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十一月初二,星期一,晴
周一了。有同事要上公开课,给我调到早上第一节。上周说的事,差点给忘了,今早起床想起来,就没时间吃早点了,赶忙去骑电动车。昨晚忘了把头盔收到家里,在外面冻了一夜,基本就是个冰疙瘩,抖抖索索套到头上,一阵寒气裹进来,感觉大脑瞬间凝固了。
早课讲《苏武传》,学生给我去倒水,我喝了一口说,你们早点吃了没,我还没吃。这只是个简单的开场白,其目的是吸引注意力,方便下面的讲课。结果有孩子给我送来吃的,有小面包,有沙琪玛。
昨天星期天,娘仨都去打球,我独自在家,跑步,煮茶,读书,写字,听秦腔,并把昨天日记的题目,定为《喜提完全自由的一天》,来写独处之妙。结果朱小棣老师留言说,独处即自由,同时问,你这是在验证他人即地狱吗?
朱老师的留言,提到两位先哲,一位是叔本华。叔本华曾说,一个人只有在独处的时候才能真正做自己,如果他不喜欢独处,就不会喜欢自由,因为只有当他独处时,他才是真正自由的。一位是萨特,而他人即地狱,正是萨特的高见。前几天在日记里写到这两人和这几句话,却被朱老师拿来反问了。
最近每天读点叔本华,并在日记里写一写,有几位朋友留言说也打算去读,有位以前的学生说,最近看我的日记,晚上居然梦见了叔本华。
叔本华冷眼看人,往往更能洞悉人性,读叔本华比高唱岁月静好更能疗救人心。有朋友劝我别读了,我说我只是浮光掠影,不会有什么危害。正如前几天有朋友劝我别用跑步机了,说对膝盖不好。我说每天就那么几步,没什么大的危害。
任何事得把握一个度,掌握一个量,少了不好,多了也不好。比如吃饭,是人的必需,但吃多了也对胃不好,同时也不能因噎废食。
彭凯平教授说,根据哈佛大学的研究,长寿的生活有比较三个重要的特点。
第一条是多读书。他说读书让人能超越物理的孤独,产生一个心理的聚合。不仅如此,读书还是一个大脑再造的过程,良好的阅读习惯,能使大脑神经元活动更加活跃、更加高效、更加协调,进而提高我们的智慧与审美。另外,读书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它能在更大程度成就丰盛与幸福的人生。
第二条是坚持有规律的运动。他说运动不是简单的锻炼身体,而是最好的心理调节的方法,每天有十分钟到三十分钟的运动,会让频繁内耗的感觉消失,会让自己的精神力量增强,会把我们内心的烦恼、焦虑和担忧转移掉。
第三条是要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意念和特别重要的坚守,从而活出生命的活力来。
这三条总结起来,其实就是健康生活三要素,即读书、运动、找到活着的意义。这三件事可以独自完成,沉浸其中,往往是对繁杂现实的一种有效躲避,从而获得心灵的能量,使人更好地活下去。
北大教授林小英也说,现在人们处在各种比拼之中,全身心卷进去,无处遁逃。如果只卷一半,给自己留一半自由身,留一点空间,留一个气口,也是一个能好好活下去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