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小戏迷”到 “老昆虫”(作者:曹斌超)

旅行   2024-12-04 00:02   上海  

阿拉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老底子事  忆老底子人

诉老底子情




从 “小戏迷”

到 “老昆虫”


曹斌超

我家摆过“小人书摊”,我有位“戏迷”母亲,于是,爱看书、爱看戏,成了我的两大属性,尤其是嗜戏如命,痴迷了一生。

我六岁时,母亲第一次带我到东门路中华路上的福安百货公司游乐场看京戏。舞台上紧锣密鼓,一俊一丑两位武生,持刀摸黑对打,夸张的动作,滑稽的表情,时而令我一惊一乍,时而引我哈哈大笑。由于我以前看过《杨家将》连环画,所以经妈妈提点,我很快入了戏。这出驰名中外的京剧《杨家将》中的经典折子戏《三叉口》,就是我这个“小戏迷”的开蒙戏。从此,我看戏渐渐成瘾,一发而不可收。

(福安游乐场)

(三叉口)

我这个小戏迷,有幸渡过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那正是新中国文艺繁荣时期。单说戏曲界,海纳百川的上海,拥有大大小小剧场187家,有十多家新组建的国家院(团)和上百个民间剧团在此演出。京剧、越剧、滑稽戏、沪剧、淮剧和评弹等剧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海派大众戏曲文化。那是上海戏迷多大的福气!

小时候,我最喜欢滑稽戏,蜜蜂滑稽剧团的周柏春、姚慕双,大公滑稽剧团的杨华生,是我崇拜的偶像。开始我在收音机里收听他们的节目,听了他们的滑稽演唱后,我就鹦鹉学舌地学着演员的腔调表演给大人看,稚嫩又像模像样的样子,引得大人哈哈大笑。模仿姚周二位大师的“十三人搓麻将”及“宁波音乐家”等段子,以及滑稽泰斗杨华生的“宁波空城计”和他演的三六九警察的经典台词:“我一看就看出来睐,你不是个好人”,是我从小到大,在学校和单位里即兴表演的保留节目。1958年杨华生、笑嘻嘻、张樵侬、沈一乐创作演出的《七十二家房客 》,1961年周柏春、姚慕双等首演的《满园春色》,都是滑稽戏的经典。当时,两出戏,都是“轰动上海滩,一票难求。”我妈妈知道我喜欢,前后都到天蟾舞台和解放剧场,通宵排队买票,让我一饱眼福。今年六月,我在《文汇报》读到一篇报道:200余份不同年代滑稽戏戏单及文献资料在上海外文书店展览,这是金融界作家阿海的个人收藏,这些普通而又珍贵的资料,全面系统涵盖了1949年以来上海滑稽戏舞台涌现的大量精品力作。这报道不仅勾起我熟悉的一个个滑稽戏的回忆,而且深为许多滑稽戏没有观赏而遗憾。同时,作为戏迷的我,还为滑稽戏前途感到担忧:作为上海及周边吴语地区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滑稽戏,何时才能重铸辉煌,风靡上海滩?

(滑稽泰斗杨华生)

(滑稽大师周柏春、姚慕双)

不要抱怨没观众,只要有好戏,就会有观众,有戏迷。我感恩我的母亲带我看戏,看各种各样的戏,即便当年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家,在物质生活上是匮乏的,但在精神生活上是丰富的。那时我们住在老城厢的人,喜欢到就近的福安百货公司游乐场看戏。那里买了门票,就可以玩上一天,看京剧、越剧、沪剧、滑稽戏、电影,随心所欲。去福安看戏往往是星期天,母亲一早起床,忙着用面粉做“油麻黄”,(这是我们宁波人的说法,即油面饼,)放在饭盒里作为午、晚餐。上午十点不到,我们就到了福安公司买票后直接上了四楼剧场,找好座位,安心看戏,一场接一场,一直看完夜场,过足了戏瘾。母亲平时生活节俭,但看戏舍得花钱。我家有个邮筒状的储蓄罐,母亲交给我,教育我不要乱花钱,节省下来的零用钱放进罐里去,以后可以看戏买门票。我照办了,作为“看戏门票”储蓄罐,一直使用到1964年我参加工作。据说这个邮筒储蓄罐,是民国时期鼓励邮政储蓄的宣传品,2015年我捐赠给上海邮政博物馆,他们作为藏品收下并展出了。其实在我的心目中,它是我家两代戏迷与戏结缘的“信物”。

