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晋级大满贯决赛的世界级网球运动员是怎样“炼”成的?——基于案例研究的长期培育特征

文摘   2024-09-17 22:33   吉林  

文献信息:Haugen, T. A., Ruud, C., Bucher Sandbakk, S., Sandbakk, Ø., & Tønnessen, E. (2024). The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for a Multiple-Grand-Slam Finalist in Tenn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ology and Performance . Sep 13, 2024, from https://doi.org/10.1123/ijspp.2024-0132

网球是全球最受欢迎的持拍类运动之一,四大满贯赛事尤为瞩目,分别是法国网球公开赛、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和美国网球公开赛。在男子职业网球比赛中,单场时长通常为90分钟,但在极端情况下可超过5小时。五局三胜制比赛中,选手平均跑动距离约2300米,依靠快速起动、急停和变向完成,这对选手的爆发力和身体控制要求极高。发球是比赛中的关键环节,顶级选手的发球时速可达200公里以上。击败对手不仅需要精准击球,还需强大的战术运用和体能支持。要成为世界级网球运动员,必须在技术、战术与体能等方面达到世界顶尖水平。然而,网球的高强度和频繁性增加了肌肉骨骼损伤风险,尤其是脚踝、大腿、肘部和肩部。因此,体能教练需要制定系统的损伤预防方案。
尽管网球广受欢迎,关于顶级运动员如何规划和执行训练以提升表现并预防伤病的研究却相对有限。为此,本研究基于个案研究方法,采取三步方法收集并分析运动员的训练与培育特征:首先,发放问卷,涵盖从宏观到微观的训练特征;其次,研究者对每位信息提供者进行半结构化访谈,获取更多定性信息;最后,邀请信息提供者及运动员参与研究结果的审查和反馈,以确保研究结果准确反映其观点。本研究旨在系统描述一位多次晋级大满贯决赛的男子网球选手的长期训练与发展历程,为精英运动员的训练与损伤预防研究提供参考。

一、运动员与教练员信息
这名运动员现年24岁,身高183厘米,体重77公斤,惯用右手持拍。目前他在职业网球联合会(ATP)中排名第4,职业生涯最高排名曾达到世界第2。在青少年时期,他曾一度位居世界第1。截至目前,他已赢得了11个ATP巡回赛单打冠军,并三次闯入大满贯决赛(两次法国网球公开赛、一次美国网球公开赛),以及一次ATP年终总决赛。
他的教练团队在本研究中作为核心信息提供者:1)主教练是他的父亲,曾是一名职业网球运动员,绝大部分时间内都担任儿子主教练;2)体能教练则是一名前职业篮球运动员,拥有与多项不同体育项目的精英运动员合作的丰富经验,在数据收集时,他已与该运动员合作长达10年;3)团队管理人员是他的母亲,曾是一名国家级网球运动员,现主要负责赛事与训练相关的后勤工作。

二、参赛情况与训练特征

参赛表现:该运动员每年参加25至30场比赛,胜率维持在60%至75%之间。随着世界排名的提升,他逐渐参加更高水平的赛事。(见图1)

每年比赛的数量和获胜百分比

训练量:在12至15岁期间,他的年训练总时间增加了一倍。到19岁时,其年训练时间稳定在1250至1300小时左右。在他15岁时,专项网球训练时间已稳定在约750小时。值得注意的是,12至19岁期间,体能训练时间增加了5倍,之后逐渐稳定在每年约500小时。(见图2)

图2 总训练小时数(图 A)和训练次数(图 B)的年度情况。其他运动包括体育课活动,如足球、板球等。

专项训练分析击球练占据了他年度总训练时间的约50%,远高于底线击球(30%)、发球(约15%)和截击与扣杀(约5%)。这种训练时间分配在其整个职业生涯中保持相对稳定

体能训练体能训练主要在球场和健身房进行,涵盖力量、速度、稳定性和损伤预防四个关键领域。耐力和速度敏捷性训练也占据一定比例。体能训练的内容会随着赛季、比赛安排和年龄阶段的不同而有所调整。

测试成绩:他的最大摄氧量为76 mL·kg⁻¹·min⁻¹,5RM六角杠铃硬拉达165公斤,反向纵跳成绩为48厘米


三、域外经验的本土启示
本案例研究首次提供了多次晋级网球大满贯决赛的世界级选手的长期训练与培育过程。研究中展示了该运动员从12岁到成年世界级水平的定量训练数据,并通过定性数据分析确定了关键成功因素。
  • 尽管该运动员在4岁时就开始接触网球,但他的童年和青少年早期还是以体能训练和参与多项运动为主
  • 制定网球和其他运动项目相结合的训练计划是一种平衡的艺术。一方面,需要大量的专项训练来提升技能和体能。但是,在早期进行过多的专项训练会增加过度训练和受伤的可能性,减少训练乐趣,增加运动员心理压力,很有可能造成运动员对该项目的抵触。
  • 从15至19岁他的比赛活动有意减少,其目的是确保力量、耐力、速度、稳定性、速度、敏捷性等体能能力有效转化到专项中去。这种体能训练的目的是产生强有力的击球,和维持持久的比赛。
  • 通过主教练我们了解到该运动员表现出一种适应性完美主义,即一种在达到卓越标准的同时还能同时保持专注在运动表现上的能力,这是他与其他顶级运动员的共有特质。
  • 从职业生涯初期就高度关注技术并应用视频分析,以及来自专业技术分析师在科技上的支持功不可没。
  • 此外,通过调查,有理由认为,父母在该运动员身上的投入具有一定的帮助,如:处理情绪、坚毅的品格、营养以及食品卫生
该运动员团队在训练执行、优先事项的选择及决策方面的实践,或可作为未来年轻网球人才及其教练、家庭成员、训练伙伴和国家体育机构如何协作以最大化长期运动表现的模板。此外,我们认为,研究中呈现的结果为未来网球研究提出了新的假设,这些假设有待在后续研究中加以验证。

四、总结

本案例中的世界级网球运动员通过逐步、非线性地增加年训练量,在儿童期和青少年早期实现了世界领先的竞技表现,并在19岁时将年训练时间稳定在1250至1300小时。其网球专项训练时间从15岁起已趋于稳定,每年约750小时,而体能训练量在青少年时期显著增加,并在19岁后稳定在每年约500小时。在多数分析年份中,他每年参加了大约60至80场比赛。

关键成功因素包括高效的击球训练、大量技术训练、从15岁开始的系统化体能训练、多维度的运动天赋与内在驱动力、全面的教练团队(包括网球专项教练、体能教练和技术分析师)以及强大的家庭支持。


推荐阅读:竞技体育强国十论
点击以下标题阅读原文
  1. 运动员的成功是一个小概率事件
  2. 教练员需要训练科学提供什么?
  3. 青年学生如何为竞技体育科研工作做准备?
  4. 高水平表现总监(HPD)何时有?
  5. 高等院校/系在竞技体育强国建设中可以做什么?
  6. 体育强国的“体育科学研究所”是什么样子?
  7. 运动员、教练员、科研人员相向而行,共同推动训练科学与训练实践的融合发展
  8. “科学”提高运动员成功概率的9个可能
  9. 运动员培养模式的遐想:体校模式→体教社融合模式
  10. 德国科隆体育大学的“体教融合”:本科招生体测

黑马科学训练坊
为竞技人群、大众人群和康复人群架起国内与国外、理论与实践、科学与艺术这三座桥梁,为健康中国贡献来自“坊”间的力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