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海阳赶大集

文摘   2024-11-01 19:51   江苏  

        8月31日至9月2日,我在年内第二次来到了山东省海阳市,这个黄海边的海滨城市,不但漂亮,也很有人气,是很受全国候鸟人欢迎的旅居城市,苏州太仓也有100多户侯鸟人在此旅居。

      在山东居住,能够感受当地浓浓的传统文化,其中赶大集也应该是当地的传统民族文化。

      我生长在江南,对赶集是没有概念的。小学到高中正好是国家的一个特殊的时期文化大革命,集镇上有农贸市场,但供应品种单一,许多肉啊、鱼啊等等都要凭票供应,市场是很不繁华的。现在江南也有庙会,相当于北方的大集,但在当初割资本主义尾巴和破四旧等等极左路线之下,庙会是不见踪影的。 

   我第一次见到赶大集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部队时每年都要到河北昌黎打靶集训,昌黎是北方典型的农村地区,这里的农民就有赶大集的习惯,今天东庄,明天西庄,几乎经常有大集小集可赶。

        在昌黎我知道了什么叫赶集,十里八乡的人们约定三、六、九等日期,在一个固定场所进行商品交易。那个时候四人帮已经粉碎,一些极左的做法被纠正,农村的集市交易开始恢复。我所见到的昌黎集市什么都有,既有蔬菜、鸡鸭鱼肉,也有布匹、服装各类日用商品,应该说是非常繁华。当初的集市是非常简易的,在一块空旷的泥地上,或者是较宽的道路上,但这并不影响人们的交易热情,火热的场面充满着人间的烟火气。

      无意间读到一篇文章,对赶大集的历史渊源有了些了解,3000年前,我们国家就有大集了。

     《易经·系辞》曰:“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据考证,我国集市大约起源于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到了战国时期,开始出现定期集市,或三日一集或五日一集,或十天半月一集不等。

     不同地域集市的名称也有所不同。根据《五杂俎》记载,“岭南之市谓之虚”“西蜀谓之亥”“山东人谓之集。每集则百货俱陈,四远竞凑……谓之赶集”。

      这次到山东海阳,听到这里有赶大集的习惯,心里非常激动,我请求朋友一定要带我去看看,朋友满口答应。在海阳时间很短,但期间我很幸运赶了一次大集。

       我去赶的这个大集是凤城大集,是海阳市区最大的一个集。它位于凤城街道海鑫中路以北、凤凰路以东。占地面积约3.6万平方米的凤城大集如今摊位近千个,每场集市平均人流量近千人次,我去时这里已经非常热闹。瓜果梨枣、各类蔬菜、肉禽水产、油盐酱醋、服装百货等等,应有尽有,吆喝叫卖、讨价还价……一处烟火气浓郁的大集,承载了百姓生活和民生账本的点点滴滴。

       当地人告诉我:"凤城大集是很有历史的,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五月,朝廷在望石山之南、龙头港之北的张家庄、蒋家庄所在地设置大嵩卫。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裁卫设县后,县城设于大嵩卫驻地,称在城,后改为城里。望石山有碧霞元君庙,庙中有从泰山搬来的老娘娘,每年阴历四月初八,村民便在望石山逛庙会,祭奠庙里的老娘娘,这便是凤城大集“赶山”的由来"。原来这个大集始于明朝,这种传统能够得到保留是令人佩服的。

       我在凤凰大集上逛了一个多小时,这里的商品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山东是水果蔬菜之乡,水果蔬菜品种繁多,很多都是非常著名,比如烟台苹果莱阳梨;沾化冬枣潍坊萝卜等等,在海阳苹果、无花果也很有名,这些在大集上都能找到,而我喜欢的是新发现的白黄瓜,这也是海阳的一种特产吧。

       海阳白黄瓜又称白玉黄瓜,在海阳栽培有上百年历史,海洋白黄瓜品质好,深受消费者青睐。 瓜色浅白绿色,有光泽,无棱沟,刺瘤少,果肉白色,质脆,口味佳。不管是生食还是炒菜都非常不错,我今年二次到海阳都把白黄瓜作为礼品来购买。

     而另一个受我关注的是芦花鸡,这是我儿时常见的一种优质鸡,但在江南已经消失。在这个大集上却能见到,在海阳等山东地区芦花鸡被大量养殖。

     我这次到海阳,正值黄海刚刚开捕,各类鲜活海鲜在大集上也是到处可见,我们在海阳三日,天天能品尝到鲜美的海鲜。

       我对凤阳大集最大的印象是,这里供应丰富,物价低廉,是老百姓消费得起的市集。这与很多地方搞农贸市场升级,菜场超市化有很大不同,虽然大集设施简陋,但经营者成本低,商品的售价也低,得到实惠的是老百姓。 而菜场超市化,只是外表光鲜了,豪华设施提高了租金,最终的成本是转嫁到消费者头上,消费者买的商品就会越买越贵,让大集一类消费场所存在,不但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惠民的实实在在举措,希望大集在一定时期内仍然红红火火。 

新海澜诚
助力创富,乐享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