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尚任的《桃花扇》(作者:耿勇)

旅行   2024-11-30 00:02   上海  

阿拉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老底子事  忆老底子人

诉老底子情



孔尚任

《桃花扇》


耿 勇

读曹聚仁先生的《万里行记》一书,才知1962年上海戏剧学院上演《桃花扇》,由其小女儿曹雷扮演女主角李香君。远在香港的曹聚仁先生专程收集了多个版本的《桃花扇》剧本,供女儿揣摩。
读此书时,沪上出梅,热浪来袭,久孵空调,室有浊气,少了许生机。于是,走出书斋,从沪驾车来绍兴小住,入竹林,踏小径,访古迹,一洗酷暑的难受。
来绍兴自然要看绍兴戏越剧,在绍兴剧院看了越剧《桃花扇》。该戏是中国四大古典戏剧之一。作者孔尚任是孔子第六十四代孙。他与写出《长生殿》的作者洪昇,并称为“北孔南洪”。
越剧是中国的第二大剧种。有许多经典剧目,像《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等。我不是上海和江浙地区长大的,别说不会说上海话,连吴侬软语也不会。可在沪工作生活四十年,越剧韵味与魅力,让我不觉之中沉浸其中,喜欢听看越剧。
这些年来,越剧没少听,听多了便感到,与其它戏种相比,越剧是最擅长表达传递男女情感的戏,一波三折,由爱到恨,再由恨到爱,那唱腔时而委婉深沉,时而激动上扬,把情感丰富复杂多变丢给观众,让观众痛惜之情,难以言表,只有两眼含泪。不怪,过去喜欢看戏的老太太们,也不知看了多少遍的越剧,早知剧中男女之情和结局,可仍旧要在袖口里揣着手绢,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心绪起伏不定,难以自控。
越剧《桃花扇》的唱腔以尹派为主,旋律动听,节奏多变。《追念》这段唱腔,尤其感人,其优美的声音和真切感人的表演风格,通过“赠扇”“溅扇”“画扇”“寄扇”“撕扇”等情节,把侯方域与李香君之间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不仅是越剧,凡戏剧作为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其创作和演出常常不仅以历史为背景,且历史事件和人物在戏剧作品中都有艺术的升华,搬上舞台的不论故事情节,还是人物形象,与历史的真实事件与人物原型还是有些差异的。
《桃花扇》的故事发生在世道兴衰,治乱更迭的明末清初。弘光的南明王朝已大敌当前,危机四伏,摇摇欲坠,可阉党阮大铖之流奸臣当道,拉帮结派,勾心斗角,擅权乱政,排挤陷害东林党人、复社士子,引发内乱。
国衰政乱,可“六朝金粉,十里秦淮”依旧。秦淮河名妓那肌肤玉雪、含睇宜笑、容貌娟妍;知书善画,擅琴会唱,天姿巧慧,秀色可餐,内外兼修的名妓,成为秦淮河旁亮丽的风景线。东林党人不得志,遭排挤,没有影响他们视香艳为雅事,魂迷色阵,风流快活。
烟雨江南,风尘青楼。秦淮河旁的秦楼旧院,成为文人才子们嫖宿之地。“家家夫婿是东林”,成为历史上绝妙的讽刺。这般讽刺,在风流才子眼中却有另一番见解,按同道之人的说法:“戏耍而有益于正,亵狎而无叛于经。”
光阴如梭,东林党人的风流浪漫,早已湮没于历史尘埃。曾红极一时的“江南八艳”的故居,目前尚存的很少。《桃花扇》的主角李香君的媚香楼,它位于南京秦淮河畔钞库街38号,站在来燕桥上低头可见河旁的媚香楼。
“楼台见新月,灯火上双桥。隔岸开朱箔,临风弄紫箫。”当年媚香楼等香粉艳丽之地的座上客,都是达官贵人、风流倜傥的文人才子。《桃花扇》男主角侯方域不用说,还有龚鼎孳、钱谦益、冒襄等人,这三位才子娶的小妾都是大名鼎鼎,才貌双全的名妓,顾媚、柳如是、董小宛。只是他们爱情还算甜美,也有恩爱,双宿双飞,只有李香君与侯方域,爱情故事凄婉伤感。孔尚任要“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故以此为主线,写出轰动一时并经久不衰的《桃花扇》。
历史是无情的见证人和审判人。侯方域与奸佞和解;“江左三大家”之一的龚鼎孳降清;钱谦益也开城揖清。倒是名妓李香君忠贞爱情,为侯君,决不从阉党安排,嫁他人,更不受人之财,血溅桃花扇,甚为贞烈。为人格尊严不容玷污,宁愿一死,也不屈服阉党。
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结局有几种说法,如下说法,恐怕比较符合作者孔尚任的本意。李香君宁愿选择出家,也不想再见已投靠清朝的侯方域。她临死之前留下一句话:“公子当为大明守节,勿事异族,妾于九泉之下铭记公子厚爱。”林语堂先生说她是:“气义照耀千古,羞杀须眉汉子”。正因如此,秦淮河旁的这栋媚香小楼,让后人产生无限的感叹和敬意。
据说桃花扇是有实物的,是折叠扇,“香姬面血溅扇,杨龙友以画笔点之”。民国时期,在北平还出现过,扇面写清初文士题咏,不知真假。倒是侯方域留有诗句是真实的,在他的《四忆堂诗集》中有《金陵题画扇》诗:“秦淮桥下水,旧时六朝月。烟雨惜繁华,吹箫夜不歇。”
孔尚任与生活在天崩地坼,毁家纾难的明末清初东林党人、复社才子们不同。他出生在清朝,也长在清朝。他所闻所见的是清朝政权已基本稳定,反清复明早已无望。20岁前后孔尚任考上秀才时,当初复社那些意气风发,趾高气扬的才子们,不论降清当贰臣的,还是隐居没了踪影的,都风流快活之后也已七老八十,步履蹒跚。
夕阳西下,这些明朝遗老,装着一肚子不合时宜,还有不时发酵的陈年往事,正无处倾诉,却遇上为创作《桃花扇》而收集史料的孔尚任。他在江南任职公干时,广泛结识石涛、龚贤、卓尔堪等南明遗民,还与冒襄在扬州相处一个多月。实地踏访南明的江防之地,登临梅花岭,凭吊史可法衣冠冢等,为搜罗创作素材不知疲倦。有人对此概括评价,说他“孜孜好士不倦,士无贵贱,莫不折节交之。凡负奇无聊不得志之士,莫不以先生为归。”
山东济宁有石门山,循蹊而上,两侧有古䕨垂吊,粗壮遒劲。当年孔尚任在此隐居,秉烛于黄卷前,挥笔疾书,写出了《桃花扇》第一稿。读者如去济宁,可登石门山,临此境,感受孔尚任吟咏石门山的诗作:“山尾山头拖翠长,吟鞭揺雨路苍苍。不成村舍三家住,稍有田塍半段荒……”
照理说,孔尚任在清朝是食廪粟,本可以活得很滋润,官虽不大,却可旱涝保收,潇洒滋润活到老。因为他出身好,是清朝拉拢汉人的重点对象之一。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南巡后北返,路过山东,特地去曲阜祭孔。孔尚任有幸为皇上讲解《大学》,得康熙褒奖。于是孔尚任被任命为国子监博士,成为朝廷正八品官员,日子过得无忧无虑。可孔尚任毕竟是汉民族优秀文化人,他的血管里流淌的是孔家的血脉,没有人委托,更没有人指令,孔尚任勇敢地把明王朝的覆灭,百姓遭殃的教训担在肩上,执意写《桃花扇》,三易其稿,费时十余年。
《桃花扇》火了,“不独令观众者感慨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矣。”与此相比,孔尚任却厄运缠身,被无缘无故罢官,只好回到家乡,授徒讲学之外,恐怕还得面朝黄土,背朝青天,自挣口粮,养家糊口。不过,虽当时孔尚任郁闷愤慨,可历史早已证明,孔尚任的选择是正确的,因为《桃花扇》让后人记住了孔尚任,也记住了他不愧是孔子的后代。
孔尚任埋葬在曲阜孔林,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游人去孔林祭拜孔子时,也别忘了祭拜下孔尚任,不论他的为人气节,还是留下的《桃花扇》都值得我们凭吊祭拜。
《桃花扇》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的。戏中主要角色,历史上都真有其人,而非虚构。不过历史人物搬上舞台,总有艺术升华,而非本色。读史看戏,或看戏读史,感觉是不一样的,各有各的味道,各有各的千秋。

