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手后的30天,我们的身体里发生了什么?

情感   情感   2024-09-08 12:59   甘肃  

十几年前看《失恋33天》,有个评论我印象特别深,说这电影最让人难以相信的是,女主谈了好几年的恋爱,走出去居然只要33天?
后来我接到很多和失恋,挽回有关的咨询,也经常被问这样的问题:
“我到底什么时候才能走出来?”
“我到底怎么做才能快一点走出来?”
“为什么我明明换了新人/去了新环境/变得更好了,但还是走不出来?”
包括网上也会有各种探讨,说终于走出失恋,放下某个人之后,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和感受。
其实这一切都会让我们思考一件事:
从失恋这个状态中“走出去”,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这个过程,对我们整个人来说,是一种什么样的变化?
以及,我们最关心的,经历这个过程和这些变化,是否需要一个特定的时间,以及发生一些特定的事情?

很多人说,恋爱就像上瘾,而失恋就是被迫戒断这种瘾。

这种说法是有科学依据的。

在人们进行任何成瘾性活动——抽烟,喝酒,刷短视频,甚至吸毒的时候,都会刺激多巴胺和内啡肽的高速分泌。

而这个成瘾性活动一旦中断,一段时间内,烟酒不给碰手机不给玩,我们开始浑身难受,本质也就是多巴胺和内啡肽,啪,没了。

恋爱和失恋,也是一样的道理。

热恋期间,我们会有一种生理上的本能愉悦,也就是身体在分泌多巴胺和内啡肽。

失恋之后,这个快乐源泉消失,我们四舍五入体验了一把类似于戒毒的痛不欲生。

我们不妨想想,那次最痛苦的失恋,是什么感觉?

抑郁,难过,天天以泪洗面。

什么事都不想做,每天只想躺着,提不起精神。

哪怕被逼着走出去干点什么,也是心不在焉,好像满脑子只有那么一个人,只想着“我被甩了”这一件事。

甚至出现一些生理层面的反应——失眠,食欲紊乱,各种各样的身体不适等等。

事实上,吸食海洛因和冰毒的人,在刚开始戒断的时期,基本也都是这一套感受。

是的,不要小瞧失恋,它能给人带来身体层面实实在在的伤害。

很多人说失恋之后会有“心痛”的感觉,这不是一个夸张的描述,而是一种医学上被证实存在的生理现象。

要知道,失恋的本质是一种社会拒绝行为。

什么意思?

就是我们作为个体,在社会互动过程中,意识到被他人或团体不接受,关系和归属受阻的状况。

失恋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你爱ta,但ta拒绝了你的好感,抛弃了和你的这段关系。

社会拒绝会给人什么感受?

有研究人员证实,遭受社会拒绝所带来的创伤,会在大脑中产生真实的疼痛感,也就是说,对我们的大脑而言,你被拒绝,被甩的时候,你感受到的疼痛,和你肉体受到伤害,比如骨折或者刀伤等等,本质上是一样的。

所谓的“伤心”和“心痛”,是真实的,心脏在受伤,在痛。

它还有个专门的名字,叫“心碎综合征”,指的就是人因经历重大外部事件打击,心肌功能减弱,产生类似心脏病的症状。

以上种种都是在告诉我们,失恋的痛苦,并不是无病呻吟,臆想出来的。

它就是一场漫长的,艰辛的,受尽煎熬的戒断反应。

我们的身体和精神,都在一起扛着这份重压。


也许还会有人说,什么戒断,还不是因为没遇到更好的新欢吗?

如果前脚你被郭德纲甩了,后脚吴彦祖来追你,谁还会走不出来?

这话听起来肯定没错,但经常失恋的同学肯定会知道,实际生活中是完全不一样的。

但凡是认真投入地谈了一段恋爱,“分手恢复期”的我们多半就是会处于一种非理性的,仿佛在戒断,脱瘾一样的状态中。

你说有新欢就能走出去?实在不行多换几个新欢,换几个更好的新欢就一定能走出去?

