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吃”(四之三) / 作者:陈永生

旅行   2024-12-03 00:00   上海  

阿拉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老底子事  忆老底子人

诉老底子情




“吃”



陈永生


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物质生活方面,即老百姓的衣食住行。


今昔对照,特别是“食”,与以前的相比,则更是天壤之别。


看看今天,想想过去,感慨系之,所以,我很想谈谈自己小时候的“吃”。


前文回读:

四之一

四之二




三、食摊小铺


上海早餐四大金刚(罗希贤 绘)

当然,国家经济不好,这也是阶段性的,不是说我的童年都是在饥饿中度过的,因为有些时期相对来说要好些。

另外,父母爱子女,即使再困难,也不能委屈孩子,父母情愿自己挨饿,也要让孩子吃饱肚子。成语“绝甘分少”(见《十三经·孝经》)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即:自己与好吃的断绝关系,把仅有的食物留给孩子。是啊,可怜天下父母心,此之谓也。
记得我很小的时候,有卖粥的走街穿巷,大马路边上有卖熏烧肉的摊子,至于大饼油条的小铺子则一直存在。
当然,摊贩食品也与区域和环境有关,我们所居住的肇嘉浜路193弄几乎都是从事体力劳动的平民百姓,所以小商小贩就相对多些。
下面分别说些印象比较深的食摊小铺。
1、粥挑

