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的人做到这4点,给“玻璃心”穿上铠甲

情感   情感   2024-03-29 09:35   甘肃  

过分敏感,一直沉溺在小情绪里的时候,不妨去看看更大的世界。

比如读书。

最好读历史类,社科类,或者某个世界性大事件的纪实作品。

所谓敏感,往往就是太过于关注自身的感受,别人跟我说话的语气稍微重了点,我都觉得被讨厌了,是天大的事。

但读这类更“宏大”的作品,就等于在提醒我们,自身的情绪,自身的世界之外,还有一个大得多的外在世界。

这个世界每天都有战乱,饥荒,天灾人祸,哪件事都比你遇到一个讨厌你的人严重得多。

你说,那跟我有什么关系?

如果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只能盛放下自己的喜怒哀乐,外面的大世界确实和他没什么关系,对婴儿来说,哪怕外面洪水滔天,他也只关心自己能不能喝到奶。

只要是心智健康的成年人,就一定会与外界共情,尤其是原本就敏感的人。

你会发现,和整个世界的兴衰,和无数的大事件相比,自己那点情绪自然被冲淡了。

不喜欢看书的同学也可以试试看纪录片。

我有个文件夹,收藏着很多讲宇宙星体,讲地球几十亿年的变化,讲遥远的非洲有哪些原始部落之类的纪录片。

每次我被琐事困扰,情绪很差的时候就会随便翻出来一部看。

我会发自内心地觉得自己现在的苦恼压根不算事。

再过若干年太阳系都要没了,谁会在乎我今天有没有失恋,是不是被人骂了几句?

困扰我的事情依然客观存在,但是我的情绪已经被稀释,被削弱了,它不再是天大的事。

更进一步,我们还可以主动投入到广阔的世界当中去

最常见的,失恋了很痛苦,就去旅行。

看万里山河,发现自己在大自然面前很渺小,自己的情绪也很渺小。

我还看过一个故事,女生失恋了,拿着枪离家出走打算自我了断。

但她生活的地方正好在打仗,她在街上看到入侵者滥杀无辜,也看到喊着口号的游行队伍,于是她不知不觉就走进了游行队伍,参与到保家卫国的战争里。

几次出生入死,子弹从耳边擦过去之后,她压根就把失恋这事儿忘到脑后了,和生死存亡比起来,那点情情爱爱真不值一提。


当然,也有些同学的敏感正好相反,他们就是更容易被遥远的,和自己没有直接关系的事情伤害到。
多看几个社会负面新闻,他们会感受到强烈的愤怒,恐惧,哪怕这个事并没有发生在自己身边,都会像当事人一样产生情绪问题。
更直观一点的,在网络上看多了情感纠葛,自己也开始不信任异性,不相信爱情,好像被渣的是自己一样。
在心理学上,这种情绪如果任其发展,就叫替代性创伤,多见于女性,以及高敏感,高共情力的群体。
本来这不是坏事,说明你善良,有同情心。
但如果这种“原本和自己关系不大”的事,对你的生活和情绪已经造成了显著的影响,那我建议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把目光收回来。
别总听远方的哭声,多看看眼前的喜怒哀乐。
很多同学治愈自己心情的方法是去逛菜市场,看看新鲜的蔬菜水果,和老板讨价还价,拎着一袋子菜回家,想想中午回家做什么饭吃。
体会人间烟火的感觉。
这个时候你内心会有一种踏实感,哪怕外面的世界依然有很多不幸在发生,但至少你现在还能买菜做饭,你的生活还没有那么糟糕。
同类型的事情,还包括运动,散步,和家人朋友聊聊天,做简单的家务,或者养花养宠物等等。
它们的共性是,首先非常生活化,接地气,是你伸手就能够得到的。
比起遥远的天灾人祸,当然是和父母一起吃顿饭更容易吸引你的注意力。
另外,它足够简单,日常,能给我们带来对生活的掌控感。
我们无法控制疫情什么时候结束,无法控制这个世界会不会有战争,犯罪,渣男渣女,但我们至少能控制晚上吃什么,要不要去遛狗,去逛街,去大汗淋漓地跑个五公里。
与其去为那些我们束手无策的“大事”困扰,不如做好眼下的一件小事。


