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巍山,那几个地方值得去看看,当地人推荐我去东莲花和巍宝山,这两个地方分别有1路公交和2路公交直达,并且经过我住的民宿,这是非常方便的。
我先坐2路公交前往东莲花,这里离县城20多公里,不是很远。
东莲花村占地17公顷,以清真寺为中心,构成方形的内环,连通公路及村间道路,形成整齐方正的村庄内核和东、西、南、北四块放射状外缘。全村房屋总建筑面积九万多平方米,其中保存完好或修复性保护良好,细部构件、装饰具有较高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建筑面积占60%,保留传统形态风格特征的建筑面积占35%。村内绝大多数建筑比较好地保持了历史建筑的原真性和历史建筑风格,其中保存比较完整、艺术价值较高的古建筑有22个院落,它们融巍山回族建筑特点和其他建筑风格于一体,特色尤为鲜明。
东莲花清真寺位于村子的中央,它始建于清朝的初年。东莲花清真寺古建筑群全部都是土不结构,既具有中国传统建筑风貌,又具有阿拉伯建筑艺术风格。院内绿树成荫,花香飘溢。古建筑青瓦白墙、雕梁画栋,古朴典雅,与东莲花规模宏大的古角楼、古民居建筑群和谐相融,浑然一体,构建出一道具有回族独特风貌的伊斯兰古村靓丽的风景线。
清真寺是穆斯林开展宗教活动和传播伊斯兰文化的地方,也是一个回族村子开展回族文化活动的中心。巍山回族有村必有清真寺。在巍山穆斯林大众心目中,清真寺是一生都离不开的地方。当孩子出生一个月以后,父母就要把孩子抱到清真寺去,让孩子第一时间感悟清真寺;三四岁开始,早晚就要到清真寺去学习伊斯兰文化和宗教知识:十二三岁开始,就要到清真寺去做礼拜,村里举行节庆活动大多在清真寺里;归真(逝世)后也要把买依台(尸体)先抬到清真寺举行宗教仪式,然后才抬到墓地安葬。清真寺与回族、与穆斯林结下了深深的情结。清真寺是穆斯林心目中圣洁的地方,是一个回族村子的象征和标志性建筑。
东莲花村是一个马帮“驮”起的村庄,它曾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驿站,团结、勇敢、坚毅的赶马人在茶马古道上写下了马帮不朽的历史和传奇 ,这是我参观东莲花马帮文化博物馆的感受。、
马帮,就是按民间约定俗成的方式组织起来的一群赶马人及其骡马队的称呼。马帮是大西南地区特有的一种交通运输方式,它也是茶马古道主要的运载手段,面对险恶而随时变化的环境、生死与共特殊的生存方式形成马帮自己严格的组织和帮规、有自己帮内的习俗禁忌和行话。
马帮对头骡的装扮很讲究,通常是“头骡打扮玻璃镜,千珠穿满马笼头,一朵红缨遮吃口,脑门心上扎绣球······”耳后佩有牦牛尾红缨一对,马鞍上各插有一面马帮帮旗或商号号旗或族旗。二骡和三骡的装饰虽没有头骡马华贵花哨,但亦有别于一般的驮马。在一队马帮中,头骡开道领路:二骡驮的是急救药物,三骡是马锅头或病号的乘骑专用。
赶马人一般都有自己的“行头”(服装)。东莲花回族马帮赶马人常戴护耳帽,上穿九扣三开袋的对襟衣,下穿宽大的裤子或短裤,脚穿草鞋,冬天穿耐寒的皮马甲,雨天戴篾帽穿蓑衣。
东莲花回族马帮主要运输线路有东、南、西、北四条通道,大致和巍山茶马古道“三进三出”线路一致。西路主要通向缅甸,路途艰险,赶马人称之为“走夷方”。东路主要是至昆明后又分三路分别进入四川、贵州、广西。北路主要是西昌方向。南路主要是到产茶的勐海、沧源、普洱、景洪等地的接茶之道。一条条古道纵横交错,搭建起了各民族间交流的桥梁,加强了各民族间的团结。
与东莲花马帮文化博物馆相邻的是马家大院,马家大院,占地面积约6000 平方米, 是民国时期当地马帮的大头目(当地称“马锅头”)马如骥的故居,这座大院除了有大理当地典型的民居样式外,还建有一座碉楼。院里的照壁上写着“世守清真”四个大字, 加上门楼的颜色等,体现出了大理传统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和谐并存。从马家大院,人们可以了解古代物流业“马帮”的行业特点, 可以了解回族文化与当地文化的融合情况,还可以看到马帮商人开阔的眼界以及其对现代化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东莲花村的回族人走南闯北贩运茶叶、糖盐、烟草、药材、丝麻、布匹等物资,足迹甚至远至东南亚的缅甸、泰国等地。就这样,东莲花村这个茶马古道“滇藏道”上的重要驿站在民国时期已是商旅如织、贸易繁盛,一度有了“小上海”的美名。在马帮这个赶马行商的群体之中,头领被称作马锅头,是当家的核心角色。马锅头一般不仅精通赶马技术,熟悉马的习性疾病,还必须处理货物交接转运和经济上的结算等等。积累了足够财富的马锅头还会自办商号,成为富甲一方、有权有势的人物。东莲花村的马家三兄弟就是这样的人物。老大马如骥出生于1897年,头脑灵活、为人诚信,赶马和经商都是一把好手,最终成为了滇西回回帮中的代表人物,人称“马大爷”。在马帮生意上成功的马如骥还积极从政,担任县议员、乡长等职,还投入乡里的赈灾、剿匪、办学等事业。东莲花村的马锅头们在积聚了财富之后纷纷在村中建起了大宅院,这些宅院往往糅杂了伊斯兰建筑、传统中式建筑和白族民居风格。在赴缅北和泰国谋生定居之前,马如骥在东莲花村修建的大宅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建造于1934至1941年间的马如骥大院将“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走马转角楼和四层碉楼巧妙地组合起来。宅院二层回廊上的藻井画主题多样、别具一格。
在东莲花村,我像走进了一部厚重的历史画卷。迎面吹来的风都裹着历史的气息,脚下踩的每一寸泥土都是文化的沉淀。在村子里,一道道褐黄色的土墙,一座座灰色瓦片的房屋,一株株墙头屋顶的草木在微风中摇曳,仿佛在向远道而来的你,倾诉远去的故事。
这里村民友善,家家富裕,几乎每家都是住着小别墅,我与他们交谈,他们脸上漾着幸福的笑容,对如今的生活是非常满意。
东莲花村进一步挖掘故事,整修开放古建筑,必将成为大理又一个著名的景点,我很喜欢这样的地方,以后争取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