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令风华】黄桥有个“江北第一祠”,已有500多年历史

文摘   2024-12-25 17:50   江苏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黄桥有个“江北第一祠”,至今已有500年


在历史上,中国家庭的规模一般都比较大,那些聚族而居、人口众多的大家庭,称为家族。在黄桥古镇的千年历史长河中出现了不少大家族,比较知名的有“丁、王、何、韩”四大家族。保留至今的“江北第一祠”——何氏宗祠,便是其璀璨的历史文化的见证,是江北地区唯一保存完好的祠堂文化遗迹。

何氏宗祠静静地伫立于古镇黄桥的一片青砖灰瓦间,古老的门楼在漫漫 500 多年的岁月河流中,支撑着家族文化的大厦。省古典建筑专家们认为,它是全省罕见的保存完好、规模最大的家族宗祠之一。

黄桥何氏宗祠

何氏宗祠位于黄桥镇珠巷街124号,坐北朝南,是在明太仆寺少卿何棐故第的基础上于清顺治初年建立的 。整体建筑面积950平方米,现有38间房,虽然原房屋只剩下一半多,但主体部分还是越过了沧桑的岁月云烟,把何氏家族历史的兴旺留了下来。 

宗祠坐北朝南,由门厅、门堂、仪门、议事厅(何氏宗祠大厅)、振裔楼等几个部分组成。

大门两边的磨砖垛头上饰大块砖雕,上面雕刻灵芝、笔锭、珊瑚、犀角、元宝、古钱等吉祥图案。大门格式为古建筑将军门式样,金桁下置 “何氏宗祠”金字匾额,檐桁之下的额枋上设有四枚门簪,门旁设左右对称“门当户对”式门框,两边设有狮子盘球浮雕圆形大抱鼓落地石墩,漆黑的大门上装兽头形铜质门环,更营造出一派庄严肃穆的氛围。大门共有六扇,平时开东西两扇侧门,如遇大事,正门大开。

进入祠堂大门后,是一个狭小的天井,紧靠着的则是高耸的仪门。仪门体现了明代建筑简洁明快、线条流畅的风格。仪门门楼系磨砖砌筑,采用民间糯米汁和石灰浆粘接,灰缝细密结实,至今严丝合缝。

仪门向内,豁然开朗,穿过大天井,便是古意盎然的大厅。大厅面宽3间,南立面檐柱与厅堂之间设走马廊檐以扩张厅堂空间进深。走马廊梁柱独具匠心,采用荷叶形木墩作点缀,8个墩体12个外立面无一雷同。

大厅为木结构建筑,用料精良,工艺考究,厅堂木桩为金丝楠木。厅堂构架粗壮气派,正梁下的云柱柱头与承梁斗拱之间采取了透雕“抱梁云”、“山雾云”花板予以配饰,榫卯结合,相得益彰。当年厅堂梁、枋、柱头、斗拱等构件上均以彩绘装饰,至今仍依稀可见梁架上山水花鸟残留痕迹。地面以一尺见方的砖材铺设。祠堂内的这些巨大的房屋梁架和精美的彩绘图案,彰显着当年黄桥何氏的实力。

在正厅的醒目位置挂着《何氏家训》,以供何氏后人代代相承。《何氏家训》的十条家规为:孝父母、有兄弟、谨父母、叙长幼、敦善行、训读书、奖行谊、崇节俭、安生理、重茔祭,归纳起来就是礼仪仁德孝,诚善智廉俭。

在厅堂东侧的墙壁上,悬挂着一块“吏瘦民肥”的金色牌匾,背后还有个令人感动的故事。

相传明代江西德兴的老百姓曾制作过一块这样的牌匾赠送给何镤(何氏家族内有名望的杰出子孙之一),但由于年代久远,这块“原装”牌匾早已荡然无存,如今看到的这块牌匾为黄桥镇政府重新制作。

何镤19岁考中秀才,39岁中举人,曾主持过全国四大书院之首的“白鹿洞书院”。公元1593年,何镤被破格提拔为德兴县知县。尽管德兴县比较富裕,但何镤生活却十分清苦,从不增加百姓的负担,征收田赋时,总是让百姓“自己看着办”,不多收取一点一滴,深得百姓爱戴。何镤离任那天,乡亲们垂泪哭泣,沿途相送,并制作“吏瘦民肥”牌匾相赠。