请读下篇《桃花扇》的题外话。

鸣谢:耿勇先生赐稿分享!

孵混堂

那些年,陪伴我们的电视广告

理发那些往事

取暖

买粮记


久违了,麻雀

窗前的水杉树

䓤油饼

丧命沪上的末代侯爷

地铁里的手机族


江湾五角场的“黄兴”情结

《繁花》让人想起那个年代

老严的“文学梦”

退休了,去打乒乓

《繁花》 唤起尘封的记忆


《繁花》年代的浦江两岸

探亲路上

过年贴春联

儿时过年

青山在,人老否


围墙下的大排档

姓名中的辈分

唉!黑头发,白头发

云雾中的浦东新高度

体检


我眼中的五角场

老北站印象

《繁花》年代的电车

《繁花》年代的公交车站

茶事


【哈哈镜】投稿的尴尬

【长焦距】明朝开国,松江才子遭殃

【长焦距】明朝谢幕,松江才子捐躯

樱花开了

养蚕


黄兴路像条河

有编号的书柜

花草缘

难忘读书上进好年代

偶遇明星


稿费

地名,渡过尘世的河

那年高考

从主持曹可凡说开

父亲的上海情结


凡人与名人

地名,渡过尘世的河(续篇)

彼得的“法律”意识

《红楼梦》里说“扇子”

当年灭臭虫


淋浴房里飘出的歌

天热,喝凉茶的记忆

父亲的竹凉席

“叔叔,几点了?”

“本报通讯员”的往昔

   上篇  下篇


高温中,人依旧

又闻蝉鸣

纳凉

军营饭菜香

新兵连的故事


手持折扇,风流也悲催

相亲

停电

小人书摊

此“鲈鱼”非彼“鲈鱼”


李府今昔

我的小学

段家祠堂,今安在

不一样的师生情谊

逍遥津里清淤泥


中秋月圆的“庚辰午门䅁”

台风,怕它不来,又怕它乱来

家乡有条河,叫包河

合肥的上海人

国庆,外滩璀璨的灯光


苹果香

地震那些往事

江湾五角场的“圆”

“弹棉花喽”

五角场曾有两幢老楼


住小洋楼(上篇)

住小洋楼(下篇)

台上与台下——读小说《主角》有感

司马懿的拿手好戏

五角场两幢老楼续篇


“栏杆拍遍”

学说上海话

《牡丹亭》“人鬼情未了”


我知道你在看哟~

阿拉老底子
叙老底子事, 忆老底子人, 诉老底子情, 不忘昨天, 激励今天, 走向明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