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能听说过,在相亲机构里面,一般都是女生多。
那么女性究竟比男性多多少呢?
某婚恋网站发表过一个名叫《2024年度部分城市相亲市场男女比例调研》的数据,列举了多个城市相亲男女比例的差异:
调查显示的30个城市里,有26个城市的相亲市场,都是女生远多于男生。
其中最高的是成都,男女比达到了惊人的1:43。位列二三名的杭州南昌,也几乎都在1:40上下。
可能很多人看到这种比例都会觉得难以置信。因为这和实际生活中的观感好像不太一致。国家统计局的《第7次人口普查数据》里,适婚人口男性可是比女性多出了1752万人的。
于是后来我也去查了更多资料,最后,我认为比较可信的是世纪佳缘的CEO吴琳光的说法:全国线下相亲机构登记的男女比例为1:5.6。也是一个悬殊很大的比例。
那么很容易被提出来的一个问题就是:既然去相亲市场,感觉都像是去了“女儿国”,那么为什么很多男人却依然不愿意去相亲呢?他们不心动吗?
问得好。
我知道网上有很多人在说。是因为女生的要求太苛刻了。去了也是自讨没趣。
碰巧。4年前我还真去过一次某大型线下相亲公司。在一个成都的高级写字楼里。有单独的隐私玻璃的洽谈室的那种。
坐下来,也是填填资料,提交一下行驶证房产证各种证,然后听红娘恭维恭维你。
按理说,以我当时的条件,是属于他们的客户里比较好的那一档。在我提供资料的这个动作,上,我本应该是很有自信的。
但,实际情况是,我在拿出各种证,看着红娘一页页的记录在电脑里的这个过程。我觉得很不自在。羞耻。我甚至不太敢直视红娘的眼睛。想填完赶紧跑。
也就是说,我并没有遇到女生对我横挑梳挑。我也不觉得我会遇到的情况下。我依然对相亲这件事,这个动作产生了很强烈的羞耻感。
所以,能顶着这种羞耻感,走进相亲市场,对男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他脱单的需求,盖过了“相亲”带来的羞耻感。
意味着他“初次”(强调)了这个心理矛盾。对于一个非自然选择。开始接受这个方式了。
就像是我们小时候交朋友,一般都是同学,邻居,他们本来就在我们的生活里自然存在。
但长大之后,没有了这个自然的社交场域,再要交朋友,就得主动去“找”,要通过网络,或者特定的社交场合去认识,接近等等。
这就是非自然选择。
刚开始可能我们也不适应,直到我们确实觉得孤独了,迫切地需要社交关系了,才有可能去尝试。
所以,是否去相亲。主要还是看一个人对于脱单的迫切程度。
和这个人本身的条件好不好,有联系,但不是必然联系。
一个条件相对好的人,也可能因为没有时间社交,但想要脱单,迫切度高而走进相亲机构。
一个条件相对欠佳的人,也可能因为不急着结婚,迫切度低,而不去相亲。
只是通常,条件好的人不太发愁找对象,所以没那么迫切。
但事实上,一旦他本身的需求足够强了,比如我有些同龄的朋友,年轻的时候是不着急结婚的,这两年突然开始向往家庭生活了。
其实他本人的条件并没有下降,甚至随着年龄增长,经济基础还更好了。
但他们一旦开始急于找对象结婚,照样会去考虑去相亲机构认识女生。
那问题就又来了,一个条件不太好的男人,就算去相亲了,他最有可能面对的是什么?
换句话说,他们在相亲市场会遇到什么样的女生?
因为对女生来说,相亲相对是一个比较自然选择。相亲没那么难以接受,所以很多女生,即使没有那么迫切脱单,也能去试试看,能不能找到对象再随缘。
所以男生们会遇到一些急迫感没那么高的女生。一些选择权更大的女生。
就是说,可能10个来相亲的女生,只有3,4个是真的很迫切,急着要脱单结婚的。
但男人,基本上都是出于迫切的脱单需求,10个有9个,才会选择相亲的。
这就会导致,很可能这9个急着结婚的男人,在相亲市场正好遇到了那6.7个不急着结婚的女生,他们就会发现,这些女生怎么这么高冷,这么难追?
