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大城市后,我为什么“认命”回老家了?

情感   情感   2024-09-14 12:58   甘肃  
我回南昌老家已经四五年了。
如果让二十几岁的我来想象这件事,我是无论如何都想不到的,那时候我特别讨厌这个地方,我给它的评价是,这是个毫无希望和生命力的城市。
然后我也去过很多其他地方,都是更大的城市——武汉,成都,上海,巴黎等等。
我不止一次表达过对这些城市的喜欢和留恋,要是能选择,我当然也希望自己生在罗马。
但这四五年,实话实说,我在南昌待得越来越习惯了,甚至还多出了不少幸福感。
是南昌变了吗?
当然肯定是有发展的,但我觉得,不是主要原因。
更多的,是我的心态变了。
用有些朋友调侃的话说,我年纪到了,开始认命了。
关于“认命”这个概念,我倒确实是有些感触。
首先必须承认,我能认命,也是因为我的职业性质特殊,我做自媒体,在任何地方工作和收入都不受影响,南昌这种物价低一些的地方,手头还更宽裕。
但很多朋友的工作本身就是只能在大城市的,像是很多做互联网行业的,回老家发现压根就不存在自己原本的工作岗位。
只能转行考公考编这样子。
那其实对这部分人来说,回老家,现实层面就不好操作。
而我这个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我要认这个命,一开始就没那么难。
于是我回了老家,开始慢慢发现,好像有些生活状态也……还不错。

房屋改造

我在很多城市租过房子,几百块到几千块的都有。

一开始也看过那种宣传语,说房子是租的,生活不是,会想着哪怕是租来的房子,也要按照自己的喜好和心意去改造。

但你后来会发现,绝大多数房东,都不给你改造的机会,需要打孔的硬装肯定是不行,哪怕是墙上贴几幅画,都要说你撕了之后可能留痕迹。

觉得原本家具不喜欢,想自费换新的也不行,旧家具房东不肯回收。

至少我是有过类似的经历,看上一个很喜欢的躺椅,出租屋没地方放,于是作罢。

更进一步说,甚至很多时候出租屋有各种小问题,什么东西不好用了,哪里漏水了,我也没什么耐心去修理。

毕竟不是自己家,能凑合住就行。

但回老家,住在自己的房子里,我的感受就完全不一样了,我会拥有更多的掌控感,一间房子,从硬装到软装,从整体风格设计到冰箱要不要双开门,都是我能决定的。

我的确会有更强的安定感——这是我自己的房子,我自己的家。

反过来说,我住在这个“完全属于我”的房子里,我心里也会踏实更多,我也更愿意去付出精力来设计,维护我的居住环境。

它不是租来的。

我的生活也不是。


人际关系
在老家和在外面的大城市,哪里更容易交到朋友?
这倒也不好下定论了,毕竟我这些年去过的所有城市,都交到过很不错的朋友。
但我确实想要分享一些细节,来表达我曾经作为“外地人”的时候,时常会感觉到的一种“区隔感”。
很常见的是,我在其他城市,不管是朋友聚会,还是酒吧咖啡馆,经常会听到他们用方言交谈。
我又听不懂,只好跟他们说,我不是本地人,能不能讲普通话。
当然大家都很友善,会愿意迁就我说普通话,但同时他们又会好奇,诶那你是哪里人?江西啊,哦江西那个地方如何如何。
你说这一定是排斥吗?也不是。
别人也很友好很热情,甚至有人会特意跟我说,江西哪里哪里很好玩,我很喜欢。
但这个时候,我的确也会感受到“区分”。
他们是本地人,他们对这座城市有天然的亲切感,对彼此也有天然的亲密感。
而我,作为外地人,是被“纳入”进来的。
好像我必须要额外再努力一点,才能“融入”他们更多。
起初我以为是我自己太敏感了,后来跟一些经常在外面漂的朋友聊过,才发现其实这是个挺普遍的心态,尤其是出国那段时间,格外明显。
毕竟国外的环境更复杂一些,甚至确实会有地域,国籍,人种上的歧视。
这种区隔感,直到我回老家才彻底消除。
我终于回到了自己长大的地方,我也有了天然的亲切感,熟悉感。

