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胡琴是民族乐器的重要代表,戏曲在艺术文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唱腔种类,为凸显不同唱腔的艺术特点,人们选用不同的胡琴乐器搭配不同的声腔进行演绎。浙江西南部的地方性戏曲——婺剧,便是以综合性唱腔为特点,运用板胡、徽胡、高胡、二胡等胡琴分别为婺剧唱腔进行伴奏。
【关键词】胡琴;婺剧;伴奏音乐;演奏艺术
婺剧主要流行于浙江西南部金华、丽水、衢州等地,属于多声腔体系的剧种。婺剧的伴奏音乐主要用到四种胡琴,在与不同的婺剧声腔进行科学、合理的配合后,能够更加完美地呈现婺剧的表演效果。婺剧有六大声腔,其中,大徽戏、乱弹主要的胡琴伴奏乐器为板胡,小徽戏为徽胡,昆腔、滩簧、时调为高胡、二胡。在婺剧伴奏乐队的编排中,胡琴占有重要地位。本文针对婺剧的戏曲音乐,分析和研究胡琴演奏艺术。
一、婺剧中胡琴的种类和特点
(一)胡琴的发展
胡琴的形成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汉代时期—宋代初期,张骞出使西域后,胡琴传入中原地区。演奏方式从以棒击弦转变为擦弦,胡琴最初的演奏形式形成。第二个阶段:宋代—明初,《乐书》中记载“奚琴本胡乐也,出于弦鼗,而形亦类焉,奚部所好乐也,盖其制两弦间以竹片轧之”。奚琴被认为是我国胡琴的最早形态,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马尾胡琴随汉车,曲声犹自怨单于。弯弓莫射云中雁,归雁如今不寄书”。其中讲到马尾胡琴,其是以马尾取代竹片进行演奏。马尾胡琴与现代胡琴擦弦所用的弓子已经比较接近,当时的人将马尾胡琴正式称为拉弦乐器。第三个阶段,明清—近现代,戏曲音乐在此阶段蓬勃发展,尤其是地方戏曲异彩纷呈,为了使戏曲音乐更加优美,人们根据不同的戏曲唱腔制作了专门的胡琴乐器用以伴奏,推动了胡琴的革新和发展,出现了不同音色、形制的胡琴,直至在戏曲音乐中逐渐占据重要地位。此时的胡琴样貌与现代胡琴已经基本相似。
(二)婺剧中胡琴的特点和使用
婺剧作为一种由不同唱腔组合而成的多声腔剧种,需要不同音色和形制的胡琴来展现戏曲的独特韵味和风格。在婺剧伴奏队伍中,拉弦乐器类胡琴占大部分,使用的胡琴乐器主要有徽胡、板胡、高胡、二胡等。板胡,用椰子壳、木质材料制作,在婺剧唱腔徽戏(小徽)、乱弹中使用,音色高昂清脆。婺剧演唱的唱词受浙江方言的影响,板胡的音色与婺剧唱腔结合后,使婺剧的整体表现更加和谐、融洽。徽胡,也称“科胡”,用竹质、皮质材料制作,体型较小,音色更加尖锐嘹亮,主要在徽戏(大徽)中使用。高胡用木质、皮质材料制作,琴筒圆形,音色更加具有叙事性,主要用于昆腔、滩簧和时调;二胡同样是用木质、皮质材料制作,常在乐队中作为伴奏乐器,是出场率最高的胡琴乐器之一,因其音色的可塑性、歌唱性特点,与其他乐器配合能够使乐队中整体的音乐效果更加饱满。虽然制作胡琴的材质及形态较为相似,但不同胡琴的音色具有明显的区别,要想配合好婺剧的戏曲表现,首先需要演奏者对胡琴音色、演奏技巧、戏曲内容及唱腔有全面和独到的见解。其次,要根据演出内容搭配不同的胡琴作为领奏。最后,要注意当胡琴作主奏乐器时,演奏者需将伴奏队伍的音色统一起来;当作伴奏乐器时,要配合主奏乐器搭配演奏技巧使音色更贴合演出剧本。
