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分敏感,一直沉溺在小情绪里的时候,不妨去看看更大的世界。
比如读书。
最好读历史类,社科类,或者某个世界性大事件的纪实作品。
所谓敏感,往往就是太过于关注自身的感受,别人跟我说话的语气稍微重了点,我都觉得被讨厌了,是天大的事。
但读这类更“宏大”的作品,就等于在提醒我们,自身的情绪,自身的世界之外,还有一个大得多的外在世界。
这个世界每天都有战乱,饥荒,天灾人祸,哪件事都比你遇到一个讨厌你的人严重得多。
你说,那跟我有什么关系?
如果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只能盛放下自己的喜怒哀乐,外面的大世界确实和他没什么关系,对婴儿来说,哪怕外面洪水滔天,他也只关心自己能不能喝到奶。
但只要是心智健康的成年人,就一定会与外界共情,尤其是原本就敏感的人。
你会发现,和整个世界的兴衰,和无数的大事件相比,自己那点情绪自然被冲淡了。
不喜欢看书的同学也可以试试看纪录片。
我有个文件夹,收藏着很多讲宇宙星体,讲地球几十亿年的变化,讲遥远的非洲有哪些原始部落之类的纪录片。
每次我被琐事困扰,情绪很差的时候就会随便翻出来一部看。
我会发自内心地觉得自己现在的苦恼压根不算事。
再过若干年太阳系都要没了,谁会在乎我今天有没有失恋,是不是被人骂了几句?
困扰我的事情依然客观存在,但是我的情绪已经被稀释,被削弱了,它不再是天大的事。
更进一步,我们还可以主动投入到广阔的世界当中去。
最常见的,失恋了很痛苦,就去旅行。
看万里山河,发现自己在大自然面前很渺小,自己的情绪也很渺小。
我还看过一个故事,女生失恋了,拿着枪离家出走打算自我了断。
但她生活的地方正好在打仗,她在街上看到入侵者滥杀无辜,也看到喊着口号的游行队伍,于是她不知不觉就走进了游行队伍,参与到保家卫国的战争里。
几次出生入死,子弹从耳边擦过去之后,她压根就把失恋这事儿忘到脑后了,和生死存亡比起来,那点情情爱爱真不值一提。
也许你又要说,你让我关注身边的人,但我和身边的人打交道都很容易玻璃心,胡思乱想。
是的,相当一部分人之所以会被自己的敏感伤害到,最主要就来自于人际关系。
我在乎别人,可我不知道他在不在乎我,于是我胡思乱想,为一点小细节纠结不已,就像一开始提到的那个例子,哪怕别人说话语气重了点,都会怀疑自己是不是被讨厌了。
我今天也不说什么被讨厌的勇气,不说什么不要在意别人的看法,我知道说了你们也做不到,但我只强调一点:
如果你真的在人际关系上很敏感,很在意别人对你的看法,那么你至少要搞清楚,到底哪些事才是真正值得你注意的。
举几个最简单的例子:
男朋友睡着了没回你消息,和谈了一年恋爱,他还没把你介绍给家人,哪个更能说明他对你不够在乎?
你工作失误,老板骂了你几句,和老板对你和颜悦色,但入职两年都没给你涨过工资,哪个更能说明他不器重你?
写成文字,大家也许都能分得清孰轻孰重,但放在现实生活中,我真的见过太多拎不清的同学,对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过度敏感,反倒把真正重要的信号错过了。
我们说敏感的人往往活得很累,就是因为他事无巨细,每个细节都如临大敌,回消息慢,纪念日没有仪式感,偶尔没主动买你喜欢的礼物,都被上升到“爱不爱”的层面。
但事实上,成年人的关系都是抓大放小,看主要矛盾的,爱你,在乎你,重视你的人,会在关键的节点让你心安。
这就够了。
最后,我再分享一些更具体的,把我们从敏感情绪里抽离的小技巧。
比如我以前讲过的,试着把自己放在上帝视角,用旁观者而不是当事人的角度来看问题。
用第二人称或者第三人称来叙述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把“我遭遇了什么”,换成“ta遇到了什么”。
想象如果这件事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我还会这么认为吗?
男人一时没有回我的消息,说明他不喜欢我。
一个男人在某一次回女生消息晚了一个小时,说明什么?
你就可能想到更多的解释:
他在忙,他不知道回什么,他手机不在身边,他很喜欢这个女生,在斟酌词句……
当然,也包括“他不喜欢她”。
但这就只是一种可能性,不是唯一的,确定的解释。
甚至你可以想象,这件事是你的朋友来求助你,她的男朋友回消息晚了一个小时,你会怎么说?
再或者,你想象这件事是一个电影桥段,你坐在观众席看电影,看到荧幕上的那个女生因为男人没有及时回消息就胡思乱想,你会怎么评价这件事?
还有一个常用的技巧是,在对一件事下定义的时候,加上一个“我认为”或者“我觉得”的前缀。
把“他一定是不喜欢我了”,换成“我觉得他不喜欢我了”。
把“我好失败”,换成“我认为自己很失败”。
有什么区别呢?
前者更像是一个事实陈述——他不爱我,我很失败,这都是在叙述客观事实,我为客观事实而产生情绪,似乎没什么问题。
但后者只是你的一个念头,念头不完全等于事实,你可以这么认为,别人也可以不这么认为,你认为的事情不一定是真的。
你觉得他不爱你了,你就要难过,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你觉得自己很失败,你就要自卑,但你真的失败吗?
念头不等于事实,你也不等于你的情绪。
能时刻保持这样的意识,就是从敏感和情绪化里解脱的必要条件。
——
其实上面讲的这些方法,都指向了一个这几年很火的概念,钝感力。
最早系统地提出它的人是渡边淳一,他说,人们往往觉得钝感就是迟钝,但事实上,钝感是一种自我保护,会让我们更幸福一点。
这我很赞同。
我从不否认高敏感是有好处的,只不过事无巨细的敏感,的确会让人活得更累,也更容易受到无谓的伤害。
有时候能拥有一点钝感力,在敏感和钝感之间来回切换,或许才真正是高阶的天赋。
~ END ~
好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