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牧羊”的故事自古以来可谓家喻户晓。那是在公元前100年的汉代,苏武奉武帝之命出使匈奴而被扣。由于苏武坚贞不屈被匈奴头领单于放逐到冰天雪地的北海(今贝加尔湖地区)牧羊。从40岁的黑发到快近60岁的白须白发,他不畏强暴、心向祖国,抗争了19年之后才得以胜利归来。因而他的光辉事迹千百年以来为人们所称颂,成为千古不朽的民族英雄而载入史册。近几十年来这个故事之所以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是因为80年之前有一首学堂歌曲《苏武牧羊》曾经风靡一时。关于这首歌曲的来源,如今已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歌词作者有的说是山东蓬莱县的翁曾堃,但属孤证无其他旁证可以证实。有的说是辽宁盖县师范的老师蒋麟昌(字荫棠),光绪末年他就曾当担任过书院的国文教员,有一定的可信性。此曲的曲作者是盖县师范的音乐教师田锡侯。由于这首歌曲的旋律曲调有着鲜明的民族特点,曲式及结构上也都很有特色。尤其是运用了两种五声音阶的调式交替,因而听来既有一种坚定不移、沉着稳定的情感,又带有一种凄凉的悲伧之感。这首曲调后来不仅被填上不同内容的歌词,而且也被改编为各种器乐曲。其中,彭修文创作于1979年的二胡协奏曲《不屈的苏武》是比较出色的一首。彭氏以歌曲《苏武牧羊》及琴歌《苏武思君》为音乐素材,借鉴西洋的曲式结构,共分为三个乐章:
一、风雪孤忠 为了充分展现苏武怀着对汉朝廷的一片忠心,似一座巍峨的雕塑那样,独自面对凛冽的风雪,岿然不动。乐曲一开始以缓慢而低沉的音调,隆隆的鼓声点缀在其间,营造出一种悲壮、肃穆的气氛:
这个音调是以琴歌《苏武思君》为音乐素材。因为古琴曲的音调特点,就是乐句尾部常采取顶针的手法。如《阳关三叠》《梅花三弄》都有上述2、3小节;6、7小节间那种同音的连接。又运用了升高半音的商音,确实带有一种凄楚的情感。接着,进入【中板】,音乐素材的形象稍有变化,制造出一种令人不安的气氛来:
这个音调乐逗分明、多用附点与切分节奏,用低音管等演奏,仍有一种铿锵坚定的情感。此音调又经扬琴与琵琶等反复一遍,速度稍加快,而后乐队全奏,音调急速起来,最后速度放慢犹如号角,为独奏二胡的呈示作了有力的铺垫:
而后,独奏二胡首次作了主题呈示,这是以《苏武牧羊》歌曲旋律的首句,较典型的五、四度大跳特征音程加以自由的发挥。但在调性运用上,前面乐队铺垫用的是ЬB调,这时二胡用G调,使独奏二胡旋律一出来就非常地醒目:
在二胡较自由的发挥之后,乐队全奏并衬以半音下行进行,以烘托激愤、悲壮的情绪气氛。这时,二胡奏出了完整的《苏武牧羊》歌曲旋律主题,形象地突出了苏武坚贞不屈的精神与崇高的气节:
这似乎是演奏者左手所握的二胡琴杆,就像是苏武所握的朝廷旌节那样,昂然挺立在肆虐的暴风雪之中。之后,二胡以此主题作了大量的变奏,并与乐队互为穿插,交相辉映。在转回ЬB调后又出现了《苏武思君》素材的主题。二者交织在一起,最后通过乐队连续三连音的全奏,把此段推向了高潮:
接着,二胡与乐队都进入了轻奏,仿佛是这一孤忠的灵魂进入了天国,得到了极大的升华。整个第一乐章借鉴了奏鸣曲式两个主题的呈示、变奏、冲突,激发了苏武身处异国、心向祖国的豪情;树立了苏武不畏艰险、高风亮节的英雄形象。
二、思汉怀乡 乐章一开始乐队转入ЬE调,以缓慢、深沉的音调,为二胡独奏的“思念”音调作了有力的铺垫,二胡独奏出了日夜思念汉代朝廷的主题音调:
