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令风华】南唐析海陵县“南五乡置泰兴县”,究竟是哪五乡?

文摘   2024-12-27 17:08   江苏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南唐析海陵县“南五乡置泰兴县”,究竟是哪五乡?



《太平寰宇记》载:“(泰兴)县在泰州南四十五里,本海陵县济南镇,南唐昇元年间析海陵之南界五乡置。”述中的“济南镇”即济川镇。

《万历扬州府志》:“南唐升海陵为泰州,析济川镇,置泰兴县。”

2013年版《江苏建置志》:“海陵县置泰州,并设海陵县南部5乡之地置泰兴县,治济川镇”。

不同史料的记述相似,海陵县升为泰州后,分出了济川镇(境南有五乡)之地置泰兴县,县治设在济川镇。

但长期以来无法查明,原济川镇辖地——泰州南边的“五乡”是哪五个乡?10多年前,笔者在调查潘氏老家谱时发现,南唐、北宋时期,刁铺潘家庄所在的地方被称之为泰兴县城北“遵化乡”。

这里的“城北”是指泰兴县县治移至柴墟镇后,筑了“城”的“县城北部”。但遵化乡到底有多大?包括哪些村庄还是搞不清楚。研究文史的人知道,仅有家谱记载,只能“提供参考”,还是“孤证”,不能下定论。

可喜的是,现又发现一个线索:据《宋会要辑稿·方域一二·市镇杂录》载:绍兴二十九年(1159),知扬州刘岑上言户部“乞将泰州遵化乡、柴墟镇拨隶本州,寻下淮南监司相度。今逐司委官案到两州公案,照得泰化(州)见管海陵、兴化、如皋三县。按史书、图经、《九域志》,遵化乡并柴墟镇正隶泰兴县,遵化乡管下临江村、冷村、西北延村共三村。即难以一乡析在两州两县。今来,泰兴县既隶扬州,其遵化乡三村并柴墟一镇,自合随县隶扬州。”这段史料,也许能帮人们解开几个历史的疑点。

其一,遵化乡要比人们原来想象的要大得多,包括了临江村(约指今天滨江、杨桥、刁铺等地)、延村、冷村(今泰兴城区及西边、北边一带乡村)。

其二,北宋时,遵化乡与柴墟镇并列,非从属关系。大约是城内(今口岸镇主城区)为柴墟镇,城外为遵化乡。

其三,泰兴的古称叫“延令”,也许正如一些人猜测,可能是口语引起的笔误,古延村与古冷村合并为“延冷”,后来写成“延令”。因泰兴方言中“令”和“冷”读音差不多,且在古文字中“令”“冷”“泠”可互通。

其四,从南唐到宋代,泰兴县有时隶属扬州,有时隶属泰州。南唐昇元元年(937),泰兴县属泰州;北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泰兴县改属扬州;南宋建炎四年(1130),泰兴县属泰州;绍兴五年(1135年),改属扬州;绍兴十年,改属泰州;绍兴十二年,泰兴又改属扬州,但柴墟镇、延冷(令)村隶泰州……扬州知州要求户部将泰州所辖的“遵化乡”“柴墟镇”划拨给扬州。该呈文有理有据,“遵化乡并柴墟镇正隶泰兴县”这是“史书、图经、《九域志》”上载明的。尤其是遵化乡,管临江村、冷村和延村,怎么能将遵化一乡“析在两州两县”(指其中的延村、冷村划到泰州海陵县,临江村又隶属扬州泰兴县)?此事查明后,扬州知州刘岑的呈文获得准奏。此后,柴墟与遵化乡仍隶属泰兴县,属扬州。



对一直困扰的疑问——“南五乡”是哪五乡?笔者认为:除可确定的遵化乡外,其他四乡或是:泰兴县东北部的太平乡,西南部的顺德乡,东南部的保全乡,西北部的依仁乡(即明代仍保留的乡名)。

这五个乡的取名,遵化、太平、顺德、保全、依仁,无论是词的结构、词的寓意,都有内在联系。经过宋代二三百年的演变,原来的“一镇(济川镇)五乡”,发展为“三镇四乡”。遵化乡分解了,“临江村”并入“柴墟镇”;“延村、冷村”合并为“延令镇”;东部的“永丰里”在熙宁年间(1075年左右)改名“永丰镇”;其他乡不变。

元末明初,泰兴县渐渐形成了“口泰黄”三大镇。其中,“口岸”是明弘治十四年(1501)由柴墟镇改名为“口岸镇”;黄桥,是元末明初由永丰镇改名“黄桥镇”;泰兴,何时由延令镇改名泰兴镇,不详。其他四乡“顺德”“依仁”“保全”“太平”一直保留至清初。到雍正年间,划分四辖:泰兴的县城一带为“捕辖”,黄桥一带为“黄辖”,口岸一带为“口辖”,南边靖江一带为“印辖”。至此,泰兴各地的行政区划更清晰了。

以上或是宋代的泰兴行政区划由“一镇五乡”到“三镇四乡”发展格局脉络。

来源:泰州日报


相见湾读书荟
阅读,写作,分享。我们诚心相约,相见湾,我们不见不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