(“看戏门票”储蓄罐)

(捐赠证书)

犹记当年,我大约10岁光景,每星期有一、二次,华灯初上时分,母亲带我去更多剧场看戏,到过大世界、共舞台、天蟾舞台、瑞金剧场、大众剧场、红都大戏院、明星大戏院……,戏迷母亲领着小戏迷的我,亲近了京胡激越、洪钟大吕的国剧,陶醉了缠绵悱恻、唯美典雅的越剧,欣赏了乡音亲切、唱腔醇厚的申曲。

尤其是,我在大世界看过《铁弓缘》、《三打祝家庄》等戏,慢慢对京剧的兴趣越来越浓。记得一次,邻居爷叔带我去海员俱乐部参加他们的春节联欢会,记不得是请来了那个京剧团演出的《凤还巢》。这是梅派京剧的代表作之一,行当齐全,该剧轻松流畅,幽默谐趣,是一部充满中国古典雅趣的轻喜剧,我看得津津有味。

最难忘母亲带我观看过的两出京剧。一次是到人民大舞台观看的《宇宙锋》,由四大名旦各演一剑,即梅兰芳的“一口剑”(宇宙锋),程砚秋的“青霜剑”,尚小云的“峨嵋剑”,荀慧生的“鸳鸯剑”。梅派雍容华贵的唱腔,抑扬传情的念白,优美雅致的舞蹈吸引和感染了我,使我慢慢领略了京剧艺术的魅力,对生旦净末丑各行当各流派唱腔也稔熟于心。著名戏曲理论家齐如山先生说“国剧的原理,有两句极扼要的话,就是无声不歌,无动不舞。凡有一点声音,就得有唱歌的韵味;凡有一点动作,就得有舞蹈的意义。”《宇宙锋》做到了完美。

母亲最后一次带我去看的是共舞台演出的“齐天大圣”。此戏由六个演员分饰孙悟空,当年轰动上海滩,被称为“六只猢狲大闹天宫”。六个演员分别是小王桂卿、小二王桂卿、小三王桂卿、李仲林、高雪樵、筱高雪樵。小二王桂卿在演出闹龙宫中的表演,使我至今难以忘怀。据说他是近视眼,这天在耍铁锤时一个趔趄没接着,他赶紧用双手捧着,对此失误,全场没有一声倒彩,唯有轻轻的叹惜声。然后,小二王桂卿立即重来一次,成功引得一片掌声。接下来是宝剑入鞘,他把宝剑放在右脚上,左手拿着剑鞘,全场屏住声息,静得一根绣花针掉在舞台上都能听到。只见他将右脚轻轻一挑,说时迟、那时快,一道寒光从头顶闪过,飒的一下,宝剑精准落入剑鞘,顿时一阵山呼海啸般的叫好声连绵不断,一阵阵排山倒海般的掌声此起彼伏。我当时从座位上蹦跳起来疯狂地拍手。接下来的是李仲林的蟠桃会,真是出神入化,将一个诙谐幽默的孙悟空活脱地展现在观众眼里。最后压轴的筱高雪樵,把京剧的唱念做打发挥到了极致,特别是他手执一丈宽的大旗,挥舞得轻松自如,一个个小猴子和天兵天将翻着筋斗在他高难度的平翻中跳转。六个猢狲各有绝招,不一而足。如此而来,京剧完全折服了我,成了我最大的爱好。

(宇宙锋)

(美猴王)

1964年底,我参加工作以后,有了独立经济来源,可以自己买票看戏。可是好景不长,一场绝无仅有的大革文化命的风暴骤然降临。文艺界成大灾区,各种戏曲都被作为封资修的四旧而封杀。全国除了八个戏,唯一侥幸在文艺沙漠荒芜中艰难生存的是评弹。因余红仙的一曲《蝶恋花•答李淑一》,挽救了这个剧种。再说评弹较适应现代和革命题材的演出,便成了一株孤芳小草。在同事影响下,我涉入评弹,到一些小书场,听了几次中篇评弹《李双双》《芦苇青青》,聊解无戏可看之渴。那八个样板戏,说实话戏味不足,情节一般,有些唱段倒可以听听。那时候,我回到家里,除了听母亲哼唱几句越剧“梁、祝”选段过过瘾,就是读《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四大名著,回味曾经看过的那些戏。

