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了“祭祀”,年味儿就差多了

文化   2025-01-31 00:01   甘肃  

 

      今天的人老说过年没年味,为什么?这里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有一项重要的内容被忽略了,那就是祭祀。没有祭祀,也就没有一个家庭的向心力,同时也就没有了一种仪式感和对先人的崇敬,所以说祭祀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南方很多农村都有祠堂,祠堂是一个宗族社会的重要核心。城里面没有这个,但也有祭祀。有的大户人家在外面有自己的家庙祠堂,一般人家就在自己家里面摆供。

  今天过年鞭炮齐鸣的高潮,是在除夕午夜交子时的时候。过去不是,过去真正鞭炮最热闹的时候是晚上六七点钟,为什么?因为这个时候开始摆供上祭,所以鞭炮齐鸣。现在因为没有摆供祭祀了,于是都到了交子时作为新旧两年更替交接的时候放鞭炮,从前也有交子时放鞭炮的,但是基本上还是六七点钟鞭炮最热闹。

  汉人和旗人的祭祀不太一样。汉人讲究男尊女卑,男性占主导地位。旗人则不一样,旗人只有尊卑长幼之分,没有男女之别。所以《红楼梦》贾府里面的祭祀是贾母主祭,贾赦是长子,贾政是做官的,贾敬还从道观里赶回来,祭祀的时候都要靠后,他们都得听贾母的。

  旗人妇女地位很高,贾母虽然是女流,但是辈分最高。我们家是半满半汉的习俗,没有这个问题。清代我家的祠堂曾在朝阳门内大街路南,民国后就废弃不用了,一般祭祀都是在家里进行。

  过去大户人家的祠堂,可能常年摆着祖宗牌位,但是一般人家祭祀,到过年的时候才在厅堂现摆出祖宗牌位。在我记事的时候,我家祭祀已经很简化了,我家有几十个简易的牌位,底下是一个木头块,上面是一个弯成竖直椭圆头的铅条,黄绫子牌位签可以随时套在铅条上,不知是谁的发明。平常放在木匣子里面,到了祭祀的时候一个个拿出来套在牌位上,我的活儿就是往签条上套黄绫子封套。祭祀完毕,黄绫子封套可以一个一个地抽出来,搁一叠,再放入木匣子里头。黄绫子封套上是列祖列宗的名讳,一般是祭五世以内。我套好后不知道次序,得由我父亲去摆。我家主祭就跟满族不太一样了,是由我父亲主祭,因为他是祖父唯一的儿子。祭桌前有一个青铜的盘作为奠酒的池,父亲手持铜爵,我要用铜壶往铜爵里注酒,然后由父亲举过头顶后在祭池里奠酒。我们家没有什么长房、长孙之说,就这么一个儿子,一个孙子,所以将酒注入爵中就是我的事儿了。

  奠酒以后就是行礼,过年是大礼,三拜九叩。怎么做呢?叩下去以后磕三个头站起来肃立,然后再跪下去,磕三个头,再起来肃立,周而复始三次。一般来说都是左腿微屈,先跪右腿,接着左腿再跪下去,磕头不是捣蒜式的磕三个头,是每叩一个头,上身立起来,再叩一个头再上身立起来,这样是三跪九叩。现在许多影视剧中往往在行礼后有个合十的动作,实际上是错误的,对先人的祭祀是不用佛教礼仪的。2014年,是朱家溍先生十年忌辰,在北京正乙祠有个纪念活动,朱家三姊妹行三跪九叩大礼如仪,姿势是基本正确的,看得出来是从小训练有素。

  供桌上要有五供,什么叫五供呢?中间是香炉,两边是蜡烛,再两边是花瓶,这叫作五供。五供可以是铜的,也可以是景泰蓝的,也有瓷的,有各种不同的五供,根据家庭的经济情况或者是祖宗传留下来的五供沿用。蜡烛预先点好,然后上香,上香一般来说是三炷香一起点,点燃以后分插三炷。牌位前面都有碗筷,列祖列宗不一定每一个人前牌位都有,牌位可能有两层、三层,只是最前一排摆放碗筷,就是个意思而已。上菜是由佣人拿着提盒传菜到门口,由女眷来上供,男的一般不管,佣人更不能上供,我家是由我的两位祖母和我母亲亲自端菜到供桌上。香烛从开始摆供要持续到撤供,中间不能断,香烛要燃尽时就要及时更换,一直到撤供为止。