也许你又要说,你让我关注身边的人,但我和身边的人打交道都很容易玻璃心,胡思乱想。

是的,相当一部分人之所以会被自己的敏感伤害到,最主要就来自于人际关系。

我在乎别人,可我不知道他在不在乎我,于是我胡思乱想,为一点小细节纠结不已,就像一开始提到的那个例子,哪怕别人说话语气重了点,都会怀疑自己是不是被讨厌了。

我今天也不说什么被讨厌的勇气,不说什么不要在意别人的看法,我知道说了你们也做不到,但我只强调一点:

如果你真的在人际关系上很敏感,很在意别人对你的看法,那么你至少要搞清楚,到底哪些事才是真正值得你注意的。

举几个最简单的例子:

男朋友睡着了没回你消息,和谈了一年恋爱,他还没把你介绍给家人,哪个更能说明他对你不够在乎?

你工作失误,老板骂了你几句,和老板对你和颜悦色,但入职两年都没给你涨过工资,哪个更能说明他不器重你?

写成文字,大家也许都能分得清孰轻孰重,但放在现实生活中,我真的见过太多拎不清的同学,对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过度敏感,反倒把真正重要的信号错过了。

我们说敏感的人往往活得很累,就是因为他事无巨细,每个细节都如临大敌,回消息慢,纪念日没有仪式感,偶尔没主动买你喜欢的礼物,都被上升到“爱不爱”的层面。

但事实上,成年人的关系都是抓大放小,看主要矛盾的,爱你,在乎你,重视你的人,会在关键的节点让你心安。

这就够了。


最后,我再分享一些更具体的,把我们从敏感情绪里抽离的小技巧。

比如我以前讲过的,试着把自己放在上帝视角,用旁观者而不是当事人的角度来看问题。

用第二人称或者第三人称来叙述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把“我遭遇了什么”,换成“ta遇到了什么”。

想象如果这件事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我还会这么认为吗?

男人一时没有回我的消息,说明他不喜欢我。

一个男人在某一次回女生消息晚了一个小时,说明什么?

你就可能想到更多的解释:

他在忙,他不知道回什么,他手机不在身边,他很喜欢这个女生,在斟酌词句……

当然,也包括“他不喜欢她”。

但这就只是一种可能性,不是唯一的,确定的解释。

甚至你可以想象,这件事是你的朋友来求助你,她的男朋友回消息晚了一个小时,你会怎么说?

再或者,你想象这件事是一个电影桥段,你坐在观众席看电影,看到荧幕上的那个女生因为男人没有及时回消息就胡思乱想,你会怎么评价这件事?

还有一个常用的技巧是,在对一件事下定义的时候,加上一个“我认为”或者“我觉得”的前缀。

把“他一定是不喜欢我了”,换成“我觉得他不喜欢我了”。

把“我好失败”,换成“我认为自己很失败”。

有什么区别呢?

前者更像是一个事实陈述——他不爱我,我很失败,这都是在叙述客观事实,我为客观事实而产生情绪,似乎没什么问题。

但后者只是你的一个念头,念头不完全等于事实,你可以这么认为,别人也可以不这么认为,你认为的事情不一定是真的。

你觉得他不爱你了,你就要难过,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你觉得自己很失败,你就要自卑,但你真的失败吗?

念头不等于事实,你也不等于你的情绪。

能时刻保持这样的意识,就是从敏感和情绪化里解脱的必要条件。

——

其实上面讲的这些方法,都指向了一个这几年很火的概念,钝感力。

最早系统地提出它的人是渡边淳一,他说,人们往往觉得钝感就是迟钝,但事实上,钝感是一种自我保护,会让我们更幸福一点。

这我很赞同。

我从不否认高敏感是有好处的,只不过事无巨细的敏感,的确会让人活得更累,也更容易受到无谓的伤害。

有时候能拥有一点钝感力,在敏感和钝感之间来回切换,或许才真正是高阶的天赋。

~ END ~



好书推荐


点击图片打开

源姨
简单而深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