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持生物分子生理浓度对人体健康极为关键。传统药物依赖剂量调控病理靶点,却易因剂量不当引发严重副作用,像抗凝治疗中出血问题突出,大量不良药物事件与之相关,且传统抗凝药及部分新型抗凝药存在诸多局限。智能药物递送系统虽能反馈调节药物释放,可反馈API吸收效率有限且有安全隐患。蛋白质-聚合物/核酸共轭技术虽广泛应用于疗法和传感器开发,但共价修饰蛋白质有酶活降低、沉淀聚集等弊端,且相关构建方法缺乏通用性。适配体与核酸自组装技术结合可开发生物传感器,受此启发,本文提出构建双价DNA适配体HDTB,其短间隔可引导结合不同目标分子并自组装成ATC(适配体-靶链),ATC等温自组装、无蛋白质共价修饰,还可灵活控尺寸、按需用解药分散,有望解决从传感器到治疗学等多领域的相关问题。
凝血酶的生理浓度对凝血过程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凝血酶结合适配体能够有效抑制凝血酶及其促凝活性。本文运用ATCR技术构建了双价适配体HDTB,如图1所示,它是由具有高结合亲和力但凝血酶抑制能力低的适配体(HBAA,Kd:12 nM)和具有低结合亲和力但凝血酶抑制能力高的适配体(LBAA,Kd:118 nM)通过一个短聚T间隔连接而成。在低凝血酶浓度时(凝血酶浓度低于LBAA的结合亲和力时),由于短间隔的限制,HBAA 锚定在蛋白质上会阻止LBAA与同一蛋白质分子结合。又因为LBAA对目标的结合亲和力低,所以它在生理环境中保持游离状态,这样血液的凝血能力就能在生理水平上得以维持。在高凝血酶浓度中(凝血酶浓度高于 LBAA的结合亲和力),锚定的HDTB开始从ATCR成核并生长形成适配体- 目标链(ATC),从而发挥抗凝作用。通过调整 HBAA和LBAA的结合亲和力,可以设定HDTB对目标分子的结合阈值浓度。将凝血酶结合阈值设定在大约236 nM(凝血酶的健康生理峰值水平约为 100 nM),这样就可以在维持身体正常凝血功能的同时,通过长ATC对目标的有效结合与包裹来阻断目标的底物,从而提供有效的抗凝血治疗。综上所述,新开发的HDTB能够根据患者的病情自我调控其抗凝血效果,以此将因剂量不当所产生的副作用降至最低。
首先,团队探究了基于反应温度和解毒剂的ATC操作,在确定2-nt长度的T连接子为最佳ATC发生结构后,探究在在25-50℃的ATC自组装情况,如图2所示,ATC在37℃发生自组装,50℃组装效果最为明显。
团队接下来对智能抗凝的接头长度进行了优化,首先进行了在不同浓度凝血酶下的凝血测试实验。在生理缓冲液中,设置了体外健康凝血酶浓度100 nM和体外高凝浓度250 nM,添加相同浓度的HDTB后,发现当凝血酶浓度高于250 nM时,ATC反应发生,在100 nM浓度下却没有明显的聚集现象(图3)。
同时,还对不同间隔长度HDTB及商业化的抗凝试剂盒做出性能对比实验。如图4所示,实验证实,过长的间隔设计会导致HBAA以分子内方式促进凝血酶的结合,从而导致HDTB的智能能力丧失。而商业抗凝剂(达比加群、阿加曲班和比伐卢定)在健康条件下不必要地抑制凝血酶,HDTB-2显示出对凝血酶抑制的理想保护。
随后,团队验证了这种智能抗凝剂在人血浆样品中的疗效,使用2.5 nM和250 nM的凝血酶分别模拟健康状态和高凝状态下的凝血情况,通过添加口服抗凝剂达比加群和注射抗凝剂肝素以及HTDB-2,监测总凝血时间来评估HYDB-2的智能性。如图5所示,实验结果显示,达比加群和肝素在健康状态下不必要地抑制凝血酶,而智能药物可以维持内在途径的生理凝血能力。
最后,团队还探究了智能抗凝剂在大鼠体内的抗凝作用。通过瘀滞诱导的静脉血栓形成模型测试了HDTB-2的治疗效果,实验结果如图6所示,可见HDTB-2可以有效减少血栓的形成,同时随着服药时间的流逝,大鼠的身体会自然地中和体内的抗凝作用,且HDTB-2对健康的大鼠止血没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