  所有的节日基本上都和祭祀、祭祖、祭鬼神有关系,但我家从不祭鬼神,我的印象中,连祭灶都没有过。祭祖不能说都是封建迷信,   解上保留了种议式,保留了一种对先人的敬也意味着家族的血缘传承和伦理。

  我家过年的时候也烧锡箔和黄表纸。北京香蜡铺一年四季都有生意。香蜡铺的黄表纸有的要买回来自己剪,也有剪好了的,我们一般都是买黄表纸,裁八寸宽,对折,剪一个半月形,中间再剪一个方形的小孔,打开就像一枚枚制钱,这个我会剪。然后买一摞一摞的锡箔,有金的、有银的,然后自己登,登成一个一个的元宝,中间拿线穿上穿上以后不能乱,要成一串。祭祀时室外放一个火盆,不能在屋里烧。

  这个时候鞭炮齐鸣,这是除夕那天,大年初一也有烧的。

  有的人家摆供摆到正月十五,我们家摆供很简单,就是到腊月三十下午开始摆上,到正月初一吃完中饭以后就撤供,只这么一次。

  三十晚上摆的菜品基本上是鸡鸭鱼肉这些大件的菜品,没有炒菜。摆供祭祀以后,大家休息聊天什么的,过一个小时左右开始阖家吃年夜饭,供桌上的这些东西撤下后得加热,年夜饭时吃掉。撤供以后到夜里就是供清茶一盏,然后大年初一早上供一顿年糕,中午再供一顿饺子就撤了,这是我家的情况,比较简易。有的人家可能繁琐多了。我的父亲是既有新思想而又注重儒家人文传统的人,他认为祭祀主要不是其形式的隆重与否,而仅是保留对先人的怀念。

  北京的饽饽铺(点心铺)有一种东西叫蜜供,是用鸡蛋和面,切成条状过油炸,用饴糖黏合在一起的。下大上小呈宝塔形,每三坨五坨叫一堂。那时候的蜜供能有多高呢?最高的一坨有五六尺高,住在庭院中的人家一般有“天地桌”,蜜供就摆在院子里。过了年以后把它砸碎,穷人家的孩子就去抢着捡了吃,其实也挺好吃的。这是所谓的粗蜜供。精蜜供真是为人吃的,就要精细多了,又酥又脆,饽饽铺里随时都有,但是祭祀用的粗蜜供就要在年前事先预订了。

  我记事的时候我们家只有清明上坟、过年祭祀,清明时家中不摆、、中秋小条一般来说只祭自己的直系近代祖先,旁系就不祭了。因为我负责插牌位签,太清楚了。过年祭祀要插三四十个,小祭就我祖父、曾祖父四五个就可以了。祭祀礼似我家维持了很久到哪一年开始不祭祀了呢?基本上到1964年。1965年就风声鹤唳了,1966年“文革”,后来就比较淡化了。还有一个祭祀,就是祭祀我祖父的冥寿,即是祖父的生辰,比较简单,至于忌日就不祭了。

  正月初五北京人叫“破五”,破五就表示真正过年到了一个结束的阶段。一般拜年从大年初二起,也有从初一就开始的,有的地方还有女性正月初二才能回门的习俗,我们家一概没有这些。那时候我母亲身体不太好,很少回娘家,我父亲当然也一定会到我外祖父那边去拜年。后来,我太太在我们家过除夕,但是初一可能连我父母都到她们家聚会一次,这都是很现实的生活方式了,没有那么多的繁文缛节。

  从清代到民国,甚至到上世纪50年代,过年的礼俗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总体来说是由繁化简,尤其是祭祀活动的淡化到废除,使得过年的气氛发生了重要的转变。春节礼俗的移易,也从侧面反映了社会生活百年来的断裂和异变。



微美甘肃
文化、历史、美食探究、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