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完成了二胡传统作品研修汇报音乐会的演出之前,宋飞老师就给我布置了一个任务,就是在二胡传统作品教学研讨会上,向大家汇报这一个月学习刘天华、华彦均、孙文明的12首二胡传统作品的心得,这也是这次研修内容的一部分。
2014年10月底,在完成文华奖比赛后,还没有从比赛的紧张中放松下来,宋老师就给我布置了新的学习任务。她对我说:"你的新作业是在一个月内修完刘天华、华彦钧、孙文明三位二胡大师的全部传统作品,并在年底开一场教学汇报音乐会。"接下来,老师就让我自己尽量独立地从聆听、视奏作品开始,直到完成一个个新曲子,而不是像在附中阶段的学习那样,一首首地教我拉。这些传统作品,从谱面上看,技术并不难。但难的是对风格、意境、内涵和味道的把握。我唯一的担忧,就是怕自己处理的不好,风格把握不妥,对乐曲的内涵表达不那么贴切。但是,宋老师先是对所有的作品进行了一次分类和分析,又找来一些不同版本的音像资料,让我在课下听。宋老师首先是以《良宵》为范例,给我作了精细的讲解和分析及示范剖析,告诉我如何把音乐里丰富的内涵、情境、人物情感,用最恰当的技术完成,能够把对音乐的理解非常自然地传达出来。
这次学习,宋老师对我提出了具体的学习要求,一是不准在谱子上做记号,必须用脑用心去记住演奏手法和韵律腔调,二是对这些作品进行分类练习。如把刘天华的作品分为三类:
(1)田园、自然风光、寄情类(《月夜》、《闲居吟》、《空山鸟语》);
(2)文人忧思、忧国忧民、民族抱负类(《独弦操》、《病中吟》、《悲歌》、《苦闷之讴》);
(3)美好、憧憬类(《光明行》、《良宵》、《烛影摇红》)。
把华彦钧的作品分为两类:
(1)感物言志、投射历史类(《听松》、《大浪淘沙》);
(2)抒发个人感怀、生命倾诉类(《二泉映月》、《寒春风曲》)。
把孙文明的作品分为三类:
(1)生命写照、倾诉类(《流波曲》、《四方曲》);
(2)其他民族乐器风格类(《弹乐》、《送听》、《夜静箫声》、《人静心安》);
(3)戏曲、曲艺、乐种风格类(《春秋会》、《弹乐》、《送听》)。
在做了这样的分类,并且按照这个分类,把作品都视奏一遍之后,我发现,对于每一类中的每一首乐曲的基本情调,心中就有了一个大概的轮廓和基调。无论是哪一首曲子,只要一想,就能知道是什么样的情态、基调和风格。
在练习刘天华的曲子中,我感觉自己的主心骨还没有完全确立起来,没有能进入到作者生活的那个年代,去体会作者在那个年代中的感受,不知如何表达才能贴切作者的情感。于是,宋老师就让我看那个时代的文人诗集、散文,看表现那个时代的电影,如《辛亥革命》等。通过这样的学习再去练琴,我就比较容易超越时空的局限,进入到那个特定的年代和社会文化环境中,去感受当时作者的情感了。宋老师还建议我将自己生活中感受到的喜怒哀乐、情感体验与音乐作品中的情绪相互体味、相融相合,化为真情实感在音乐中吐露。
在学习阿炳的曲子中,二胡曲《大浪淘沙》对于我来说是个难点。这首曲子是宋老师从琵琶曲移植而来的,在二胡上最难处理的,就是原来的琵琶曲中通过左右手不同的技法而表现出来的不同音色,如何在二胡上得到体现。在开始的练习中,我过多地追求形似,但是奏出来的音乐显得比较做作。宋老师告诉我说;“音乐有神和形,我学琵琶时,就是先追求神(音乐的气质、情怀、趣味和韵味),再带动形(技术技巧、旋律、节奏、力度等)。有形无神不是好的音乐,那是匠人的演奏。形神兼备为上。如果能达到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的境界,才是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之后,我就用“以神带形”的方式去练琴,果然出来的声音,正是自己想要的音乐。练习了《大浪淘沙》,感觉自己真的懂了作者的心境和情感。在经过这样的训练之后,宋老师就让我在一个晚上拉会《二泉映月》的全版(之前只拉过节选版)。让我自己都感到奇怪的是,这样一个突击式的学习,我也觉得不是那么难了,听了两遍录音后,中间不会的旋律,也能通过对全曲音乐氛围的感受和引领,按照音乐的层次递进,顺其自然的就会了。这是“以神带形”训练方式带来的进步。对于孙文明的《送听》这首民俗气息和韵味较浓的作曲,我也是用"以神带形"的方法学会的,先听、再唱、再进一步体会老师的讲解,然后再演奏,就好像心里已经有了,演奏出来并不陌生。老师告诉我,只要抓住了音乐的气质和性情,感觉它、随着它,再顺着它的性情添油加醋就可以了,还会越来越好。中国二胡艺术网
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我觉得,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演奏能力有明显的提高。这里讲的,主要不是演奏技能的提高,而是体现在以下8个方面:
1.首先,我觉得是对作品的认识有了很大的进步。每一首作品,老师都会为我介绍作曲家的个性性格、情感心境和音乐的特性及创作背景。这让我在练琴的过程中,会去究其所以然,去理解和感受作曲家的心境和情感抒发,感受他们的作品内涵。
2.明白了情感与音色的关系是相当的。过去拉琴,在观念上一直从技术上追求好听的音色,认为只要有好的声音,任何作品都能拉好。拉完这些二胡传统曲目后才明白,音色的好坏其实不是绝对的,真正好的演奏,是要根据每一部作品音乐情感情绪的需要来变换不同的音色,进行表现,才是正确的。也只有与情感情绪的表现相适合、能反映其特点的音色,才是真正对的音色。
3.体会到用心去引领音乐,拉出来的音乐才会是动心动情的。有一次,天气变冷了,老师把我带到室外,跟我说今天就借着低温在室外练习,体会如何在手冻僵后去用心拉琴,用心的引领去带动手的表达。因为手冻僵后,对琴的触感和平常不一样,没有那么强的操控力,没有以往十拿九稳的控制力度,老师引导我放大内心的意愿、表达幅度,才能让音乐听起来足够充分。在老师的引导下,我用心的意愿和情感引领音乐,效果一遍比一遍好,甚至比平时更加淋漓尽致。这让我体会到,心里的东西多于手上的东西,出来的音乐才是动心动情的,这是光用手做不出来的。
4.明白了传统曲目虽然各不相同,但是可以区分成不同类型去对待。同一种类型的乐曲,在演奏上是有相通之处的。例如学会了某一类的作品之后,这一类作品上手就都会很快。这是从大的风格、特点的角度来讲,也是需要的。但是,从音乐作品的个性来讲,既使是同类曲目,也都是有不同特点的,还是要分清他们之间的个性特点。找到这类作品的异同之处和它们表达的相通之处与独特之处,对这一类作品的演奏,是有益处的。
5.通过传统曲目的学习,让我明白,不要过分追求技术上的手法,不要让技术超过音乐本身,挡住音乐,因为任何技术都是为音乐服务的。音乐也不是靠复杂高超的技巧,感人肺腑的确是音乐传达出的内心情感……
6.只有以精益求精的高标准来要求自己,才会越来越进步。在上课中,老师精益求精的高标准,也让我对自己的要求越来越高。如老师一开始就拿《良宵》作为范例来分析,虽然这只是一首小品,但在老师的分析讲解和演奏示范中,让我感到,即使是这首刘天华即兴创作的小品,其中的内涵是很丰富的,其中有特定的人物情感交流和对话,有特定时代中的生活情境,其中的音乐情感和风格韵味,都是可以挖掘出来的。通过学习这样的作品,让我对其它作品的研修有了标准,知道诠释音乐的不同层面和探究的路径。
7.在音乐中,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我明白无论任何年龄、性别,情感是相通的,在音乐中时空也是可以穿越的,所以只要敢想,没有什么是受限于年龄而不能表达的。可以说,通过最近这段时间的学习,我最大的收获是,学会通过深度了解作品和作曲家,穿越时空,与他们对话,更深一步体会到音乐里是不分年龄性别的,无论曲子是什么年代、背景、风格类型,就算我们没有亲身体验过作曲家的经历,一样可以通过音乐,感受他们的经历和情怀,同时化作自己的理解,和自我生活中的情感相合,化成真实表达。
8.在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后,例如学习和了解了刘天华的所有作品后,我才能够真正地了解到什么是大师,了解他的音乐全面的风格品貌,通过研修这些作品的过程,能够了解作曲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达,了解他的情怀、性格、音乐语言特征和音乐技法特征。有一次,老师问我,“你有没有想过,老师为何是会是老师吗?”我想,老师当年研修这些大师的全部作品的时候,就是想通过研修这些作品去了解他们的音乐,了解他们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感受,了解他们对音乐的抱负和感受,也就找到了为什么他们会成为他们,他们为什么能有那样的作为的答案了。所以,老师也这样让我去全面学习、研修这些作品,其实也是让我真正了解到大师音乐的丰富表达。在大师的音乐中浸泡、畅游后,我对这些传统作品的感知、感悟和喜欢的程度,就和以往不同了,对它们的把握程度也不同了。
这次对二胡传统作品的学习,是一次较为系统的学习,从这次学习中体会到的许多经验和体会,还需要在今后的学习中去思考,慢慢消化。这次学习最大的收获是,我第一次对近百年来形成的三位大师的二胡传统作品,有了一个系统的了解,并且通过演奏大师的音乐,觉得大师就在自己的身边。并不会因为时代变了,大师离我们远了,而是大师的作品犹如一个个山峰,是我们要一个个去攀登的,这样才能让二胡演奏真正从技术技巧、干净动听的层面,提升到具有文化内涵和意蕴的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