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总爱“没苦硬吃”的家人,有多窒息?

情感   情感   2024-11-08 18:04   甘肃  

我看过一个帖子,是问年轻人,你们的父母有哪些你们无法理解的“过度节俭”行为?

包括但不限于——

家里有空调,但舍不得电费,大热天硬抗。

衣服都穿破了,不肯换,非要缝缝补补又三年。

不舍得打车,甚至公交都不愿意坐,好几公里的路非得走。

买回来的蔬菜水果放得快坏了,就是不扔,说把坏的部分削掉还能吃……

总之就给人一种感觉,明明这点小钱谁都花得起,但老一辈的人好像就是习惯性地要扣扣搜搜,委屈自己,没苦还硬要找苦吃。

站在年轻人的角度,这种困惑是不合理的,谁都不愿意看着自己的亲人活得这么不舒服,又不是没有这个条件。

更何况,有时候没苦硬吃,反而可能把身体折腾坏了,花更多钱。

甚至心理学家都试着分析过,说这可能是一种过往经历造成的“时代病”。

老一辈人真的苦过,所以他们心里,消费就是浪费,吃苦,是他们一生的常态,也是他们内心的某种信条。

反过来,我们也会看到也有些网友其实是理解长辈的。

他们会认为,现在虽然条件好了,但大家本质上依然都不是什么有钱人,所谓的好日子,有多少又不是父母辈一点一滴省下来,攒下来的呢?

更有人直言说,要不是老一辈“没苦硬吃”,很多年轻人搞不好首付都攒不到。


所以,老一辈的“没苦硬吃”,到底有没有合理性?

我认同,一定程度上是有的。

就像前面说的那样,老一辈人多半都是从真正意义上,缺衣少食的苦日子里熬出来的,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生活资源都很匮乏。

这种匮乏,已经改变了他们的大脑结构。

没错,这不仅仅是个心理问题,而且是个医学问题。

哈佛大学教授塞德希尔 穆来纳森写过一本书叫做《稀缺》,说人们如果长期处在资源匮乏下——包括时间,金钱,食物等等资源,整个人都脑回路就是会发生变化。

我们会忍不住把全部的时间精力,都放在追逐这个稀缺资源上,满脑子都是它。

可以类比成,如果我们一个礼拜吃不饱饭,就会无心工作学习,看什么都像是吃的,连绿化带都想去啃两口,差不多的意思。

那对老一辈的人而言,他们对物质和金钱的长期匮乏,也会导向满脑子都是怎么节省,怎么攒下来更多,怎么哪怕自己受点苦,也要从牙缝里能抠一点是一点。

你跟他说,剩菜也就几十块钱,吃坏肚子看病得几百上千。

他道理能懂,但就是没办法,他的注意力就是脱不开眼前的这盘菜,脱不开当下就可能损失的这点小钱。

因为他的心智带宽,早就在漫长的匮乏和稀缺中,被这点眼前的利益得失占满了。

我们可以说,这是短视,是得不偿失,塞德希尔教授更是将这种心态命名为“管窥”。

管中窥豹,自然是短视的。

但这就是稀缺之下的必然。


所以有时候我也会觉得,既然这就是一部分人长期以来的生活习惯,他们这么多年,早就适应了这一套,甚至可能我们觉得这是吃苦,他未必觉得。

那只要别太夸张,别因为节俭影响了身体健康,也未尝不可。

但我也知道,其实我们很多时候,抱怨长辈,家人没苦硬吃,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作为朝夕相处的家庭成员,他们过度的节俭,吃苦,多少是会和我们互相影响的。

