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源羌蕃鼓舞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民间舞蹈,主要流传于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麻家集镇路西村及其周边地区。
它起源于1300多年前古羌民的祭祀活动,后逐渐演变为祭祀舞蹈,随着历史的发展,吸收了藏、汉民族文化特色,形成了现有的文化形态。2011年,渭源羌蕃鼓舞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羌蕃鼓舞的主要道具和乐器是羊皮鼓,舞蹈时通常有十八名青壮年男子在手执牛尾拂尘的“老西番”的指挥下,手执羊皮扇鼓列队而舞。其中还有男扮女装的“西番婆”手执针线和鞋底舞蹈,并穿插戏谑逗趣的表演。其舞蹈形态古朴矫健、豪放又不失虔诚,具有持鼓敲击、左旋右转、跨曲起蹲、圆形路径等基本动作形态,以及鼓铃交加、歌舞相融的基本特征。
甘肃省渭源县麻家集镇路西村,村民表演羌蕃鼓舞(王纲摄)
羌蕃鼓舞的表演具有固定程式,队形变化丰富,包括走四门、铁绳扣、挂四斗、龙摆尾、拨牙空、攒八卦、绕棉花等。舞蹈动作刚劲有力,气势非凡。所唱蕃曲多为祝福吉祥如意、五谷丰登之类。
这种舞蹈显示了藏羌民间舞蹈的融合性,是古代藏羌文化的活态载体,蕴含了藏羌民族传统精神和文化习俗,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和民俗研究价值。它不仅是当地民众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也为外界了解和认识藏羌文化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窗口。
在一些特定的场合,如年节或祭祀“九天圣母”时,羌蕃鼓舞都会进行表演。近年来,渭源羌蕃鼓舞也逐渐走向更广泛的舞台,通过参与各种文化活动,让更多的人领略到其独特的魅力。例如,2024年3月23日,渭源县羌蕃鼓舞走进天水,为天水麻辣烫添彩,吸引了大量外地游客驻足围观,还有游客参与到表演中。
渭源羌蕃鼓舞有以下一些独特的舞蹈动作:
渭源县麻家集镇路西村,村民表演羌蕃鼓舞(王纲摄)
● 走四门:舞者按照特定的路线和步伐移动,形成四门的形状。
● 龙摆尾:动作犹如龙尾摆动,具有流畅和灵动的特点。
● 铁绳扣:可能涉及舞者以某种方式交织或扣动手中的道具,类似铁绳扣的动作。
● 挂四斗:其具体动作形式可能与四角或四物相关。
● 拨牙空:或许是一种具有特定节奏和姿态的动作。
● 攒八卦:队形或动作排列呈现出八卦的形状或蕴含八卦的理念。
● 绕棉花:可能是围绕着某个中心点或物体进行旋转或舞动,类似绕棉花的动作。
此外,舞者还会表演持鼓绕头、曲腿左右旋转、旋摆跨步、起脚跳等高难度动作。整个舞蹈具有圆圈起舞、鼓铃交加、动作敏捷、姿势粗犷、歌时不舞、舞时不歌的基本特征。
这些独特的舞蹈动作是渭源羌蕃鼓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展示了舞者的技艺和力量,也体现了该舞蹈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风格。通过这些动作,羌蕃鼓舞传达出藏羌民族的传统精神和文化习俗。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这些舞蹈动作的具体解读可能会因地区、传承者和表演情境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如果你有机会观看渭源羌蕃鼓舞的现场表演,将能更直观地感受和理解这些独特动作的魅力。
渭源羌蕃鼓舞现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地文化馆的保护下,其传承仍面临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