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长日记Day 18&19:我在海里放了一颗星星,他会闪烁8年

文摘   2024-12-12 09:36   法国  

出发已经19天了,终于在昨晚收到了海洋观测组织的通知,告诉我今天可以投放浮标了。

从我遇见大海的那天起,我就对它充满了好奇。这片占据地球表面积71%的蓝色,像一个深不可测的谜题,藏着无数我们人类未曾触及的秘密。

记得小时候读《海底两万里》,我总是想象海底是不是真的会藏着尼莫船长那样的鹦鹉螺号,在珊瑚的密林中静静穿行,或者是不是也会有深海巨怪守护着它们的秘密王国。那些深不见底的海沟,会不会真如书中所说,蕴藏着未知的文明?那些从未被阳光触及的黑暗中,是否真的栖息着发光的生物,用它们的微光点缀属于自己的深海星空?

从文字到脚下,长大后我成了水手,航行过四大洋,一路上,我曾遇见太多奇迹般的美景,行驶在几千米的水深之上,我常常猜想我下的这片海到底藏着多少秘密。

这一次航行,除了比赛,我随船还带了一位特殊的乘客——一台重达20公斤的Argo海洋观测浮标。

为了确保投放的成功,专门挑了一个温柔的天气,傍晚的海面微波荡漾,仿佛一块轻柔的丝绸笼罩着世界。我站在船尾,开始拆除浮标的固定物,它即将要离开我开始自己的航程。

这台机器人观测浮标大约2米长,虽然身材瘦削,却承载着解锁人类未知的重任,它已经在我的船尾躺了19天,随时等待着被激活的这一刻。

我稍微减速,将浮标稳稳地从船尾丢入水中。它先是缓缓下沉,然后消失在水面,在剧烈的尾浪里连一点涟漪都没有留下,站在船舷边,轻轻地对着海面说了一句,祝你好运。

离开我的船之后,这颗浮标将在海底1000米深处漂流九天,之后再潜至2000米深,数小时后返回水面,通过卫星将采集到的温度、盐度、压力等数据传输至ARGO海洋浮标观测系统,供全球的学者免费调用,从今天起,它会在海里持续工作八年,规律性下潜上伏采集海洋数据,为人类绘制出一幅幅海洋的肖像,帮助我们走进这位神秘的朋友。

如果你能在地图上看到Argo浮标的分布,就会发现它们就像一片繁星密布的星空漂浮在海里,而其中一颗星星曾经与我一同航行,现在,它已经开始独立的科考旅程。

从今天起,我们就可以通过https://fleetmonitoring.euro-argo.eu/float/5907135这个链接跟踪他的状态位置,看到他从2000米水深带回的海洋数据,随着它的漂流航程开启,它将会遇见很多处不同的风景。

ARGO海洋浮标观测系统是上个世纪90年代由两位海洋学家Dean Roemmich和Russ Davies提出的---建立一个全球化的海洋观测系统,用自动浮标替代传统的人工观测。这些浮标不仅可以测量海洋的压强、温度和盐度,还能通过全球卫星网络将数据实时传输给科学家。

这一计划在1998年正式启动,命名为“Argo”,致敬希腊神话中阿尔戈号的冒险。初期目标是部署3000个浮标,覆盖全球主要海域。到2007年,这一目标就实现了,而如今,超过3800个活跃浮标遍布全球,每年提供超过12万份海洋剖面数据。借助Argo系统,我们第一次对海洋内部有了如此详细而全面的了解。

Argo浮标的构造十分精巧,它们可以通过调整浮力上下移动,从海面潜入2000米深处,再返回水面。每一个循环约10天时间,采集的数据对气候研究、洋流分析乃至极端天气预测都有着极大的价值。

自从Argo计划实施以来,人类对海洋的认知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从前,科学家只能通过有限的探测手段了解局部海域,而Argo让我们得以观测到深海中的动态变化。

但是这些浮标的投放还是需要科考船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去专门投放,而那些人迹罕至的暴风区域,比如南大洋,即使对科考船来说也是莫大的考验,自从旺代环球的船长自愿参与到了ARGO项目中来,帮助在偏远的南大洋和南半球海域投放观测浮标,极大地填补了长期以来的观测空白。

这一次我的浮标投放还兼具着科学普及的任务,法国军港Brest的小学生是我的科考伙伴,从浮标制作开始他们就一直在跟踪参与,还在浮标上帮我贴上了中文的“一帆风顺”,这大约是全球唯一写着中文的ARGO浮标。完成环球之后,我会去brest的学校里,跟孩子们分享这段我和ARGO浮标的航程,法国著名纪录片导演Nicolas围绕我和ARGO浮标的故事拍摄的纪录片也会在2025年全法上映,让更多人了解离岸水手与海洋科学观测的故事。