最典型的,父母都在吃剩菜,喝快过期的牛奶,我抱着刚买回来的薯片嚼嚼嚼,好像就觉得哪里不对。

以及我们很多人可能都经历过的,小时候家里做饭,唯一的一个鸡腿给你吃,爸妈在旁边啃菜叶子,我们也总会吃得不是滋味。

再说个近一点的,最近《再见爱人》上面,家庭主妇麦琳也一直说自己勤俭持家,家里连垃圾桶都是用旧油漆桶代替。

搞得她老公李行亮也很没办法,自己本来赚钱能力也不错,结果在家里感觉消费也不对,不消费也不对。

其实很有可能,我们很多时候说不希望家人没苦硬吃,除了确实心疼他们之外,也多少包含了这么一部分原因——

你是我的家人,你在我旁边吃苦,这种“苦”的感觉,也难免会蔓延到整个家里来。

最后导致,整个家庭氛围都会带着点压抑。

而这才是真正难以调和的部分。

我们回想一下,小时候父母把唯一的鸡腿让给我们吃,说家里条件不好,只有一个鸡腿,爸妈都不舍得,就留给你的。

我不知道别人是怎么想的,但我自己是真的难受。

然后我就说,我也希望你们能吃到,要不我一人一半好啦。

当然,父母肯定是不会答应的,他们会坚持把鸡腿塞到我嘴里,眼看着我吃完。

然后再跟我重复一遍,因为他们是最爱我的人,所以他们可以吃苦,但我不可以。

……

很难评这种感觉,我只能说,我肯定相信父母是爱我的,他们真的不舍得吃原本留给我的鸡腿,但他们想要的,是鸡腿之外的东西,是我的感恩,而且要是那种带着惶恐,愧疚的感恩。

爸妈对我这么好,他们吃苦,让我享福,我好感动,感动之余我还好愧疚。

就是这种感觉。

包括很多观众会说,看《再见爱人》,也会从麦琳身上重温到类似于父母辈的那种压抑感。

明明她家里不缺钱,她想要新的垃圾桶也好,想要新衣服也好,想要几个奢侈品包包也好,李行亮都能满足。

但她就是死活不要,我省吃俭用,过得灰头土脸,都是因为爱你。

你感不感动?你自不自责?你愧不愧疚?

到这里,我们就能很清晰地感受到,为什么家人“没苦硬吃”,会让我们这么地压抑和焦虑。

首先,没苦硬吃,意味着很多事情,不是我们没条件享受,而是他们就是不愿意享受,他们就是偏要选最苦的活法。

我想要改善他们的生活,把好东西给他们,但对方坚持不要。

他要的,就是沉浸在这种熟悉的“苦”里面,稀缺,匮乏,斤斤计较的生活,才是他习惯的。

但同时,如果这种习惯真的是舒适区,倒也罢了,我愿意吃苦,但我自洽,我吃剩菜,口腹之欲不满足,但我心里踏实,这也行。

可是,吃苦久了,谁都不可能真的“安于”其中。

人就是会委屈,会不满,尤其是只有自己吃苦,身边的人还在享福,自己吃剩菜,身边的人还在吃鸡腿的时候。

这里,就成了死局——

作为家人,我们看着他没苦硬吃,想要试着改变他,但他不接受。

我们也想要尊重他,但他又委屈,他的委屈,又会激发我们的内疚和自责。

到最后,好像唯一的解法是,大家一起吃苦,谁也别说谁……


但很显然,这明明是没有任何人受益的局面。

没有人因此过得更好, 没有人因此更开心,也没有人因此而增进了家人,伴侣之间的感情。

吃苦,最后只是吃苦而已。

其实这也是我一直以来在思考的一个观点:

吃苦到底有没有意义?它的意义在哪里?

我始终还是觉得,吃苦本身,就是一种不幸,在某个特定的情况下,它是不得已的选择,我们是没办法,才只能吃苦,受穷,过一段质量很低的生活。

所以我们会去理解和同情那些不得已吃过苦的人,比如我们的长辈,有过缺衣少食的日子。

但并不代表这是对的,是应该的,甚至,是该主动去追逐和寻求的。

能过上好日子的时候,还是尽量去珍惜更好的生活吧。

如果硬要说吃苦有什么意义,大概也就是这样——

为了让我们终于冲出那段不得已的,不幸的苦难生活之后,好好享受接下来的人生。

~ END ~



好书推荐


点击图片打开

源姨
简单而深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