在中国寻找项目的活跃度以及中国新药频繁出海,被各大咨询机构写进报告。

根据Evaluate Pharma的最新报告,在整个行业的临床管线中,至少有五分之一的项目有中国公司参与的身影。

根据PwC的数据,当前来自中国的创新候选分子数量已超过欧洲。


Jefferies的报告提到,尽管存在“地缘政治”影响,过去2年从中国获得药物许可的美国公司数量均在增加。


在交易数量方面,根据DealForma的数据,2024年大约31%的大型跨国药企引进的创新药候选分子来自中国,这与2019年的0%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交易金额方面,根据DealForma的数据,过去2年,在预付款大于5000万美金的交易中,中国公司参与的交易数量显著增多。


在项目类型方面,与2023年ADC的一骑绝尘不同,在2024年的交易中,呈现出ADC、GLP-1、双抗、TCE、VEGF/PD-1等热门赛道多点开花的局面。根据 Evaluate的数据,超过一半的ADC、双抗和CAR-T临床管线来自中国公司或有中国公司的参与。2025年新年伊始,两起关于DLL3 ADC的巨额交易再次体现了中国公司在前沿治疗领域的竞争力。

过去几年,中国药企在资本寒冬下顽强求生,数年积淀后经历大浪淘沙,好的项目不断受到青睐,站上了国际舞台进行PK。

2024年末,行业博主、咨询公司Convoke的创始人Alex Telford在一篇文章中说,10年内中国将成为新药研发数量的领先者。他认为,对欧美而言,大药企或许并不会受到多少影响,因为他们正在以低廉的价格从中国购买优质的候选分子,最大的输家可能会是西方的那些依靠外部授权收入维持研发的临床阶段初创公司。

他呼吁,西方的政策制定者应多关注如何让开展临床试验更容易、更便宜,而非颁布浪费性的补贴政策或阻止与中国的交易。


MNC的“口味”


在研发客“买家”专栏中,包括武田、艾伯维、强生、礼来、罗氏等多家跨国药企表示对中国资产持开放态度,并希望进一步加大对中国医药创新的关注和合作力度。

对于意向合作项目所处的临床阶段,武田、艾伯维和默沙东等公司表示并不拘泥于后期,对全球和中国各个发展阶段的产品和创新技术平台都感兴趣。针对具体的治疗领域和药物类型,由于布局的重点不同,各家公司的“口味”也存在差异。

拓展阅读
武田选择创新伙伴有哪些标准?
对中国兴趣不减,艾伯维继续扩展五大领域合作
有40亿美元想买中国项目,还拥有七天生产CAR-T的技术
礼来青睐怎样的合作伙伴?
ADC交易之后,罗氏还有哪些计划?
手上有5000亿的巨头都在看哪些公司?
IBIWS论坛:跨境出海,如何做好正确的事?

值得留意的是,跨国药企的药物开发策略往往处在持续的动态调整中,因而有相关合作意向的Biotech公司可考虑尽早与其建立沟通和联系。

“许多Biotech同药企的沟通中或许会觉得跨国药企的评估周期长,对数据的细节要求高,但这些交流的积累对Biotech了解跨国药企的技术要求很有帮助,对未来的合作成功提供了进一步的可能。”徐亚南表示。


编辑 | 姚嘉
yao.jia@PharmaDJ.com 

总第2311期
访问研发客网站,深度报道和每日新闻抢鲜看
www.PharmaDJ.com

研发客
由行业资深中英文独立编辑创办,致力于成为医药行业发展路上的指明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