大厅向后乃一大院,原建有何氏族人题名的振裔楼,后毁于火灾,1992年由地方政府出资在原址重建,现作为陈列历史文物的展厅。

正堂挂黄桥何氏始迁祖孔庭公遗像和明太仆寺少卿何棐像。上悬横匾:尚义永垂。两壁墙上挂先人画像。

如今踏足何氏宗祠,廊前珍贵的金丝楠木、壮观气派的抬梁式结构、精致古朴的彩绘木雕,让人从苍凉的数百年的阔大背景中领略了这个封建家族兴旺的一个缩影。

黄桥何氏家族文化

黄桥何氏宗祠除其建筑本身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外,尤为人称道的是非常丰富的家族文化。

泰兴何氏,始自南宋初年。何氏先祖孔庭公为避战乱,率全家迁居泰兴黄桥,以耕读为业,以儒学传家,行善积德,睦邻孝悌,家族逐渐兴旺发达。何家人在黄桥耕种劳作,饱读诗书,“人有久贷负偿者,即焚券不取;有卖田宅者,则倍值予之”, 他们被誉为乡里的宽厚长者。

明清两朝,泰兴何氏出了“四进士,十举人,百秀才”,家族文风之煊赫令人咋舌。在泰兴地区为鼎族之家,乡人赞誉“头顶何字值千金”。

四进士”:何棐、何棠、何璇、何南金。

十举人”: 除以上四位进士外,还有何椲、何珊、何桐、何銐、何金声、何镤。

百秀才”:这里的“百”为虚词,指何氏家族出的秀才很多,数以百计。

其中着重向大家介绍七世祖何济、“笃斋先生”何棐、“羊毛御史”何棠。

壹:七世祖何济

何济是何氏家族历史上承前启后、垂范久远的人物,他的接班对何氏家族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宅心仁厚,乐善好施,曾出巨粟赈灾,被朝廷敕封为“义民”;他修己育人,严以治家,制订了《家范条例十则》,作为子孙后代为人做事的道德准则。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由于良好的家风传承,自何济的孙辈始出了秀才何嵩、何岱,从此开启了家族读书致仕的辉煌历程。紧接着从孙辈出了家族第一位进士,即京师中城兵马司指挥何岱之子何棐,此后家族事业的发展走上了快车道。

贰:“笃斋先生”何棐

何棐是何氏家族的第一位进士,人称“笃斋先生”,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登第。因曾任陕西道监察御史,人们又称之为何御史。后奉命整肃湖广军队,进行“清军”,又随元帅洪钟平定叛乱,擢升南京太仆寺少卿,后调江西按察副使,正四品。何棐是家族第一个做大官的人,成为族人奋发进取的标杆,得到后人的景仰。何棐的两个孙子何銐与何镤也都中了举人。

叁:“羊毛御史”何棠

何棐的从弟何棠是何氏家族的另一位御史,弘治十四年(1501年)与何棐同榜举人,明正德六年(1511年)进士。因谏阻武宗南巡而遭廷杖。相传,杖责受伤后,曾用羊皮植补,痊愈后竟长出羊毛,后来黄桥人戏称这位御史为“羊毛御史”。这位“羊毛御史”称得上何氏家族的学霸型人物,会试第七名,廷试二甲第九名。后任广平知府,正四品,因积劳成疾,两年后即辞人世,“广平人得悉,来泰致吊者甚众”。死后,黄桥人为了纪念他,在其墓前修桥,名曰“知府桥”,现更名为“致富桥”。

明代中后期,何氏家族达到了鼎盛,清康熙文华殿大学士张玉书称其为“江左甲族”,可谓名副其实。

何氏宗祠建祠庆典

“诗书世泽,礼乐家声”,这是对何氏家风的经典诠释,也是千百年来何氏宗族立于不败之地的致胜法宝。如今,走在黄桥街头,人们总能听到这样的歌谣:

泰兴黄桥人可何,家族兴盛甲江左。
进士举人十几个,贡生秀才三百多。
为何代代出人才,家范十条把好舵。
地方百姓皆效尤,黄桥民风树楷模。

文章来源:襟江文旅




相见湾读书荟
阅读,写作,分享。我们诚心相约,相见湾,我们不见不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