这是以《苏武思君》变奏而来的旋律音调,历史的步伐似乎迟缓而凝重,充分流露出苏武回国欲归而归不得的凄惨、痛苦的心情。然后,乐队用厚重的低音加以衬托发挥。而后,笛子清脆、明亮的音色,仿佛是南归的成队大雁在天空中自由翱翔,它们带去了苏武的一颗赤胆忠心。苏武遥望着万里无云的天空,似乎看到了遥远的祖国在向他召唤,心中既感到无比的欣慰,又感到无比的惆怅。这时乐队转入C调用强有力的辉煌音响加以烘托。接着,二胡又出现了“怀乡”的音调,缠绵而又深情:
然后,二胡又进入了变奏段,乐队则以辽阔而辉煌的音响,全力表现那种壮怀激烈、心潮澎湃的情感。最后,二胡有力地奏出一种缅怀深沉的音调,音色浑厚而苍劲,使整个乐章凝聚出浓浓的乡情:
整个第二乐章以深沉的笔触,饱蘸着浓郁的乡情,以二胡特有的凄苦音色,把苏武的思汉怀乡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三、执节荣归 乐章一开始唢呐等吹奏乐器,奏出了辉煌而威武的音调,这是迎接苏武光荣归来而吹响的号角声:
接着,是火红的【快板】。二胡奏出了欢快、喜跃的旋律,表现了苏武总于回到祖国时的那种兴高采烈的喜悦心情:
二胡以急速的16分音符模进快奏,然后,乐队加以全力协奏。当进入适中的【快板】后,旋律更为铿锵有力:
接着,乐队全奏重复这一旋律。然后,二胡出现了对比性的旋律,开阔而舒展。这是描述苏武发自内心的一种喜悦,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这种愉快的心情溢于言表:
这也是运用模进手法加以编织的。紧接着是二胡与弹拨乐器对比的段落:
在旋律不断向上推进后,则是二胡自由缓慢的沉思性段落:
可以发现这是《苏武牧羊》歌曲主题的自由变奏,尤其是字(音)字(音)用衬音演奏别具一格。很能反映一种沉思的情感。好像是定格在回忆中的某一场景,令人不堪回想似的。而后,就进入了全曲二胡独奏的华彩段落。这一长大的乐句更是运用字(音)字(音)衬音手法,并逐渐地激动起来,热情的抒怀似乎无拘无束,畅谈了一生中那段苦难的历程,真是欣喜交集:
从慢到快、越来越快,着力表现了苏武胜利回归,但他内心却是五味陈杂、心酸与喜悦交织在一起。二胡的高难度技巧很好地表现了这种难于言状的情感。突然,二胡奏出了高音区完整而缓慢的《苏武牧羊》歌曲主题,这又似乎象征着苏武牧羊的故事,也感动了天国。使人物英雄的崇高形象,得到了极大的升华那样。最后,急速密集的16分音符与辉煌的音响,把乐曲推向到了最终的高潮。于是,在无比热烈的气氛中,干脆、果断、有力地结束了全曲。
这首乐曲可以说是在二胡上首次尝试运用西洋协奏曲的形式,来表现历史上一个壮怀激烈、忠心报国的故事。作曲者彭修文有着长期创作和指挥大型民族管弦乐的经验,能使民族传统的创作手法与西洋创作手法很好地结合起来。尤其彭氏对民族的配器独到而又精致,既有交响化辉煌的民族乐器音量与音色,又有独奏二胡技巧的充分发挥,这也是民族协奏曲所必须具备的必然条件。独奏二胡与乐队能交叉对比、此起彼伏、相得益彰,整个乐队平衡、和谐、大气。在独奏二胡方面,为了更好地树立苏武坚贞不屈与爱国主义情操的音乐形象,更好地表现苏武那种深沉、坚毅的气节,而将二胡定弦降低了五度,这样使二胡的音色更为纯厚、老结、深沉,给人以一种悲壮、遒劲与坚毅之感。这种做法显然是吸收了阿炳演奏《二泉映月》等乐曲所用的二胡定弦。而演奏者王国潼素来是以稳健、庄重和大气著称,非常注重乐曲内在的表现力与演奏的内在功力。而且,更由于他娴熟的演奏技巧,这样长大的协奏曲奏来可谓驾轻就熟、游刃有余。确实能很好地把握乐曲的深邃意境;把握好人物表现的深度与准确度。