直到八十年代初,文艺复兴,各种戏曲陆续登场开演。惜乎我结婚有了孩子,工作也忙,没有时间再去剧场看戏了。幸而香港舅舅给我带来了一个大彩电。于是我成了央视的“长安剧院”、上视的“戏曲频道”的忠诚观众。

那时我正在学习唐诗宋词元曲,看到电视里有昆曲折子戏演出,立即产生共鸣。昆曲以曲牌演唱,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载歌载舞,身段婀娜多姿,如磁铁般把我给吸引住了。于是,“深谷幽兰”美誉的昆曲成了晚年的我之最爱。我自称“老昆虫”。电视里凡有昆曲播出,我必锁住频道,定睛观看。老伴笑我道:“你这条老昆虫要钻进戏里去了。”

2004年时,第一次进入上海大剧院,看青春版《牡丹亭》。票价特高,我买的是380元的。开演后,听了杜丽娘唱的“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那优美的唱腔,悦耳的音律,高雅的曲调直觉得心旷神怡,真可谓“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 ”。

(昆曲青衣)

(昆曲小生)

此后经常去剧场看戏,特别是2007年退休以后去剧场看昆剧的时间越来越多。2008年“上昆”成立30周年纪念演出,2018年上昆40周年庆祝专场演出,我都躬逢其盛。尤其难得的是,2018年2月23日一场,上昆国宝级演员计镇华、刘异龙、王芝泉、张铭荣、张洵澎、梁谷音、岳美缇、张静娴、蔡正仁等悉数出演。俞正飞大师的夫人90高龄的李蔷华,由蔡正仁推着轮椅出场,著名演员濮存昕作为嘉宾出席。2月26日,在上海大剧院献演的“上昆”明星版《长生殿》,出演的有蔡正仁、张静娴,昆三、昆四班的当红新秀黎安、罗晨雪,京剧名家史依红、台湾昆曲名家魏春荣友情出演杨贵妃。

近20年来,我看过的昆曲还有:《玉簪记》、《贩马记》、《班昭》、《川上吟》、《蝴蝶梦》、《狮吼記》等等,近30出。

我最感兴趣的别开生面的“两戏一唱”,令我看到六百年历史的昆曲生生不息的青春旺盛:

2018年,由昆曲王子张军及当红京剧旦角史依红等演出的当代昆曲《春江花月夜》,这部把唐·张若虚这首第一长诗,演绎成超越现实、超越生死、超越时空、触及人性的戏,使之成为继明朝《牡丹亭》、清代《长生殿》以后,一部足以留给后世的里程碑作品。 

2020年,《我,哈姆雷特》。全剧由昆曲王子张军一人演出,涵盖生、旦、末、丑四个行当。将四行当演绎得惟妙惟肖,把同时代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中国古老昆曲与欧洲文艺复兴时的杰出悲剧,完美结合表演得淋漓尽致。

2016年,在上海音乐厅“非遗双绝•大雅清音”昆曲演唱会上,张静娴演唱的88句白居易《琵琶行》古韵长歌,时而低吟淺唱,时而宛转悠扬,缠绵凄美情伤;笛箫琵琶,宛如间关莺语花间滑,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曲唱罢,余音绕樑,似佳酿慢飲,陶醉其中,举座静息良久,始掌声雷动。

难忘的2021年4月10日,这是我最后一次去剧场看戏了。我在“俞正飞昆曲厅”观摩了《狮吼記》,由当红小生黎安和闺门旦余彬主演。幽默诙谐精湛的表演,赢得观众阵阵笑声,悦耳优雅的水磨调,听得观众如痴如醉。这天我很幸运,散戏后我在剧团门口等接我的车,这时黎安背着包下班出来,我上前请求合影,他欣然同意。

(老昆虫)

(红小生黎安与“老昆虫”合影)

由于我患上了帕金森病,腿脚不便,走路困难,从此再也不能去剧场看戏了。但是钟情昆曲之痴情不变,我早有准备,预先买了碟片,有俞正飞、言慧珠两位大师合演的《墙头马上》全本、俞正飞、张娴的《玉簪記》中“情挑”一折、蔡正仁、梁谷音合演的《牡丹亭》全本等。有此相伴,“老昆虫”照样会活的精彩!


鸣谢:曹斌超先生赐稿分享!


我家摆过“小人书摊”

我读的小学很特别

我当过粮店经理


我知道你在看哟~

阿拉老底子
叙老底子事, 忆老底子人, 诉老底子情, 不忘昨天, 激励今天, 走向明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