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十月二十七,星期三,晴
下午上课,继续讲《屈原列传》。楚怀王是个死犟死犟的蠢货,但凡听屈原半句话,也不至于三次受骗,最后蠢死在异国他乡。
屈原的智慧和才华,超越了他的时代,于是遭受嫉恨,被群小围攻。关于这一点,文中有很直接的陈述:“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害其能”,就是嫉妒他的才华。
也因此发生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屈原正在草拟政令,还没写完,上官大夫便冲上去抢夺。
这里的“夺”字,课文注释为“强取”,很不合常理,因为不知道上官大夫抢夺的目的是什么,教辅资料上解释说他要据为己功。但草拟政令,是屈原的本职工作,上官没必要抢。由这常理推出,课文的这一注释不太恰当。
此处的“夺”,解释为“使改变”,似乎更为恰当。比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比如“舅夺母志”中的“夺”,意思都是“使改变”。而后面“屈平不与”的“与”可以解释为“赞同”,比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吾与点也”的“与”,意思是“赞同”。
这样一来,这一处匪夷所思的情节,就完全解释通了。上官大夫想改变政令中的内容,屈原不赞同,可见他们的政治主张不同。于是上官大夫露出狠毒的本性,向楚怀王进谗言,欲置屈原于死地。
嫉妒让上官大夫心怀恨意,心理扭曲。叔本华说,嫉妒是人类最邪恶最持久的一种情感,当一个人看到别人拥有自己没有的东西时,自然会产生缺乏感,嫉妒就产生了,而那犯了嫉妒心的人,像隐藏罪恶一样隐藏这份感情,为了能给嫉妒的对象造成伤害,他渐渐成为一个诡计百出的阴险家,暗中伤害别人而不让别人知道。
今天下午到晚上,比较匆忙。上了两节课,跟了一节阅读课,看了两节晚自习,总共五节课。但同时,阅读课活动课和晚自习可以读读书,于是继续翻叔本华。碰到喜欢的句子,用手机拍成照片,再提取出文字,拾掇到一起,再说一说。
除了谈嫉妒,叔本华还谈伪装。他说,在文明的世界里,除了伪装,还有什么东西呢,人人都有嫉妒的心理,又有伪装的面目。他认为,认清世人的面目,懂得伪装的世界,就可以了解并忍受许多事情,不然就会完全迷惑。
这是教人清醒。他认为,一个人在年轻时就应该懂得,在这个伪装世界中,鲜花是用布做的,肉是合成的,所有的东西都没有价值,有人拿假货卖钱,有人用伪钞买东西。
这是两百多年前一个外国人的发现,他用悲观的眼睛观察着世界,世界呈现给他一片假象。时至今日,这话还不曾过时,我卖假货,你用假币,在全民互害模式中,大家谁也不要骂谁。如果真的滋生了罪恶,那我们就是土壤。
但叔本华并没有就此而绝望。他认为在一个个假面具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另一个不同的人,他们有正直、诚实、礼貌、真挚的同情心和微笑的友谊。
这是他的呼唤吧,眼光极冷,心肠极热。
以上是今天教过的课和读过的书,我觉得是有收获的一天。至于有时候喊忙,可能确实忙,但时间的碎片,拾掇拾掇,还是能干点别的事情。
昨天有网友给我留言说,自从放下了手机,忽然觉得时间都多了起来。酒中校友、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李晓西先生说,我们用读书来拒绝退化,远离粗鄙,是很有些道理的。
灯下,匆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