说穿了,是需求度没有匹配上。
而且这种不匹配,往往是常态。
在结婚这个事情上,一个女性,只要年龄合适,有个正当工作,她就可以进入相亲市场,无非是找的对象好,或者不太好的区别,她想嫁出去本身没那么难。
因为生育本身对婚姻来说就是价值,一个女生年轻漂亮,哪怕学历工作条件不好,都会有相当一部分男人愿意为此向下兼容。
而男性呢,如果社会条件不够,即使鼓起勇气进相亲市场,也很难被兼容,碰壁的几率也很高。
就像网上说的一句话:“女人说找不到对象,就像是在一排饮料里面,找不到自己爱喝的那一款”,“男人说找不到对象,是沙漠里找不到水”
我就在某社交软件上看到过有男人百思不得其解,说女生明知道自己年纪越大越不好嫁,怎么年轻的时候不想着早点结婚呢?
提问的男人看来,女生只有“早结婚”和“晚结婚”的选项。但的确有相当一部分女性,是真的会把“不一定非要结婚”,作为一种选项的。
因为女生在心里的出发点往往是结婚质量。结婚,要的是1+1>2的效果,至少得是1+1=2。
所以当一个女生觉得1+1<2的时候。她一定会冒出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结婚呢?
只要问题出现,那个“否定”(不结婚的)答案自然就出现。
我一开始也不信,但真的因为我接触的女性咨询者很多。我后来发现,她们不是真的厌恶婚姻,厌恶男性。而是女生天然会在婚姻中需要承担很多,所以她会希望,找的老公至少要有能力和意愿,帮她分担这部分辛苦。
她们才会觉得结婚是有意义,有必要的。
很显然,“下嫁”肯定得不到这个效果,甚至可能会是反效果,拉低女生的生活质量。
所以这部分女生,最终会形成这么一个决策方式:
要不然,就嫁个物质条件好一点的,至少跟自己差不多的。要不然,就先单着,也别找个比自己差的,降低自己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所以在这部分女生的思维里面,“找不到满意的对象”,就基本等于“找不到对象”。
而这,也就造成了我们常说的,结构性单身。
就像每年都有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抱怨就业环境难。
与此同时,很多工厂,体力劳动行业,又压根招不到人。
但大学生,是不可能进厂打螺丝的。
一个行业劳动力过剩,另一个行业劳动力不足,这叫“结构性失业”。
结构性单身也差不多这个意思,一部分女生和一部分男生都找不到对象,但他们的条件差距太大,是不可能配在一起的。
诶,有些男人会在这里说,可是这只看物质条件的吗?一点都不看感情本身吗?
是的,这是相亲的另一层残酷之处,它不是自由恋爱,一开始先看的是感觉,相亲的本质,是在条件合适的人里面,选比较喜欢的。
这就意味着这个过程中,物质条件是第一关,是“先”被强调的,性格,爱好,感情基础,是“之后”再看的。
这就难免会让人觉得,相亲是一场交易,而不是寻找情投意合的另一半。
尤其是对物质条件暂时没那么好,但可能其他方面的软件上还可圈可点的男人来说,他就尤其难以接受,觉得自己的优势没法被女生直接地看见和欣赏。
这也是很多人抵触相亲的原因。
除此之外,其实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是,相亲也需要成本,尤其是我们当下还是会默认,男人在约会初期,需要承担更多。
一个女生一个月相亲10人,和一个男人相亲10人,需要付出的成本肯定是不一样的。
请一顿饭就算200块,一个月也是2000出去了。
钱花了,但还是没什么收获,又会反过来加剧羞耻感。
所以以上种种,最终都导向了一个结局:
男人,如果没有100%的把握,他真不敢去相亲。
我知道很多人看到这里,其实希望看到一个出口。
很遗憾的是,我之所以花了这么大的篇幅来讲清楚相亲的困局。就是因为它是一件没有明显出口的事情。
相亲市场上,男人和女人各有各的难,大家都处在这种结构性单身里,各单各的,凑不到一块去。
而这个问题,如果只是把它放在相亲这个场域里,其实是无解的,毕竟我们也讲了,这部分在相亲市场上不容易脱单的男性和女性,没法互相匹配。
想要解除这个困局,就得先跳出这个场域——无论对于男人还是女人,相亲,只是所有脱单手段当中的一个,是我们自由社交,自由恋爱之余的补充,而不是发对象,包成功的托底。
真想脱单,还是得多个社交渠道共同配合,共同努力。
~ END ~
好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