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陆家嘴因为2016年购入的14宗毒地,向原“地主”苏钢集团索赔高达100亿的事情,在网络上引爆了。
面对指控,上周五,作为主角之一的苏钢迅速发出公告,回怼陆家嘴——
陆家嘴质疑苏钢不告知毒地事实,造成巨额损失,苏钢质疑陆家嘴开发期间没有做好污染吸附,造成更多地块的二次污染……
虽然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两边的信息一对,我们还是可以知道几个基本的事实:
1、多块土地被严重污染,是实锤;
2、雷丁学校所在的2号地块为工业用地转变土地性质而来,不符合环保要求,建成后校园环评不合格,是实锤。
3、一系列的互撕,都通过各种土壤环评报告互相印证。
乍一看,似乎进入了“罗生门”状态,只能等进一步调查的结果了。
而这样的工业用地,真的是个例吗?
钢铁厂的后世
对于许多大城市而言,调整搬迁城区内的污染企业,释放市中心土地,再更改土地用途,建设住宅和学校……是推进城市化的普遍抓手。
广州,也不例外。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便有开发商拿下广州市中心的工业用地,从煤场到农药厂,再到铜材厂和化工厂……
当时没有土地治理的概念,无论土地上原来是什么,只需要稍微清理一下就可以开发楼盘,拿地后一个月开工的,比比皆是。
能和苏钢地块平起平坐的,大概是位于荔湾的广钢新城。
10年前,在“退二进三”的大趋势下,广钢基地全面关停。几年后,一座容纳20万人的居住新区在原来的厂区冉冉升起。
不过,这儿的开发过程也挺一波三折。
先是最初的方案被否掉了。
按照建筑老牌事务所美国SOM公司的构想,广钢地块将建设一个约70万平方米的中央公园,在公园周边建设住宅。
由此,一方面可以大幅降低污染地的修复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使用绿植花草,用生物方式吸收、代谢重金属,减少污染扩散。
但最终,卡在成本上。
一旦启用这个方案,广钢超过七成的土地无法进行拍地回款,就不能筹集到广钢集团转型所需的300多亿元资金了。
后来,中央公园缩减成仅剩1/7面积,直至如今仍未完全建成,航拍的小飞机一飞,依然是满屏的叙利亚风格。
扯远了,再说回广钢的土壤污染。
2013年,广钢集团曾委托研究所对广钢地块进行土壤调查,发现超标的重金属有8种,多环芳烃超标11种,其中苯并(a)芘最大超标58.4倍。
没错,这就是陆家嘴毒地事件中超标50倍的那个……
然后,这些污染主要集中在北区,南区部分较少。
于是,广钢集团采取了“原地异位”的方法做土地修复,在地块南区建了膜结构大棚,把北区的污染土壤清挖后,专门存放于此。
根据官方回复,这项工程于2014年11月完工。
随后,广钢集团对外招标,对南区的污染土壤原位清挖和修复,对大棚内的北区土壤进行处置,预计在2016年底完成。
但在此之前,轰轰烈烈的卖地行动早已拉开了帷幕。
曾“闯关”多次环评
广钢北区的两批次地块,分别在2014年2月和2014年9月成交。
当时交易情况是这个样子的——
地都到手了,开发商肯定是想早点开发,回笼资金了。
但在拿到规划用地许可证之前,是需要进行环评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一般来说,建设项目的环评都应该包含以下部分——
据当时媒体报道,某央企的负责人表示,拿下的项目已通过环评,政府卖的地也已经修复了,将会分期开发。
但是,环评远没有结束,第二次、第三次环评还在路上。
从2019年开始,广钢新城陆续迎来中小学开学潮,目前,区域内已经有四所小学和一所初中。
大家可能会忽略的一点是,根据生态环境部的规定,在学校建成验收时,同样需要有环评报告。
只有环评通过了,学校才能正式招生开学。
如今,广钢建设接近尾声,大批市民已经入住,距离广钢内第一所学校的开办也过去四年多了。
理论上,如果在土壤、水污染方面有什么纰漏,学校也不可能正常经营这么久。
环评过了,就可以了吗?
但说来也巧,这次陆家嘴毒地事件的爆发点,也正是因为学校。
前些年,陆家嘴在2号地块上引进了英国雷丁学校。
这是一所由苏州伦华教育与英国雷丁学校共同打造的九年制一贯学校,是英国千年名校在中国的首次亮相。
本以为能让贵族学校拉点楼盘溢价,但在办理开学许可证时,环评居然没有过!
这才让污染问题彻底浮出水面。
写到这里,不禁想问一句——
此前,陆家嘴已在2号、8号、9号等五幅污染地块上开发建设,投入资金超过20亿元。
但就像我们此前所说的,项目开工建设需要环评报告,那么,这几块地的环评,究竟是怎么通过的?
而到底需要怎样的环评,才能真正保证在曾经的工业用地之上,不会有影响到人体健康的污染呢?
这次陆家嘴事件爆发,打破的,恐怕不只是苏钢这一片土地上的平静。
毕竟,对于开发商来说,市区的好地捉襟见肘,大多都是工业用地转来的,以后是否还敢拿这样的地?
对于建筑工人来说,在这样的地块上施工建设,会不会影响身体健康?
对购房者而言,如果在没有彻底清理好的毒地上长期居住,这可是关乎生命安全啊!
以后,要入手类似的房子,会不会多一个心眼?
前几天,趁着双十一活动,广钢新城刚好有个新盘降价了。
从高峰时的七万多降到现在的5字头,还配有省一级的优质学位,这价格不可谓不笋。
但很多购房者关注的,并不是楼盘促销活动,而是引发联想的土地污染事件——
“估计是看了苏钢的新闻,怂了”
“陆家嘴事件,会不会有影响…”
谁都不愿意成为最后买单的那个人。那么,这个bug,到底应该由哪个环节去保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