二、胡琴在婺剧乐队中的常用演奏技巧
(一)唱腔与胡琴定弦
婺剧是一种以徽戏、乱弹、昆腔、滩簧、高腔、时调六大声腔综合而成的地方性戏曲剧种,受浙江不同区域的百姓喜爱,同一种声腔受不同地区的方言、民俗文化影响,加以地域特色而形成不同的唱腔。婺剧不同地区的唱腔会有一定的差异,但主要特征基本相似。(因不同地域对婺剧唱腔都有不同的理解和应用,所以以下唱腔胡琴的定弦以目前婺剧表演常用的为主)
徽戏:唱调以板腔体为主,乐调淳朴,分为大徽和小徽,大徽中又有西皮、紧都子、二簧、紧皮、慢都子等。西皮、紧都子以徽胡主奏,定调D调、定弦(63);二簧、紧皮以徽胡主奏,定调D调、定弦(52);慢都子以高胡主奏,定调D调、定弦(15)。小徽分为卜子、芦花、流水,曲调通俗流畅,主奏乐器吹管类为笛子,拉弦类为板胡,定调G调、定弦(15);定调F调、定弦(26)。
乱弹:乱弹是浙江西南部本土的戏曲唱腔之一,也分为“处州乱弹”“台州乱弹”等,在浙江等地与原始徽班融合形成独特的“徽班乱弹”,分为三五七、二凡、流水。三五七曲调抒情、平稳,二凡曲调旋律性强,节奏紧凑,流水与其相似,吹管类领奏乐器选用笛子、小唢呐,拉弦乐器选用板胡,定调C调、定弦(52)。
昆腔:昆腔从江苏的昆山流入浙江,高贵典雅的昆腔受众面小,于是与地方方言结合,以昆腔唱演民间戏本也称为“草昆”,曲调舒缓动听。一般情况下昆腔的领奏乐器为笛子,但根据不同地区的用乐特点,人们会选择高胡、二胡伴奏,定调D调、定弦(15)。
滩簧:滩簧最早是一种说唱音乐,浙江的滩簧是“苏州滩簧”的分支,该唱腔流入浙江后,与浙江的戏曲文化相结合并有了“金华滩簧”“兰溪滩簧”等,以高胡、二胡为主奏乐器,旋律曲调优美,通俗易唱,定调D调、定弦(15)。
高腔:婺剧中高腔与不同地域的语音语调及山歌小调相融合,如有“松阳高腔”“侯阳高腔”等。唱调曲牌也因地域具有不同的唱腔曲牌,以一人先唱、
众人帮唱为特点。其中,不同的高腔根据不同区域的语言特点、用乐习惯来决定伴奏乐器,“松阳高腔”使用领奏胡琴乐器有时会使用到板胡,而“候阳高腔”则会用到高胡,定弦定调不同,用法有一定区别。
时调:时调多为浙江的民间小调,也有人称之为“采茶戏”。将小调改编为小戏,曲调轻松滑稽,受民间百姓喜爱,使用到的胡琴伴奏乐器大多为高胡、二胡,定弦定调不同,地域各有不同。
(二)演奏技法
婺剧独特的韵味需要演奏者专业的演奏技巧配以内心对戏曲情感的独特见解共同呈现。婺剧中胡琴的演奏技法较为常用,分为左手演奏技法、右手演奏技法。
1.左手演奏技法。(1)滑音:滑音是婺剧胡琴最为常用的演奏技巧之一,主要起到润色演奏旋律的作用,分为上滑音、下滑音与回滑音。上滑音比原位高二度或三度,演奏时需减弱滑音的过程,滑至原位音时凸显原位音;下滑音在婺剧唱腔中使用较少,滑音时与原位音低二度或三度回至原位。回滑音在婺剧唱腔中使用的频率也较高,从原位音向上滑二度或三度,滑回至原位音,演奏时要巧妙处理滑音时的弱音及原位音的重音,这样能够凸显婺剧唱腔的韵味。(2)搂弦:搂弦能够体现乐音在旋律中的层次感。其是指将左手的手指并拢连接成一条直线,从下往上或从上往下同时用力“抓”,并伴有一定的压力将乐音表达出来,使旋律更加紧凑和绵密,在徽胡和板胡的演奏中应用较多。对于演奏者来说,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水平才能将“特性音”更好地展现出来。