当然那是后话了,眼前我的任务是尽快完成我的环球旅程,投放浮标之后,我得提提速了。先从前舱拖出新的大前帆——它足有100多公斤重,折叠得如一只庞大的巨兽。一会抬、一会拖、一会拉,把它一步步移到前甲板,每一步都需要小心翼翼,在甲板湿滑的情况下最容易摔倒受伤。

把缆绳的hook连接帆角,跑回后甲板快速旋转摇把把帆升起来,再回到前甲板打开新帆,收起旧帆,调节新帆,降下旧帆。说起来,寥寥几字,操作下来,却是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时间,还是在一切顺利的前提下,此时风尚且温和,如果大风时换帆,才是真正的危机四伏。

大前帆升起时,在风中舒展开来,仿佛一只展翅的黄鸟。瞬间,赛船的速度恢复到了理想状态,开始轻盈地切过波浪,又是一身汗,风带走燥热,却带不走咸涩粘腻的感觉,夜色来临前,我要擦擦身上。


一个人远航时,生活有点像过去寺庙中清修的僧人,调船、调帆、研究天气、安全检查、吃饭、睡觉,周而复始。

听起来十分辛苦又枯燥,但每日的日出日落、霞光月影成了夹杂在辛苦与枯燥中间最耀目的装饰品。

一天之中最放松的时间就是傍晚时分,身上刚刚洗过清清爽爽的,风稳定的吹着,不大不小,太阳累了,一头沉到海天交界处,被海面拖着半颗头,赤橙黄色一片片冰染似的把天际线浸润,一层浅似一层,慢慢地同海天融为一体。

《奥德赛》里荷马管日出前的景色叫Rosy-fingered Dawn,那霞光如玫瑰色指尖轻轻拨开夜的幕布,此时暮色渐沉,大约是同一双手拨落了夜幕的钩子,嵌满繁星的薄纱一层层垂下来,艳色渐渐失了锋芒,只剩下月色如洗,月光如练。

我想曾经的伊阿宋同他的五十勇士乘着阿尔戈号大约也是在这样的霞光月色里闯进黑海,寻找金羊毛的吧,最后他们实现了心中所想,带着金羊毛回到了家乡。

千百年过去,如今的我也乘着我的“阿尔戈号”来到这片蓝色之上,我要寻找的金羊毛是什么呢?

答案或许要等到整个环球航程结束后才能揭晓,又或许,它始终漂浮在风中,召唤着我一次又一次回到海上。

旺代单人不间断环球帆船赛:四年一届的旺代被称为“航海人的奥林匹克”、“海上珠穆朗玛”,因历史上完赛人数不及登上太空人类的十分之一,也被称为“比登天还难的比赛”,全球体育人公认地球上规格最高、难度最大的体育赛事。一个人,一条船,连续不间断航行21638海里,从法国出发,绕过四大洲三大洋,回到法国,独自绕地球一圈。赛事村现场观众超百万,全球转播覆盖193个国家和地区,媒体价值3.96亿欧元,比肩奥运会、F1。除了航海竞技,旺代还承载着海洋气象监控研究、运动医学数据采集、造船工艺创新实践、公益项目宣传拓展等重任,意义远超一场体育赛事。

旺代中国梦之队

旺代中国梦之队是进入顶级环球赛事旺代环球帆船赛的首支中国赛队,由“中国双体环球第一人”独臂船长徐京坤团队发起,旨在利用这次机会打造首支全华班环球赛队,为中国极限远洋航海培养技术力量,用世界通用的航海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在世界航海舞台,传达新时代的中国精神,实现中国人零的突破。

IMOCA 60 超级赛船材料科学、造船工艺、新能源、气象、导航、通讯等方面的最先进的水平与最前沿的探索,全碳纤维的船体,每一条都是独一无二的设计,平均建造时长超过4万工时,能够在世界上最恶劣的海域和海况条件下畅行无阻,瞬间航速近40节,可以实现零碳排放单人不间断八十天环球的奇迹

一人一船一世界:旺代单人不间断环球帆船赛
定了!中国人的第一条旺代超级赛船终于来了!
品牌营销曼哈顿联动大盘点
旺代中国梦之队环球积分赛之朗姆路
总统也爱逛的赛事村到底有啥不一样

🌟更多精彩,请关注抖音/微博/视频号🌟

独臂船长徐京坤



徐京坤环球航海
徐京坤,专注于环球旅行记录与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