粥挑,顾名思义,就是挑着担子卖粥的,属流动摊贩。他们挑着担子,走大街,穿小巷,边敲竹筒边吆喝。

于是上海便出现了孩子口吻的那个著名顺口溜,即:“笃笃笃,卖糖粥。三斤蒲桃四斤壳,吃侬肉,还侬壳,张家老伯伯,……”
粥挑的粥很稠凝,因为是用大锅煮出来的,所以说一般居民家里是很难煮出这样的好粥的。
粥挑的粥分白粥、红粥(上海人叫“赤豆粥”)两种,有放糖的,也有不放糖的。几分钱一碗,当然,白粥便宜些。
粥挑的粥都是很热的,因锅下有个煤炉,一直在燃烧着,以保持粥的温度。
2、熏烧肉摊
熏烧肉,广东人叫“烧腊”,上海人叫“熟小菜”。
在流动性上,卖熏烧肉的相对卖糖粥的要固定些,所以叫熏烧肉摊,尽管有些是安放在一个手推车上。
熏烧肉主要是猪头肉,价廉物美,经济实惠。当然,除猪头肉外,还有不少猪内脏,北方人叫“下水”,如猪舌、猪肝、大肠、腰子、肚子等,当然,猪肉脏的价钱要比猪头肉贵。另外,也有一些不是内脏的熏烧肉,如猪耳朵、猪尾巴等。
熏烧肉摊上除了这些荤的外,也有素的,如卤汁豆腐干、五香蚕豆、油炸花生米(上海人叫“油汆果肉”)等。这些的价钱要比荤的便宜许多,很适合劳工阶层的人下酒。
熏烧肉摊一到晚上生意特别好,玻璃罩柜里有各种熏烧食品,在发出"吱吱"声的汽灯的照耀下,微微泛光,显得特别滋润,令人馋涎欲滴。
在顾客挑选完毕后,老板便迅速地从玻璃罩框里将所要的食物取出,放在秤盘上。那杆秤无论哪个部分,都沾满了油,长年累月用下来,已油得发光发亮。
称完份量后,遇上要切的食物,老板便将食物放在砧板上,手起刀落,手势极为熟练,面对这种场景,不禁使人想起庄子的“庖丁解牛”。切完后,便用一张油光纸将食物包起来,递给顾客。全部动作快捷、利索。
我们这些孩子围在四周,瞪着眼晴看着老板切肉、卖肉的整个过程。顾客是一个接着一个老板的动作也是一个接一个,周而复始。
我们站了半天,一点都不感到枯燥乏味,因为熏烧肉摊有一股气味吸引着我们,尤其是切肉时所散发出来的香味,对我们更具诱惑力,使我们饥肠辘辘,口水直淌。
是啊,那个年头,即使站在熏烧肉摊边上观看,已是一种享受了,那就更不用说能弄上一块放进嘴里,哪怕是一小块。
3、小面馆
在我记事的时候,193弄的东南角有家私人开的小面馆。
所谓的面馆,其实也只是个二十平方左右的小店铺,还连同炉灶等,所以,店堂里只能放下两张桌子与几条板凳。
别看房屋简陋,但它的面却是挺好吃的,尤其是菜汤面,至今我还能记得那个老板做菜汤面的每个动作及整个过程。
先放些热水在锅里,等到水开,将一盘预先煮得大半熟的粗面条放进锅里,用勺子不停翻滚。再等到水滚了,抓一点儿鸡毛菜放进锅里,用勺子拌和几下。在菜快要熟的时候,再放些酱油、味精。在快要将面盛进碗里时,再用勺子醮点油放入锅里,其实,严格地说,油不是"放",而是用勺子口浅浅地碰一下油锅,因为那个年头的油实在是太精贵了。
老板在煮面,他的老伴不时地拉风箱,使火势在关键的时候旺些。
另外,这个面馆很有趣,因为一到晚上,便有闲人进来坐坐,仅聊天,不吃面,原来这些人只是借这个地方会会面、讲讲话。于是,这里似乎成了整个193弄的一个公共场所,颇有“子产不毁乡校”里的“乡校”的味道。老板挺和气的,不管来者是否吃面,都以客相待。
老板姓萧,背有点驼,所以,人们称这家面馆为"萧家面馆"。
后来,这家小面馆关门了,是公私合营掉了呢,还是被新开的里弄食堂给挤垮了呢?不得而知。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自从小面馆的对面出现了居民食堂后,它就再也没有做过生意。不过,他一家人还住在里面,因为这房子仍是他家的。
4、大饼油条摊
面馆的西邻(上海人叫“贴隔壁”),是一家卖大饼油条的摊位,每天早上生意红火。
这个摊子很小很简陋,有一半是开在店外的,所以,遇上雨天,还要拉个油布篷子。
正是由于摊位小,所以品种也简单,好像只有大饼油条。
遗憾的,后来也关门了,时间好像比小面馆关门还要早,这里所说的关门是永远不开了,即停止营业。
5、早点铺
自从小面馆隔壁的大饼油条摊关门后,193弄内就再也没有第二家了。若要买大饼油条,一定要走较远的路,要到大木桥路上去,天马电影制片厂的南面有个小店,是临时搭起来的简易房子。
说它是点心店,因为品种相对来说要多些,除了大饼油条外,还有豆浆、包子、粢饭团、粢饭糕等。
在我已懂事的年头,我早上经常为家人去买早点,其中,盛豆浆是用热水瓶。
既然到了那里,我便坐下来买碗咸浆喝,要知道,上海的咸浆真是好喝。里面有酱油、虾皮、紫菜、榨菜丝、油条丁等,到头来,还在上面点几滴辣油,很是开胃。
按理说,家里给我的那3分钱是买个大饼充饥的,但咸浆实在是太好喝了,所以我情愿饿着肚子,再贴上1分钱,买碗咸浆。尽管是汤汤水水,不耐饥,但是能解馋。
那时候全上海的早点都是统一价格:大饼3分,甜大饼4分,油酥大饼5分,油条4分,淡浆3分,咸浆4分,甜浆5分。
另外,听说还有蛋浆,即在滚热的豆浆里冲入一个鸡蛋,迅速搅搅拌。这种蛋浆我从未见过,只是听说,至于要多少钱,我就更加不知道了。
那时,有一阵子我也曾到更远的点心店去买过早点,在肇嘉浜路北边的建国中路上,路北的一条小巷里,东西位置在陕西南路与襄阳南路之间,也是临时搭的简易房子。
至于买早点为什么会舍近取远,我不记得了,可能是大木桥路上的那家店关掉了。
6、马奶
小时候,经常看到一个人牵着一匹马,走大街,穿小巷,是卖马奶的。
那是一匹白马,身上坡着一块白布,有被单那么大,我总想大概是怕马受凉吧。马的项颈下悬挂着一个铃铛,一边走,一边发出"叮当叮当"的响声。那时正好有部电影,叫《山间铃响马帮来》,所以,每次看到卖马奶的牵着马缓缓走来,我就会很自然地想起这部电影。
马铃声甚是悦耳动听,用今天的话说,便是一种广告效应。因为卖马奶的人无需吆喝,人们只要听到远处传来的马铃声,就会知道卖马奶的来了,要买的人自然会拿着器皿盛具走出家门。
我家从来没有买过马奶,所以,我也从来不知道马奶的味道,可能是穷得缘故吧。不过,以上所描述的情景,小时侯倒是经常见到。
7、米饭饼
小时候,离我家最近的早点摊应该是离我家有200多米的那个米饭饼摊了。当然,它不可能在193弄内,因为我前面说过,自“萧家面馆”与它隔璧的大饼油条摊关闭后,193弄里就再也没有什么可提供食物的摊位或店铺了。
这个米饭饼摊在肇嘉浜路上,也是路南,与193弄平齐,在利生针厂的东面,也就是说,从193弄出发往西,过了陕西南路口便是了。
这是一个露天摊位,只有早上经营,早餐过后便撤摊走人。
米饭饼,不能顾名思义,因为它不是用米饭做成的饼,而是用米面做的。所以,严格地说来,它应该叫米面饼,我不知道为什么上海人都称它为米饭饼。
米饭饼的制作方式与大饼不同,它是放在一个很大的平底锅里烤的,要盖上盖子。锅当中有个圆型的凹塘,约一个碗口那么大,用来盛水,形成蒸气,使饼柔嫩软松。
米饭饼有圆型的与长型的两种,正面白色,反面焦黄。它的味道也与大饼不同,是酸酸的、甜甜的。
8、馒头
在193弄东面约100米处,也就是肇嘉浜路167弄弄口的东侧,有一家馒头铺,主要卖高庄馒头。
在揭开笼盖的那一刹那间,尤为壮观,笼里那些排列整齐高庄馒头,高高隆起,白而饱满,在腾腾的热气中,香气四溢。在那个时常饥饿的年代里,这些普通的馒头也会对饥肠辘辘的人有着很大的吸引力。
高庄馒头,热的好吃,冷的同样也好吃,且别有风味,一口咬上去,白粉屑屑落下,颇有千层粉的韵味。
一般来说,那年头的馒头铺都是山东人开的,因为高庄馒头就是山东特产。是啊,上海原本就是个移民城市,所以各式食物都有。
馒头铺老板的女儿与我是小学同班同学,我们这一年入学的大多属牛,所以,那个女孩的小名叫“牛牛”,人样子我还有点印象,小个子,大眼睛。
以上是摊位小铺的点心小吃,除此以外,还有炸麻花、炸糖糕、炸春卷、油饨子、豆腐花、油豆腐线粉、拌凉粉、锟饨等,都是现做现卖,一到下午四、五点钟,生意火红。