(3)揉弦:婺剧戏曲音乐中胡琴揉弦的演奏技巧分为滚揉、压揉两种。揉弦是运用左手手臂与指尖的配合,在琴弦上下滑动形成装饰音;压揉是通过左手手臂的力量集中在左手的指尖对琴弦施加压力。不同揉弦方法产生不同的振动频率,产生与之相关的胡琴演奏音色。两种揉弦在婺剧的胡琴演奏中被广泛使用,滚揉更加细腻,压揉更加浑厚,各有不同的特点。板胡、徽胡以压揉为主,二胡、高胡以滚揉为主。(4)打音:婺剧中胡琴运用的打音分为持续性和短暂性,短暂性打音在原位音高三度或二度的乐音位置通过指尖快速按至琴弦后离开,进行两到三次。持续性打音同样在原位音高三度或二度的乐音位置重复触弦至乐音时值结束。
2.右手演奏技巧。(1)分弓:乐谱中没有连音线的音通常都以分弓的形式演奏,其是婺剧音乐中最基本的演奏技法,分弓的音符大多以四分音符或八分音符为主,需要演奏者掌握演奏时的力道,不可过于虚也不可过于僵,充分运用大臂的力量表现运弓音的“实”与“均匀”,可更好呈现戏曲音乐的特点。(2)颤弓:是胡琴中较多使用的右手技法之一,当婺剧戏曲音乐表现的氛围较“弱”时,可将琴弓拉至弓尾,运用手腕快速进行分弓演奏。当情绪乐句较为激动且至高潮时,将琴弓拉至中间稍后弓段演奏可以更贴合戏曲音乐的感情表达。(3)顿弓:顿弓是在演奏时弓子拉完音后进行适当的停顿和呼吸,以与婺剧表演时的环境氛围协调,或配合演员的表演动作。(4)抽弓:抽弓是将音符以“拉”的形式拉完后,重新回到弓前进行演奏。左手的技法是对戏曲韵味的掌握,右手的技法是对戏曲乐音音色的控制,两者的演奏都需要演奏者对婺剧戏曲有长久的钻研。
三、胡琴在婺剧音乐中的伴奏作用
(一)主导与维系
婺剧戏曲音乐主要分为武场音乐、文场音乐,武场音乐通常以打击乐器作为领奏乐器,文场音乐主要以弦乐作为领奏。婺剧作为多声腔剧种,在拉弦乐中,胡琴占比较大,且其常被用作戏曲伴奏中的领奏乐器。与婺剧唱腔结合,加以表演者、乐队成员的配合,可更好展现婺剧戏曲的表演效果。胡琴在戏曲中的伴奏手法有拖腔保调、引领过门等,是以一乐段或乐句为单位的演奏手法,在唱腔进行时通过戏曲的音乐表现让戏剧表演更加有连贯性。当胡琴在婺剧中作为领奏乐器时,其具有一定的主导作用,需要领奏乐器带领伴奏乐队的情感、旋律走向。当胡琴在婺剧中作为伴奏乐器时,在乐队伴奏中能够起到维系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二胡在每个声腔中都被使用,因二胡音色温柔沉稳,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例如,在婺剧戏曲中二胡可作为表现情景、角色内心情感的独奏。其二,二胡在乐队伴奏中与其他乐器合理配合能够使戏曲音乐的视听效果更具有层次感,更全面地展现婺剧戏曲音乐的韵味和作品的完整性。
(二)情感的统一
戏曲的整体视听效果需要演员与乐队成员共同呈现,胡琴作为婺剧戏曲伴奏队伍中的领奏乐器与协奏乐器,能够使乐队演奏的戏曲音乐更加和谐统一。胡琴有不同的音色特点,板胡音色清脆、徽胡音色明亮、高胡音色细腻、二胡音色低沉。为了把戏曲音乐的韵味展现出来,通常会根据所用的唱腔来选择胡琴,胡琴的演奏通常会使用衬垫加花的伴奏手法,在唱词原本的旋律基础上增加乐音,丰富旋律,以便带动婺剧演员在台上表演时的情绪,使观众更加切身地感受剧本的故事情节,实现戏曲伴奏乐队、婺剧演员、观众多维度的情感统一。当然要达到超高的视听效果,需要演奏者与时俱进地学习演奏技巧及婺剧的知识,并与前辈和老艺术家进行交流,这样才能更好地展现胡琴和戏曲表演配合后婺剧戏曲的风格和味道。