长期主义

另一个细节是,我也的确经常感觉,好像回南昌之后,人和人之间更“热络”一点。

我在楼下的理发店办了卡,没两次理发师就记得我了,能报出我的手机尾号,还记得我习惯用的洗发水牌子,以及喜欢的发型。

我经常去的咖啡馆,老板也知道我喜欢双倍浓缩加糖,有时候试新的豆子,还会送我一小杯手冲尝一尝。

以及我加入这边的车友会之后,也认识了很多朋友,我们不仅可以一起玩车,也会经常约着去看电影,去酒吧看球赛等等。

这种感受,以前在别的城市基本是没有遇到过的,我们也总会下意识地认为,大一点的城市,人与人之间就是“冷漠”。

但后来我发现,其实这种所谓的热情和冷漠,背后存在另一个逻辑,叫做“长期主义”。

理发店老板认识我,是因为我办了卡。

我办卡,是因为我知道我会长期base在这里,办卡对我来说更方便。

是因为我知道,南昌是我家,我会在这里“长期生活”,于是我选择更“长期主义”的方式来面对生活。

办卡也好,经常去同一家咖啡馆也好,愿意认真地去结交有共同爱好的朋友也好,都是这样的。

而我去其他城市,我就不会办卡,因为我不知道明年我还在不在这儿,至少我不知道我是不是还租这个房子。

我也相对不那么容易经常去同一家店,跟老板闲聊两句,不那么容易去发展爱好,认真维系朋友关系。

一切的根源,都在于我不知道我会不会“长期”在这里生活——事实上,大概率不会。

所以我在外地,更容易选择短期主义的生活方式,浅尝辄止,萍水相逢。

那与之相对的,长期主义的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也不会找到我。

就像我自己在南昌,其实也会有类似的感觉。

如果我新认识的朋友告诉我,他就是南昌本地人,一直住在这儿,我会更愿意认真地结交他,因为我知道,可能这朋友一交就是十几年,半辈子的交情。

反过来说,如果他说是来玩一段时间,几个月,一年半载,那我也会下意识地想到,没必要处得太深。

这不是我刻意冷漠,这只是长期和短期的区别。

就像大城市的人也未必冷漠,只是我们作为异乡人,还无法触碰到他们互相之间,长久的热络和温情一样。


家庭支援

这点也是我比较幸运的地方,我的原生家庭还算不错,父母一直对我很好。
这种家庭给的温暖和支持,也是我待在老家,能觉得比较舒适的重要部分。
实话实说,我平时生活习惯比较懒散,一个人住的时候总觉得很多事情都很麻烦,做家务麻烦,做饭麻烦,出门买点东西也麻烦。
所以我在外地的独居生活质量其实通常都不怎么高。
自从回家,虽然也没有跟父母住在一起,但基本上每周都有那么一两次可以回家蹭饭吃,我妈也经常过来看我,顺手给我带点生活用品,帮我收拾收拾房间。
尤其是,我平时会有睡眠问题,经常要去医院开相关的药。
我自己在外面的时候,一个礼拜就得专程跑一次医院,但自从回家,这些事情都是我父母帮我做。
在他们眼里,反正平时也闲,做这些小事都是举手之劳。
但对我来说,这真的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支援。帮我解决太多鸡毛蒜皮的麻烦事了。
所以这种时候我也会觉得,在老家也没有那么不好,至少还有家人在我身边,不管是生活层面的帮助,还是情感上的支持,慰藉,对当下的我来说,都挺重要。
用一个比较好理解的词来说,这些——包括家人,朋友,稳定的生活状态,触手可及的掌控感,都是我现在生活中的“小确幸”。
这些小确幸的部分,很大程度上抵消掉了我对这座城市本身的抵触。
往前推十年,我可能依然想要走出去。
但对现在的我来说,大概真的是年龄和精力的问题,这些小确幸对我的生活来说,重要程度会更高一些。
所谓的“认命”,也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别扭和难以接受吧。

~ END ~



好书推荐


点击图片打开

源姨
简单而深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