(配图来源:网络)


【以上为“四之三”,待续】


鸣谢:陈永生先生赐稿分享!


陈永生先生热文


“过年”杂记


【沪语悦读】忆说土山湾

  (上) (中) (下)


【沪语悦读】里弄生产组

  (上) (中) (下)


上海话中的“老酒”

【沪语悦读】对“烂熩三鲜汤”个补充

【沪语悦读】“册那”小议

【沪语悦读】上海闲话当中个“小菜”

【沪语悦读】洗澡的记忆


【沪语悦读】理发的记忆

【沪语悦读】也谈上海话中的“吞头势”

【沪语悦读】上海闲话当中个“大饼”

【沪语悦读】给水站的传说

【沪语悦读】我搭仔脚踏车


上海话里带“头”的词语

   (四之一)    (四之二) 

   (四之三)    (四之四) 


【沪语悦读】电话旧事

“爸”“狗”二字,风马牛不相及也 


《上海话里带“头”的词语》之补充

   (上) (下)


【沪语悦读】上海话里个 “勿要忒……噢”

   (上) (下)


【沪语悦读】徐镇老街

   (上) (中)  (下)


➤【沪语悦读】收音机电视机个回忆

   (上) (中) (下)


【沪语悦读】我与图书馆


上海话中的“穷……”

  (上) (下)


上海话中的“……煞”

  (上) (下)


第一次乘飞机


➤【沪语悦读】小辰光 

   (一):肇嘉浜

   (二):打浦桥

   (三):日晖港

   (四):清真公墓


【沪语悦读】也谈上海话中带“相”的词语

【沪语趣谈】“乃末好哉”之补充


➤【沪语趣谈】上海话中的反义词:

    一、音节

    二、对应

    三、词性

    四、结构

    五、界线

    六、修辞


➤【沪语趣谈】也谈“推扳”:

    一、“推扳”的词义

    二、“推扳”的来源

    三、“推扳”可视作连绵词

    四、关于“推扳”的几个问题


上海闲话“生活”

上海话中带“生” 的词语


➤上海话中的名词同义词

   六之一  六之二  六之三

   六之四  六之五  六之六


➤上海话中的动词同义词

   七之一 七之二 七之三

   七之四 七之五 七之六

   七之七


➤上海话中的形容词同义词

   十二之一  十二之

   十二之三  十二之四

   十二之  十二之

   十二之  十二之八

   十二之九  十二之十

   十二之十一  十二之十二


➤上海话中其他词性的词及其同义词

   七之一  七之二  七之三

   七之四  七之五  七之六

   七之七


➤忆田林

   三之一  三之二  三之三


上海话中的补语

  (上) (下)


➤上海话中的修辞

  四之一  四之二

  四之三  四之四


➤上海话中的多义词

  七之一  七之二

  七之三  七之四

  七之五  七之六

  七之七


说“醉”

说“醉”(补增版)


➤普通话与上海话中的词素倒置

   十之一   十之二  十之三

   十之四   十之五  十之六

   十之七   十之八  十之九

   十之十


➤上海话中词序颠倒的短语

   四之一  四之二

   四之三  四之四


➤上海话中的重叠式词语

   七之一  七之二  七之三

   七之四  七之五  七之六

   七之七


➤动词在上海话中的方言化

   三之一  三之二  三之三


➤讲“白相”

   三之一  三之二  三之三


“适宜”与“适意”


我的学前教育

我的小学一、二年级

我的小学三、四、五年级(上)

我的小学三、四、五年级(下)

我的小学六年级


我的老师周斌武

闲谈“取名”

说“饶”

《金瓶梅》中的“饶”(上)

《金瓶梅》中的“饶”(下)


➤小时候的“吃”

   四之一  四之二


我知道你在看哟~

阿拉老底子
叙老底子事, 忆老底子人, 诉老底子情, 不忘昨天, 激励今天, 走向明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