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陇西威远楼上的崇宁铜钟

文化   2025-01-31 00:01   甘肃  

威远楼上的崇宁铜钟

缘  由

任何时代,修志、修庙、铸钟等,都是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象征。北宋徽宗时期,陇右一带在王韶熙河之役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较大的发展,真正是“国泰民安”。

公元1068年(熙宁元年)12月,随着宋神宗、王安石变法图强的呼声,王韶在《平戎策》三篇中指出:西夏可取,要取西夏,应先收复河湟。这样,夏人就会腹背受敌。

当时北宋政权的两大外患,一是吐蕃,二是西夏。相比之下,西夏对宋朝的侵扰更加频繁,威胁也更加严重,实现王韶提出的军事目标,不仅可以打破弥浸于宋朝的因循苟且、安逸懈怠的政治空气,而且可以直接加强对西夏的防务工作,提升北宋王朝在宋、夏军事形势中的有利地位。王韶的建议立即得到宋神宗和王安石的重视和采纳,并提拔他管干秦凤经略司机宜文字,主持开边事务。

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在古渭砦地建通远军(今甘肃陇西县)任命王韶为知军事。王韶就任以后,积极操练军队,准备进军。7月他指挥在渭源堡(今甘肃渭源县城)和乞神坪(今渭源西南)筑城,进兵至抹邦山,与吐蕃蒙罗角,抹耳水巴等族对阵,宋军居高临下,压敌列阵,蕃兵翻上宋营,乘高下斗,王韶身擐甲胄,一马当先,指挥帐下迎击敌军,打败蕃兵,焚其庐帐,洮西为之大震。吐蕃木征部渡过洮河来援,吐蕃余众复集。王韶令别将在竹牛岭(甘肃渭源县至临洮间)南虚张声势,亲率一支军队暗暗地向武胜军进发,击败木征部将瞎药等,遂筑武胜城,建为镇洮军。不久,又打败木征亲军,降其部落二万余帐。10月改镇洮军为熙州(今甘肃临洮县),宋政府还以熙(临洮)、河(临夏)、洮(临沉)、氓(岷县),通远军(陇西)为一路,任命王韶为经略安抚使,兼知熙州。

公元1073年,王韶进军康乐寨(今康乐县),2月一举攻克河州。王韶前后行军一万八千里,夺得熙州、河州、洮州、岷州、宕州、叠州六州,恢复了安史之乱以前由中原王朝控制这一带地方的局面。王韶取得的胜利,是宋朝开国以来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扭转了宋对西夏斗争中的被动局面。宋神宗在紫宸殿升王韶为左谏议大夫,瑞明殿学士。公元1075年12月,王韶为枢密副使。

同时,王韶还把军事行动和经济行动结合起来,在开拓熙河的准备工作中,王韶经过实际调查,上奏疏说:渭源到秦州,有上万顷良田荒芜,请置市易司,开展商业活动,使汉族和少数民族的茶马贸易活跃起来,并借官钱资助商贾,取其利息来充军用。可谓公私两利。宋神宗批准了他的上奏,赐钱三十万缗为本,任命王韶领市易司,在秦州,通远军,熙州等地设置市易司。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王韶在向朝廷奏疏中说:“通远军自置市易司以来,收本息钱五十七万余缗。”市易司在平抑物价,防止豪商巨贾囤积居奇,增加政府收入,活跃经济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客观上有利于这一地区社会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被西夏阻断多年的丝绸之路由于熙河之役的胜利,又可绕道河湟面畅通起来。经元、明至清代,历800多年而不衰,这是陇右与青海、西藏经济交流和贸易史上的一件大事。

综上所述,王韶熙河之役,开拓了熙河地区,结束了被吐蕃侵占达300多年的混乱局面。安定了社会秩序,发展了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促进了社会发展。在二十多年后的宋徽宗崇宁时代,这一繁荣还暂时延续着。所以盛世修志铸钟就不奇怪了。当然历史上盛世修志、修庙、立碑、铸钟大多是歌功颂德,崇宁铜钟也不例外。例外的是二十多年后,由于政治腐败,金人入侵,北宋政权也于公元1127年灰飞烟灭了。