但结果我们往往会发现,哪怕理性上知道新欢更好,但情绪上,我们依然会陷在之前的那段“瘾”当中。

哪怕我们都看得出来,前任是郭德纲,下一个可能是吴彦祖,是个正常人都得赶紧弃暗投明。

但现实偏偏就是,我们处在戒断期的那段时间,依然会因为被郭德纲甩掉,而压根注意不到吴彦祖的存在。

因为身体是很诚实的,它没恢复好,就是没恢复好。

我们内心的脆弱和反反复复的情绪波动,注定了很难在这个戒断期,经营好一段新的关系。

所以,真正管用的,只有时间。

只有时间会削弱我们的依恋系统,让我们大脑里面掌管依恋感的区域逐渐平稳,也就逐渐平复了我们对这个人的不舍。

可能分手当天,我们是全心全意,百分之百地思念前任,一个礼拜之后,就变成70%,再之后,变成50%,30%,直到越来越低,近乎于消失。

这,就叫做戒断成功,“走出来了”。

如果你要问,所以这时间到底得多久?

我只能说因人而异,不同的性格,以及你们交往的时间,投入的感情,都会影响这个时间的长度。

但根据我的观察和查到的资料,但凡是认真投入过的感情,基本上怎么着也要一个月才能逐渐恢复。

更长的话,我也见过3个月,半年,甚至更久的。


你说,不行这太长了,我受不了,我就不能逼着自己走得快一点吗?

还是那句话,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而言,我们是很难和自己的生理本能对抗的。

想必大家都听过这个实验——

三分钟内,反复告诉自己别去想一只白色的毛茸茸的小熊。

然后,结果必然是适得其反,我们脑内会反复出现这只白色小熊,这就是著名的白熊效应。

因为我们试图刻意去压制一个想法,从而必须监视它,必须反复提醒自己,不能想,千万不能想。

每一次压制和监视,本质上都是一次强化,只能更加加深这种印象,越逼自己,这个想法越容易频繁地出现。

对一只无害的小白熊尚且是这样,对那个深深伤害你的人,那段割舍不下的感情,自然更是如此了。

越是强迫自己放下,强迫自己压制那份想念,结果只能是加倍反弹。

所以,不如就正视自己的情绪,在分手戒断期,放不下是正常的,想念,难过,不舍,都是正常的。

我们得尊重自己身体和情绪的真实反映,也要尊重时间是慢慢起效的。

要给时间一点时间。

当然,也不是说要把一切交给时间,我们只负责躺平就好了。

尊重“走出失恋需要时间”的同时,也可以试着再做点什么,尽量让这个时间走得快一点,以及身处失恋中的我们,可以不那么煎熬。

比如从生理上,从客观环境上尽可能帮助自己脱离“失恋”的状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出去走一走,换个环境,不要再反复纠缠前任,自己搞自己的心态。

毕竟在这个本就很脆弱的脱瘾戒断,如果再去沉浸于和前任相关的氛围中,无异于反复引诱自己的大脑,维持着大脑中和依恋相关的那块区域继续活跃。

就像反复把伤疤撕开,对于愈合伤痛来说,也肯定是一种干扰。

以及,虽然我们不建议简单粗暴地用“换个新人”来走出失恋,但在情绪比较平稳的戒断,也可以试着去接触一下新的环境,新的圈子,新的异性。

在这里,我们不是要用“新欢”来代替“时间”的作用,不是迅速投入一段新关系来“逃离”旧的关系,而是让新欢,和时间共同起效。

借助新的体验,来帮助时间更好地流动起来——

毕竟时间的意义,是记录变化的一个工具,我们的变化越多,时间的流动也就越有意义。

也许最好的结果,是某一天,我们突然发现自己已经不再计算,距离分手已经过去了多久。

生活又回到了原本的轨道上,我们已经习惯了当下的生活。

这就是时间,终于治愈了一切。

~ END ~



好书推荐


点击图片打开

源姨
简单而深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