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从1937年到1946年,"南渡北归"之间仅仅存在了不足九年时间,却被誉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大的奇迹。它所达到的高度、所培养的人才,至今还没有一所国内的高校可以超越,也因此被很多人视为"精神圣殿"。
这所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组成的联合大学,虽然只毕业了3882名学生,但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及一百多位人文大师,在当时可与世界一流大学媲美。
我连续读了《南渡北归》、《战火中的青春》两部巨著,对西南联大有了一些解,我对联大精神是非常敬佩的。
旅居云南,我一直想去参观一下西南联大旧址和西南联大博物馆,因为疫情等原因,一直没有成行,这一次到云南总算如愿去参观。
9月13日下午,我走进了西南联大旧址,并参观了博物馆,近距离感受这座仅存在8年的临时大学,在国破家亡之际所留下的历史足音与苦难辉煌。
西南联大旧址位于昆明市一二一大街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内东北一隅。云师大是西南联大留给云南人民的厚礼。抗战胜利后,组成西南联大的北京、清华、南开大学北上复校,将其师范学院及一批教授留在昆明,迁入联大校舍独立办校,改称国立昆明师范学院。在联大旧址上,镌刻着梅贻琦题写的“国立昆明师范学院”校名和“教学相长”校训的火炬状纪念柱。纪念柱顶端火焰飞舞,燃烧着希望和力量,既是云师大历史的象征,又是联大精神薪火相传、永不熄灭的昭示。
我首先参观的是“一二.一”纪念馆,纪念馆始建于1985年,常设3个基本陈列:西南联大历史展、“一二•一”运动历史展、李公朴和闻一多先生生平事迹展。纪念馆现有建筑面积5732平方米,展陈面积3722平方米,馆藏实物5000余件,相关书籍及档案资料近万份,是目前全国有关西南联大及“一二•一”运动图片实物资料展示最多、最集中的展馆。
在 “一二.一”纪念馆,参观者写下了感人留言,以此致敬联大人。
西大联大博物馆在原联大校本部旧址布展,在其核心展区“西南联大历史展”内,按照西南联大的办学由来、办学经过、主要成就及社会影响,分《抗战烽火•教育长征》《结茅立舍•弦歌不辍》《文人抗战•学人报国》《追求真理•民主堡垒》《共赴国难•情谊永存》《复员北返•薪火承续》《联大人杰•志业昭彰》7个部分,陈列布展了1000多件实物、档案和1200余张历史图片,通过图文展板、文物史料、场景复原,多媒体展示、人物访谈、VR情景互动等技术手段,再现了联大那段艰苦而壮阔的办学历程。我在展馆内外踽踽独行,在一处处遗迹、一座座碑碣、一件件文物、一张张图片前踯躅流连,探寻和解读那段悲壮历史,感悟其中所蕴含的那种文人风骨、文化精神和浩然正气。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这是西南联大的校歌,诞生于战火纷飞、“国破山河在”的年代。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的千古绝唱。在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没有哪一个国家的高等学府,像西南联大师生那样,进行过如此壮怀激烈、坚忍不拔、求学救亡的“万里长征”。
“中兴业,须人杰”,联大师生教书救国、读书报国,自觉服务于抗战救国,顺应国家需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锻造时代脊梁,创造教育传奇,塑造大学之魂,成为扎根中华大地办教育的成功典范。刚毅坚卓、爱国进步、追求卓越、坚定自信的西南联大精神,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联大始终发扬"爱国、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以其艰苦与成就,物质与精神,结茅立舍,精诚团结,弦歌不辍,乐育英才,"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铸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永恒篇章,谱写了一曲曲高扬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和抗战精神的时代赞歌,无愧于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史上一座"五色交辉的纪念碑"的美誉,成为中华民族抗战中上的不朽丰碑。
参观完联大博物馆,我在文创商店又购买了四本关于联大的书,联大精神是值得我好好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