价   

清末学者、志草经提学使叶昌炽的《语石》,被誉为近代研究我国古代石刻艺术,最有学术水平之著作,为考古学重要的研究参考书。清光绪廿七年(辛丑)有序,此书脱稿后,越二月,即奉视学甘肃之命。丙午归里,养疴渎州,再加厘订,去其复重,辛丑写完。叶昌炽先生以毕生之精力,对全国的金石,或实地考查,或翻阅大量文献,或访问各地金石研究者,终于写成了鸿篇巨著《语石》。《语石》记载:“余东使西征,渡河登陇,所见古钟,皆沉埋于野田蔓水中,惟有巩昌府城内中间古楼上,周刻“皇帝圣寿万岁,重臣千秋,法轮常转,国泰民安”十八大字,下题大宋壬午岁崇宁元年正月,皆阳文题目,阴阳文不等。”在全国浩瀚的石刻、古钟中,唯独把陇西古楼的崇宁铜钟作了惜墨如金的介绍,可见崇宁铜钟的文物价值了。叶昌炽此次来陇,还拜访了陇西著名学者杨凌霄,对杨的著作给了很高的评价,认为有益于后世,牌示褒奖,并为其亲笔题写“襄武耆献”大木匾悬于门前。此外杨玉如的《陇西金石访谈录》、张鸿汀的《陇右金石录》都对崇宁铜钟作了简要的介绍,对钟面文字从未著录,只有楚石胞兄的《陇西金石文存》全录了钟面文字,并作了详细介绍,并统计列名题衔者达145人。


后   话

崇宁铜钟的钟面文字题名,多为番绅番将,这是北宋末年王韶熙河之役后,归附大宋政权的吐蕃旧部。当时王韶的政策是恩威并用,对主动投降的予以优抚,对顽抗的坚决镇压,这样大部分吐蕃部落看到王韶军纪严明,锐不可当,也就主动投降了。王韶对投降的番兵番将分别利用,有立大功的还委以重任。钟面列名中有巡检瞎药、瞎角,笔者认为就是前文提到的吐蕃木征部将瞎药兄弟。归附大宋后,王韶任命为通远军巡检,铜钟上有题名。还有防御使包震,侍禁包道,笔者疑为是包顺家族成员。确否?存疑待考。据史料记载:公元1071年(熙宁四年)王韶以吐蕃俞龙珂部势力较大,渭源羌和西夏都在拉拢他,乃因巡边,领数骑直抵其帐,与俞龙珂推心置腹谈判,并留宿一夜,表示诚意,俞龙珂深受感动。第 天,即率部众十二万内附,还亲至京师,朝见宋神宗,自言平生间包拯是朝廷忠臣,乞赐姓包氏,以效忠于宋王朝,神宗答应了他的请求,赐俞龙珂姓名包顺。其后包氏世守岷州,极尽忠力。这样在当时的政权组织中,有番兵番将,也就正常了。所以崇宁铜钟番兵番将,列名题衔,汉人,信士,僧人,主持捐资,最为明显。


崇宁铜钟以后还用作报时和报警。晚清时,每日晨曦刚露,威远楼上的崇宁铜钟就响了。人们谓为晨钟,预示着新的一天的开始。当时有专人负责执行。抗日战争期间,日本飞机在轰炸陇西前,当局就敲响了威远楼上的崇宁铜钟,那深沉、厚重、悠远的钟声响彻二十多里,城乡人民闻之,纷纷扶老携幼,出城上山,躲避日寇飞机的轰炸。笔者小时也曾参与其中,仓促逃逸,飞机过后,崇宁铜钟又响了,那是解除警报的信号,逃避在城外的人们也陆续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了。抗战期间,伪县长丁玺,将崇宁铜钟落地,欲敲碎,拟制刺刀。请匠人查看,始知为铜钟,乃作罢,遂弃于威远楼一楼门外西台,埋于灰尘。1958年,在威远楼一楼南台偏东处筑亭悬伸,至今保存无损。

崇宁铜钟在研究我国北宋末年政治变迁、经济发展、文化源渊、书法艺术、金属铸造等方面,具有弥足珍贵的史料价值。

作者简介:戴璠(1937.7-)甘肃省陇西县人,甘肃陇西师范历史高级讲师。1960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学院历史。从事历史教学近40年,长期担任历史教研组组长。1992年、1993年两次代表甘肃省中师历史中心教研组,先后出席了在西安市和沈阳市召开的全国中师历史教学大纲研讨会,并作了《甘肃中师历史贯彻执行大纲的实施意见》的发言。主编了20余万字《中外文明史常识》,经省教委审定出版发行,作为全省中师历史选修课教材。他长期从事历史教学,利用讲授乡士历史积累的资料,撰写了十余篇具有珍贵价值的文史资料。其中《投身革命,献身教育》一文选入国家八五规划重点图书《师范群英.光耀中华》丛书16卷。有三篇选入甘肃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出版的《文史资料集萃》43辑。由于他工作出色和教学成果显著,多此被评为优秀教师和先进个人。曾是第十届陇西县人大代表,第三、四、五、六届陇西县政协委员、常委。1997年退休。



微美甘肃
文化、历史、美食探究、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