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特色的陇西秧歌铰子

文化   2025-01-20 04:53   甘肃  

陇西秧歌铰子是陇西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曲艺演唱形式。

陇西秧歌相传起源于明朝时期,那时陇西为巩昌府所在地,汇聚了五湖四海的人员,从而兼容各路秧歌精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陇西秧歌。其既有陕北秧歌的豪放、粗犷,又有河北秧歌的细腻、缠绵,熔社火和秧歌戏于一炉,既有秧歌的舞蹈和歌舞小戏,也有社火欢快滑稽的杂戏,还有武术表演以及具有简单情节和固定板式(唱腔)的小戏演唱。

与其他曲目不同的是,秧歌铰子是每场秧歌演出的“当头炮”。在大戏开始前,秧歌铰子便开始“打头阵”,先“吵”上一阵。通过锣鼓声聚集听众,同时演员也能利用这个时间段准备道具、陈设或化妆。其唱词有“这山高来那山高,那山背后栽樱桃,樱桃好吃树难栽,秧歌好唱腔难开”等。


吵秧歌


在陇西,按照习俗,正月初四傍晚秧歌铰子会先“吵秧歌”。因为陇西秧歌的准备工作较为繁琐,所需的道具、陈设和化妆需要一定时间,而秧歌铰子就如同前奏一般。

陇西秧歌铰子这一民间通俗小唱既有锣鼓的激昂,又结合了欢快的唱腔,深受大家的喜爱,它是陇西秧歌这一古老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陇西秧歌有以下独特之处:


1. 音乐特点鲜明:其曲调优美高亢,声域宽广和谐,节奏明快有致,犹有原始遗风。


膏药伞(北山人叫高烨)


2. 队伍变化独特:秧歌队伍在行进中有一定的次序。领头是掌“膏药伞”的,头戴毡帽,反穿皮袄,脖子上挂一串铜铃,前后小跑传递信息;下来是排灯一对,上写“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接着是龙灯,有双龙灯和单龙灯,每组龙灯长者12节,短者7节或5节,边走龙头边绾(盘绕)、龙尾摇摆;之后是“骑毛驴”一对,由小孩骑驴,挂胡子老汉赶驴,边走边耍;再后面是“彩船”,有一只船的,也有两只船的,船长7至9尺,上覆船棚,四角挂小红灯笼和彩带,船帮用红头绳结成花眼,船前窗两边贴对联,船头为龙头型,船尾为龙尾型,船中坐“船姑娘”,在行进中随着老梢公划船动作摇曳船身,叫作跑旱船。


迎秧歌


旱船

现代秧歌


3. 道具独树一帜:例如“膏药伞”、龙灯、彩船等,都具有独特的形式和装饰。

4. 表演程式严谨:从腊月开始准备,包括确定收钱、教唱、扎灯笼糊船以及制作其他道具的人员等,分工明确。正月初九秧歌起驾,连续演出9天到正月十七卸驾为止。在大戏开始前,先由秧歌铰子“打头阵”,通过锣鼓声聚集听众,为后面的表演做好铺垫。其表演形式活泼多样,在场者无论男女老幼皆可一试歌喉,或叙事,或抒情,不拘一格;或独唱,或对唱,或两人一对唱一问答。

陇西秧歌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它融合了多种艺术形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些特点使得陇西秧歌在甘肃各地的秧歌中独树一帜,成为当地群众喜爱的娱乐活动之一。


陇西秧歌的传承现状较好,前景较为广阔。

传承方式 陇西秧歌这一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在园艺村传承多年,经过一辈辈人口传心授,传统的节奏、唱腔都保留了下来。

表演形式 陇西县在传统秧歌表演形式的基础上,又融入了更现代、更欢快的元素。如2024年春节期间,园艺村秧歌队在排练舞蹈《欢歌新时代》时,演员身着统一服饰,彩扇翻飞、舞步轻快。


戏曲表演


民众参与情况 陇西县的秧歌小曲乐队里有已经演奏板胡五十多年的老者,也有刚学习三弦一年的新手,大家每天都在这里练习曲子,为秧歌正式展演做足准备。另外,在2024年春节期间,陇西县还举办了秧歌剧展演,《捡柴》《游花园》等传统秧歌剧在展现陇西民俗风情的同时,也让人们在浓浓的年味中过足了瘾。



微美甘肃
文化、历史、美食探究、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