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曲霉毒素B1是一种高毒性的真菌次级代谢产物,主要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产生,常见于谷物和食物中,具有很强的耐热性、致癌性、致突变性和肝毒性。AFB1由于其自身的荧光特性,有可能影响单模式荧光传感器开发中结果的准确性,另外食物基质的复杂性会增加检测结果的不准确性,目前通常采用多模态结果输出方法进行矫正。
研究表明,Fe3O4基复合材料不仅比裸Fe3O4具有更高的酶活性,还可以增强材料的其他特性,例如GO-Fe3O4复合材料可以增加其在水溶液中的分散性和稳定性。除了改善纳米材料的组成外,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分子的表面修饰还可用于调节纳米酶的催化特性。为此在本篇文章中,作者合成了GO-Fe3O4复合材料并基于此搭建了比率荧光/比色双模式传感器检测AFB1。
作者首先通过氨水共沉淀法合成了GO-Fe3O4复合材料并通过荧光、琼脂糖凝胶电泳和Zeta电位实验验证了其对ssDNA的有效吸附以及磁分离作用(图2)。在TMB催化实验中,作者发现GO-Fe3O4复合材料与ssDNA结合后类过氧化物酶催化活性得到增强,采用EPR、荧光、电化学和稳态动力学研究了催化机制。过氧化物酶的催化途径通常是通过由H2O2生产分解羟基自由基(•OH)或电子转移过程。ERP频谱和对苯二甲酸实验表明ssDNA的引入不会增加体系中的•OH,以及电子转移速率。在稳态动力学实验中发现引入ssDNA后与TMB的亲和力增强,而与H2O2的亲和力有所下降。因此作者将GO-Fe3O4复合材料结合ssDNA后的酶催化能力增强归因于与TMB的亲和力增强,从而加速了TMB和•OH之间的电子转移(图3)。
接下来作者通过圆二光谱验证了适配体依次与AFB1和HP结合后序列中的构象变化,发现适配体在结合HP之后,AFB1并没有发生解离。当AFB1不存在时,上清液在340 nm激发后在450 nm处具有低荧光强度,在600 nm处具有高荧光强度。添加AFB1后,上清液在450 nm处的荧光强度显著增强,而在600 nm处的荧光强度降低。这些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生物传感器是可行的(图4)。
最后,作者采用两种分析模式来检测不同浓度的AFB1。在比率荧光模式下,随着AFB1的增加,上清液的荧光强度逐渐增加,而CuNPs的荧光强度相应减弱,形成荧光强度比的明显变化。以荧光强度比(F450/F600)和AFB1的浓度进行线性拟合,得到回归方程为F450/F600=0.0038 [AFB1]+0.425(R2=0.98),在0.1–150 μg/L范围内,LOD为0.0372 μg/L(3σ)。在比色模式下,652 nm处的吸光度值与AFB1浓度在0.1–150 μg/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A0-A=0.00128[AFB1] + 0.0167(R2= 0.99),LOD为0.0492 μg/L(3σ)。
作者通过ImageJ将上清液在紫外光下的真彩色图像分成RGB通道(图6A),并根据R(红色)、G(绿色)和B(蓝色)通道的颜色强度值计算B/(R×G)响应。利用图像处理算法,将B/(R×G)值与AFB1浓度在0.1–150 μg/L范围内的线性关系拟合在图6B中,LOD为0.045 μg/L(3σ)。这个结果与荧光光谱结果基本一致。相应地,通过ImageJ将沉淀物在可见光下的真彩色图像分成RGB通道(图6C),B/(R×G)值与AFB1浓度之间的线性关系如图6D所示,LOD为0.087 μg/L(3σ)。基于图像分析的结果与仪器测试结果一致,为将生物传感器应用于基于智能手机的快速测试提供了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