四、婺剧与胡琴的艺术特征
(一)专业性
婺剧作为一种综合性唱腔戏曲剧种,是对六种不同声腔的创新与继承,根据不同的唱腔,搭配用到的胡琴就有四种之多,胡琴最初的发展形态为“奚琴”,后根据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民间艺人的用乐习惯制作出适合其唱腔的胡琴乐器。戏曲从口头传唱到配以丝竹、锣鼓进行伴奏,显示了百姓对戏曲的喜爱和重视,使婺剧的队伍从“合班”向“团”“艺术中心”改革;许多艺术类专业院校面向社会招收板胡、徽胡等胡琴乐器演奏专业的学生,可见,演奏者的专业性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加被社会重视。
(二)多样性
婺剧经历了四百多年时间的冲刷和民间艺术家的不断努力,最终将六种声腔统一成一种剧种,其是对不同艺术文化的融合和吸收,声腔的多样性表现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婺剧不同唱腔搭配专有的胡琴乐器进行表演,呈现了婺剧艺术的不同唱腔及人们对胡琴在婺剧中的作用的多样性艺术理解。最终目的都是将婺剧的韵味展现出来,并使之在未来有更好的发展。
(三)融合性
婺剧不仅吸收了高贵儒雅的昆曲唱腔、婉转细腻的徽戏唱腔、高昂流畅的高腔和动听婉转的乱弹、通俗易唱的滩簧与时调,还根据地域的文化作出创新。胡琴从“街头”表演向专业舞台发展,承载了众多民间“俗”文化和珍贵的艺术文化,从而更加具有生命力。当胡琴在戏曲中作为伴奏乐器对戏曲音乐进行演绎后,这两种不同类型的艺术相融合,形成了“雅”中有“俗”,“俗”中带“雅”的地方戏曲。
胡琴是我国民族乐器之一,自西域传入后,逐渐演变为我国独特的传统乐器,在众多的艺术形态中都占据重要地位。戏曲作为一种综合类的表演艺术,乐器的运用和分配尤为重要,因胡琴的形态各异,能够展现出丰富多样的音乐形态,其在戏曲伴奏中的运用能使婺剧的视听效果更加饱满。在婺剧音乐中,婺剧唱腔的不同与使用到的胡琴种类有紧密的联系,婺剧追求的是灵动、通俗的艺术形态,而胡琴音色的可塑性与多样性不仅能够展现出胡琴本身的艺术性还能够美化婺剧戏曲表演,将不同形态的艺术运用不同的手段进行融合,可以更好地发扬和传承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宋]陈旸.乐书[M].文化艺术出版社,2021.
[2][宋]沈括,著.梦溪笔谈[M].施适,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3]王加南.婺剧六大声腔的音乐特点[J].戏曲研究,2009,78(02):240-254.
[4]叶金亮.婺剧古韵[M].中国当代文艺出版社,2010.
基金项目:本文受云南大学推免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丁沿茹(1999—),女,浙江丽水人,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