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十多岁的时候,记得广东音乐曾是广东的符号。广播里,列车上经常播放。其中,《平湖秋月》是我最喜欢的一首广东音乐。也不知道为什么。也许好听?也许简单?也许温柔?在二胡爱好者的队列里,徘徊了几十年。盘点一下,没有一首广东音乐能完整地拉下来。我为自己的不思进取深感惭愧。
退休后,加入到广东老干中心民族乐团。再次与广东音乐续上缘。在发展本地文化的号召中,本乐团已多次参加了广东省有关部门组织的广东音乐比赛。在这种氛围下,一个本地的二胡爱好者,竟然不会拉广东音乐,多少有点说不过去。两年后,突然有了“进取”的感觉。在“进取”的驱动下,开始学拉《平湖秋月》。
这是一个非常便于学习的时代。没有简谱,可以从百度上查阅。对某个地方不明白,可以网上聆听。我衷心感谢这个“得来全不费工夫”的信息时代。《平湖秋月》简谱有很多个版本。演奏家也有多种不同的演绎风格。本以为简单、容易的事,在众多版本面前,突然变得没有主意了。如果按宋飞演奏的版本去拉,不知道要多少年才能凑合地完成全曲的演奏。说实在话,就自己哪点料,按谁的版本拉,都不可能如愿,差距实在太大了。在这重要关头,版本的选择、技能的差距、自信欠缺,都成为影响练习的障碍。
愚公有愚公的办法。难的,就简单化。加花拉不了那么多,就减少或不加。总之,把高雅、高难度的乐曲变成通俗的、简易的、符合自己实际条件的,不就解决了?
正在准备练习《平湖秋月》的时候,乐团高指挥发来微信:各位团员,大家好!省老干文艺科有一通知。定于11月中旬,全体团员举行业务汇报考试。要求:(一)乐曲自选,不限形式。(二)音准,节奏,拍子,完整。请相互转告,做好准备。
什么叫东风?对我这类不思进取的人,考试就是东风。就这样,《平湖秋月》从准备曲目,跃升到确定曲目。
音准,节奏,拍子,完整,4个要求,严格讲,都不好过。音准,是拉弦乐终生的难题,谁敢说一定能过关?节奏和拍子与速度紧密相关。有人说,速度是音乐的灵魂,谁敢说他能驾驭自由?完整,也就是有头有尾、有轻有重、有快有慢、有强有弱,是乐曲的完整表述。在业余的队列里,有头无尾的、无轻无重的、磕磕碰碰的,比比皆是。
说要求高,也不高。说要求低也不低。总之,总有一点会难住你。为了面子,总得下点功夫吧。不求最好,也不甘心最“美”啊。
我开始琢磨《平湖秋月》。
该曲的旋律:突出秋月下湖水的平静、温柔;速度比较慢,音量变化的幅度也不大。乐曲中由一句句组成,非常对称和谐。整个乐曲的歌唱性很强,容易记忆,没有特别难或别扭的地方。
二胡简谱版《平湖秋月》有弓法提示。连弓的使用非常普遍。总体上符合拉弓起,推弓回的基本原则。整个乐曲中没有跳弓等特殊弓法要求。长弓通常只有3拍,基本上没有快弓。
《平湖秋月》简谱中,有些也有指法标注的。基本上都是常见指法。广东音乐的特色之一是加花和滑音使用较多。如35 61这些上滑音和53 27 这些下滑音。
凭记忆和网上下载的简谱,断章取义地拼凑了一首我心中的《平湖秋月》。参照弓法和指法的基本原则,我开始对篡改的山寨版《平湖秋月》进行练习。
20多个小时过去了,感觉上熟练了很多,起码能一口气、没有打咯地拉下来了。之后,对个别乐句进行深加工处理,尽可能提高音质、稳定节拍,衔接好前后乐句,平衡好乐段间的音量,避免演奏中出现音符间含糊不清或拖泥带水的现象。最后,将53 222 23 555 56 444 46 555 53 23 5 456 32 1--这几小节改编过的乐句,采用控制跳弓演奏。
听,反复地听,能让人有所发现。想,反复地想,能让人有所突破。练,反复地练,能让人品尝到成果的甜蜜。
心思,时间和正确的方法,这些练习中看似非常平常的东西,会在考试的几分钟里,确定你能否走得更远。
后记:练习中,在跳弓(红色字体)这几个小节遇到了困难。先是里弦不好跳,之后是跳出来的音质不好。反复练习后发现,用推跳的方法较好。将53这两个音设为顿连弓,拉起。然后用推弓推2,拉跳22……2、5、4、5这几个音头要推得短促有力。22、55、44、55这些拉跳音要有弹性。为避免弓杆碰击琴筒,将弓杆略向上翘的方法还是很管用。原理上,弓毛朝下,越容易形成弹跳,但网络上的示范老师都不提倡。毕竟是业余的,因单项技术的突击时间不够,跳弓的技能始终掌握得不好,跳出来的声音也不动听。
对我来说,简单才能流畅。有歌唱性的旋律,才好记忆。《平湖秋月》这两点都做到了。比《平湖秋月》难度大的广东音乐很多,但比《平湖秋月》还简单的广东音乐有吗?有哲学家说:简单就是美。我认为,人类都喜欢简单。因此,越是简单的东西,生存的基础越牢固。你看:《落雨大》、《月光光》这些简单的歌曲,相信多数人不用学,听几遍就会唱了。她们因为简单,一定寿比南山(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