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令风华】泰兴盐漕与盐商史话 | 印九红

文摘   2024-12-23 17:40   江苏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泰兴盐漕与盐商史话

作者:印九红

泰兴负淮临江,自古水运发达,据康熙《泰兴县志》记载:“河之在东北者,可连如皋八场,西通大江五港,南接靖沙,北通兴泰诸河,接会为商贾要津,接济为盐漕孔道。”泰兴境内有两条人工开凿的通航河道,在漕粮及淮盐运输历史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明永乐四年(1406年),陈瑄督漕运,开泰兴北新河作为连接南北大运河的漕间辅助通道。北新河,又名两泰官河,北源于运盐河(即老通扬运河)泰州滕家坝,南由鸭子河经大泗庄入泰兴县境,至王家港(即天星港)入江。明正统八年(1443年),漕运总兵官武兴、巡抚周忱发动民工15.5万人,疏浚北新河,历时一月竣工。从此,这条河道被朝廷正式辟为漕运河,每当常州以西运河不通时,漕船便自“孟渎渡江入黄家港(即王家港),水面虽阔,江流甚平,由此抵泰兴以达湾头、高邮仅二百余里,可免瓜、仪不测之患”。

元末,朱元璋大将徐达北伐,途经泰兴西江,因水道不通,开济川河通贯口岸,抵泰州南门湾。济川河,又名南官河,亦称庙港、庙湾港,北通运盐河,南至大江,是苏北里下河地区的主要入江通道。清咸丰三年(1853年)至同治四年(1865年)的十二年间,济川河曾为淮盐外运出江的重要盐漕孔道。

漕运、盐运过境带动了泰兴经济的富庶以及集镇的繁荣,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以前泰兴一直为上等县。后来由于滕家坝的设置致使境内水道受阻,给农商发展带来极大影响,泰兴一度降为中等县。

历史上,泰兴境内食盐漕之利而迅速崛起的集镇有黄桥镇、口岸镇,明初朝廷在黄桥、口岸、印庄设三巡检司,专司“捕盗巡盐之事”。

黄桥镇古称永丰里,早先由于沿海盐业的兴起而得以发展。隋唐以前,黄桥以东海岸煮盐业很发达,当时永丰里位于江口,有龙开河(即东姜黄河)与运盐河相沟通,两河交汇处(即今姜堰)曾是盐场交货、换船的地方。隋唐以后,随着江口东移,南通、海门连陆,黄桥、如皋海潮不至,士卤日淡,开始并场转灶。当时盐商盐贩为逃避交税,多从如皋入境黄桥、古溪,经龙游河绕道贩运私盐,永丰里因地处通江港口而成为私盐交易的集散地。北宋神宗元年,永丰里“商贾云集、名殷其实”,遂改称永丰镇,元末明初更名黄桥镇。

至今黄桥镇北边的古溪境内仍留有当年盐运的遗迹,其中有两条盐运河道,一称私盐港,一称私盐河(后误称沿河)。河上有桥称私盐桥,港边有庄称盐河(现称沿河庄,有东沿、西沿等自然村)。当年私盐河蜿蜒至西南南湖之秀才港,自珊瑚境内的漾港(现名洋港)出江。清初,盐河沿线私盐贩运猖獗,雍正年间“奸徒私贩车驮船载者”日甚一日。乾隆年间,为防淮私,地方督抚责令印捕(即印庄巡检司)、营汛各官派拨兵役,在水陆两处凡淮私出没之所昼夜巡查,严拿究治。

口岸镇古称柴墟,北宋年间为泰兴县治。明初,柴墟镇“西枕长江,北负广陵,而东南屏蔽县治,水陆辐辏,为邑之重镇”。明中期,柴墟镇集市港口繁荣,俨然一派通商口岸的繁忙景象,遂更名口岸。

清末,口岸一度成为淮盐运输的重要港口。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攻占扬州,为确保盐税收入,清廷制定了“力保通泰,规复苏常”的政策,扬州盐运使衙门遂迁至泰州。咸丰十年(1860年)八月,运司乔松年在口岸镇设立淮盐分栈,同时废止泰州栈,统归口岸分栈收价发盐。此后,泰属十一场及通属九场盐船由原仪征天池掣验开江,改由口岸港口行掣,成千上万的盐船直接由泰州南官河南下至口岸出江转运各地,直到同治四年(1865年)结束。期间,庞大的盐运体量一度造成南官河拥堵,但客观上也促进了口岸镇经济的进一步繁荣。

盐是人类生活必需品,亦是国家垄断商品和战略物资,历朝历代食盐运销都是由国家控制。自明中期始,朝廷实施“盐引”专卖制度,此后持有盐引的商人购买食盐转卖牟利,明末清初泰兴历史上曾诞生了两位盐商豪富。

第一位盐商李承式,原籍山西大同,后徙居扬州府泰兴县,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进士,官至福建左布政使。李承式“居官英敏,长于吏事,人不能欺”,为官期间借机加入大同盐商行列,成了以商致富的官宦世家,乞归后居江都。

李承式生九子,其中李植、李杜、李柄皆中进士,门庭显赫,屈指可数。此后李植的后人李宗孔、李锦父子又相继举进士,亦官亦商亦文。李锦,康熙十五年(1676年)进士,官刑科给事中,能文善诗,富于收藏,家养昆曲戏班,曾为扬州缙绅领袖,与曹寅、李煦交友颇深,曹、李总管两淮盐务时,经常邀请他们到家中观看家班戏曲。

第二位盐商季寓庸,明末清初经营盐业成为江南首富,时有“南季北亢(山西米商)”之说。季寓庸,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官至吏部主事,崇祯二年(1629年)受魏党逆案牵连解官归里。当时扬州已形成徽、晋、陕三大盐商集团,受泰兴同乡李承式家族因盐致富的启发,决定加入贩盐大军,以淮盐五千引起家,后逐年增加,最高时达十万五千引,成为两淮盐商三大派系之外的领袖人物、盐界大佬,财产位列各大盐商之首。十万五千引是什么概念,相当于2250吨,当时朝廷规定每引需交税3两,也就是说,季寓庸每年仅上缴朝廷的盐税就高达四万五千两白银。

季氏家族是如何经营盐业而迅速致富的,一说是季寓庸利用为官期间的资本积累及官场人脉关系;一说是得益于其子季振宜任职巡盐御史。康熙二年(1663年),季振宜任河东巡盐御史(又称山西巡盐御史),负责收缴盐税,监督盐商专卖,据说季振宜任职期间遭朝臣弹劾,“弹章数十上”,最后革职入狱,第二年被释放。

季振宜,顺治三年(1646年)进士,清代藏书大家,所藏宋元善本成一时之冠,其穷十年之功编成的《全唐诗》即为后来曹寅编纂的《御制全唐诗》底本。

季氏家族富甲江南,曾在县城东门朝阳街建造嘉树园,并豢养家班女乐三部,嘉树园规模之大、豪华之盛“甲于天下园”,据说《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就是以此作为参考的。当时江南名士显宦纷纷慕名而来,其中“江南三布衣”之一的姜宸英(70岁钦点探花)与季家交情颇深,曾为之作《嘉树园记》。

文章选自延令春秋公众号

  

    印九红,泰兴市文化博览中心主任,从事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工作,已编辑出版珍藏泰兴系列丛书《名人篇》《沿革篇》《延令春秋》三册。




相见湾读书荟
阅读,写作,分享。我们诚心相约,相见湾,我们不见不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