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继业绘《巩昌烟云图》局部:府文庙附近
巩昌府文庙位于今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据《巩昌府志》记载,其原在城西隅,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大参周懋相改迁南街,也就是今实验小学分校院内(今实验小学分校由府文庙、贡院、三义庙址组成)。
府文庙最早建于宋代,元惠宗至元元年(公元1335年)重建,但建筑情况无详细记载。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又进行了重建。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毁于陇西城陷之兵火,当时仅剩下崇圣祠与文昌祠。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巩昌知府颜士璋重建时,修复了戟门、棂星门、圣域门、贤关门、大成殿、崇圣祠、文昌阁、忠孝祠、节义祠、明伦堂、乡贤祠、名宦祠、左右庑各十余楹。殿堂祠庑,错落有致;大成殿巍峨矗立,其余堂祠相拥严整;其占地开阔,还有古树庇荫。
府文庙的大门在今实验小学分校操场西南端墙房处,门前曾有一大照壁,长达30余米,高约10米,巨石砌底,青砖戴帽,上盖青瓦,砌脊瓦兽。正面贴砖,上雕“万仞宫墙”四个大字,字大一米见方,为光绪举人张经(字纬堂)所书。照壁两侧面雕有“文武官员至此下马”八个字,这座照壁雄伟高大,因此被人称为“万仞宫墙”。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府文庙的大部分建筑物已被拆除,雄伟的万仞宫墙也于1966年后拆除。目前仅存大成殿一座,曾作陇西一中图书馆。1981年大成殿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春经维修恢复原貌,并陈列一中校史。2017年11月8日,巩昌府文庙大成殿入选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保护范围以大殿台明底边为基准向东、南、西、北各延伸50米。
巩昌府文庙仅存的大成殿现保存完好。
巩昌府文庙现状
建筑结构 巩昌府文庙位于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其大成殿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明间宽于次间,砖木结构,单檐歇山顶,前出明廊,上布灰瓦,脊雕缠枝牡丹,行龙纹饰,正脊两端置龙吻,中部为塔状脊刹,垂脊、岔背脊头施兽头,岔背上列仙人、走兽,四面飞檐,檐廊下六根大红明柱直顶二层普柏枋,柱下端为鼓镜石础。
历史沿革 据记载,巩昌府文庙于元惠宗元统二年(1335)重修,明清两代相继沿用并修缮,清同治五年(1866)毁于兵乱战火,光绪五年(1879)再建。
保护情况 1981年5月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7月,国家投资50万元进行了全面维修,2016年被公布为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巩昌府文庙仅存大成殿,位于今实验小学分校院内
巩昌府文庙的大成殿具有以下建筑风格和特色:
1. 结构布局: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明间宽于次间,布局严谨规整,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对称之美。
2. 建筑材料:砖木结构,既坚固耐用,又具有古朴的质感。
3. 屋顶样式:单檐歇山顶,造型优美,屋檐飞翘,给人以轻盈灵动之感。
4. 装饰细节:脊雕缠枝牡丹、行龙等纹饰,展现了精美的雕刻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正脊两端置龙吻,中部为塔状脊刹,垂脊、岔背脊头施兽头,岔背上列仙人、走兽,这些装饰元素不仅增加了建筑的美观性,也体现了其在等级和象征意义上的重要性。
5. 梁柱构造:檐廊下六根大红明柱直顶二层普柏枋,柱下端为鼓镜石础,既起到了支撑作用,又具有装饰效果,彰显了建筑的稳固与庄重。
大成殿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化意义:
从儒家文化的角度来看,大成殿是儒家思想传承和弘扬的重要象征。儒家强调“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大成殿作为祭祀孔子的主要场所,承载着对孔子这位儒家学派创始人及先圣先师的尊崇和敬仰,代表着对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在教育领域,它象征着对知识、智慧和教育的重视。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大成殿的存在激励着后人追求知识、勤奋学习、修身立德。
从社会层面而言,大成殿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识,体现了中华民族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有助于凝聚社会共识,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在历史和文化传承方面,大成殿见证了岁月的变迁和文化的演进,是研究历史、文化、建筑等多领域的重要实物资料,对于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教育、建筑艺术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总之,大成殿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精神的重要载体。
除了大成殿外,巩昌府文庙还有万仞宫墙、棂星门等建筑遗迹。
万仞宫墙 万仞宫墙曾是巩昌府文庙的大门,位于今实验小学操场西南端墙房处,门前有一大照壁,长达30余米,高约10米,巨石砌底,青砖戴帽,上盖青瓦,砌脊瓦兽,正面贴砖,上雕“万仞宫墙”四个大字,字大一米见方,为光绪举人张经(字纬堂)所书,照壁两侧面雕有“文武官员至此下马”八个字。
棂星门 棂星门位于陇西县实验小学院内,门前摆放着一些告示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